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13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中,以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为主,缺血性病变比出血性病变多见(91.5%比8.5%),且以安静状态发病较多见77例(56.7%)。结论青年人脑梗死病因比较复杂,加强脑梗死危险因素卫生宣教和健康干预,对减少或延迟青年脑梗死发病有重大意义。

  • 标签: 青年 脑梗死 病因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探讨外伤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表现。材料和方法本组男12例,女8例,均为脑外伤病人,年龄2个月~六十岁,平均30岁,其中<15岁11例,15~50岁5例,>50岁4例。总结了20例外伤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特点。结果2例梗死发生在额叶,1例发生在颞叶,3例发生在枕叶,均为较大面积梗死及脑软化灶,14例梗死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结论多层螺旋CT对外伤脑梗死具有准确的诊断率,成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动脉血栓脑梗死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日内达到高峰,出现局灶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与某一脑动脉的供应区域相一致。头部CT在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内出现低密度病灶。脑脊液正常。SPECT、DWI和PWI有助于早期诊断,血管造影可发现狭窄或闭塞的动脉。

  • 标签: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动脉血栓脑梗死患者用药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脑组织梗死后,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在脑动脉闭塞的早期,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在脑梗死数小时后,肉眼才能辨认缺血中心区发生肿胀、软化,脑沟变窄,脑回扁平,灰、白质分界不清。大面积脑梗死时,脑组织高度肿胀,可向对侧移位,形成脑疝。发病后4~5d脑水肿达到高峰,7~14d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形成蜂窝状囊腔。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小的梗死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的梗死灶中央液化形成囊腔,周围由增生的胶质纤维包裹形成脑卒中囊。

  • 标签: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用药 护理
  • 简介:摘要应激高血糖(Hyperglycemia)多伴随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有关临床研究显示,应激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造成生理病理有害效应。其发生与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区域,病灶大小等有关,加重患者病情,对脑梗死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应激性高血糖 胰岛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6例经CT证实为外伤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15例行同侧血肿清除术,6例行脑挫伤挫裂脑组织清除术,21例行气管切开术。按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7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结论外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高,重残率高。早期CT、MRI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影像学检查 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联合常规治疗方法对急性外伤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79例急性外伤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其ESS评分、Ba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亚低温与常规药物联合对急性外伤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脑组织,值得在临床应用.

  • 标签: 急性外伤性 脑梗死 亚低温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偏头痛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偏头痛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偏头痛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偏头痛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痛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偏盲多见,其次是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失语、眩晕、四肢轻度偏瘫。CT及MRI扫描发现梗死部位主要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表现为大脑枕叶梗死18例、皮质梗死8例、内囊区梗死9例、多发性梗死4例、小脑梗死3例。治疗主要是控制偏头痛发作及改善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措施,本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39/42)。结论偏头痛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要重视偏头痛脑梗死的病因预防和治疗。

  • 标签: 偏头痛 脑梗死 临床分析
  • 简介:本文阐述了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进展。重点介绍了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尽早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即发病6h内的"治疗窗",目前国内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早期的治疗包括降纤(代表药物为东菱克栓酶),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奥扎格雷钠疗效优且安全可靠,纤溶酶是新一代溶栓抗凝药物;进展型脑卒中的治疗以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的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常用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本文还就各种代表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药物治疗 缺血半暗带 治疗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阐述了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进展。重点介绍了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尽早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即发病6h内的"治疗窗",目前国内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早期的治疗包括降纤(代表药物为东菱克栓酶),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奥扎格雷钠疗效优且安全可靠,纤溶酶是新一代溶栓抗凝药物;进展型脑卒中的治疗以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的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常用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本文还就各种代表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药物治疗 缺血半暗带 治疗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将1998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3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小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没有独特症状,CT在诊断小脑梗死上受到一定限制,头部MRI有高度的分辩率,30例患者中28例行内科保守治疗,痊愈20例,好转7例,1例死亡,2例外科手术治疗中痊愈1例,好转1例。结论小脑梗死宜早期治疗,易漏诊,头部MRI是诊断本病的最有价值的检测手段,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应注意小脑梗死

  • 标签: 小脑梗死 临床特点 病因 影像学检查 误诊 漏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变。方法选取135例脑梗死患者行TCD检查,分别经颞窗、枕窗常规检测两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结果135例患者中正常3例(2.2%),异常132例(97.8%)。其中VAM加快137支,VAM减慢133支,血管信号消失38支。PI及RI增高伴血流速度减慢107例,PI及RI增高伴血流速度加快15例。结论TCD检测无创、操作便利、可重复性好,直接获取脑动脉血流动力参数等优点,对于脑梗死患者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

  • 标签: 脑梗死 脑血流 TCD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脑梗死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情况制定具有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大、中面积脑梗死主要是抗脑水肿降颅内压、重症监护,时间窗内有适应证的紧急溶栓;小面积与腔隙脑梗死主要是缓和地改善脑血循环;合并大血管病变者降压时要慎重、缓和,必要时扩容升压。

  • 标签: 脑梗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注意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的变化,血压过高过低都要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位,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观察有无中枢的高热,中枢高热是丘脑下部受损所致,特点为无感染依据,不伴有寒战,躯干温度虽高,但四肢温度不高,缺乏汗液分泌。感染发热,在2~3天后继发感染时出现。病人应头置冰袋,降低脑代谢,保护脑细胞,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中枢高热的病人可在身下置冰毯、酒精擦浴物理降温。

  • 标签: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脑梗死的CT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3例外伤脑梗死患者的所有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中分两组微循环障碍的一组,9例,CT表现为基底节区、脑干小片状低密度的梗死灶;大供血动脉障碍的二组,12例表现为皮质区斑片状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CT复查一组有8例病灶变小至消失,1例呈软化灶;二组有5例病灶消失,4例病灶变小,3例为软化灶。结论外伤脑梗塞的CT和临床表现有一定特征,CT对外伤脑梗死的初诊和复查有很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颅脑外伤 脑梗死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1年11月住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51例,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烟酸肌醇酯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愈6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老年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