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通过统计湘潭地区1981-2010年的风向、风速观测资料,首先探讨了该地区风向风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湘潭地区N与C出现频率较高,风向为N的平均风速也最高。各站点历年平均风速有所不同,其中韶山站历年平均风速最高,湘潭站次之,湘乡站历年平均风速最低。韶山站与湘乡站年平均风速均随年份的递增呈下降趋势;而湘潭站年平均风速则呈增加趋势。韶山站月平均风速最大,湘潭站次之,而湘乡站月平均风速比较小。湘潭地区各站点历年最大风速也有所不同,其中湘乡站最大风速略高于湘潭站与韶山站。而且各站点最大风速变化趋势一致,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大风天气预报提出若干思路,以期能够为准确预报大风天气现象,进而最大限度减少大风天气造成的影响及损失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简介:摘 要:利用我国黄海北部区域3座测风塔实测数据分析,该区域平均风速较低,近海平均风速基本在7.0m/s以下;风向、风能频率集中,主要集中在N方向;最大、极大风速较小,属于IECIII类海域。根据该区域的风资源特征,提出了适应于该区域的三步优化布置方法,即不同行间距、不同列间距均匀布置-减小前后排行间距、加大中间区域行间距布置-前后排风电机组错开梅花状布置,通过该布置方法,风电场平均尾流从12.31%下降至10.94%,能够有效提升风电场安全性及效益。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建立不同弧度的隧道模型,模拟临界风速下弧形隧道火灾,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采集到的不同特征点的温度、一氧化碳浓度的数值,找出了不同弧形隧道内温度分布、一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规律。在临界风速通风条件下,火灾时烟气在刚刚进入弧形段时,烟气温度会降低,随后上升,当流过弧形段后进入直线段时,温度会降低。当弧度超过π/2时,烟气温度会在流过π/2弧度时上升,并随距离变化不大。在临界风速通风条件下,当一氧化碳从火源点向下游蔓延时,即在一氧化碳刚刚进入弧形段时,浓度会降低,随后升高,当隧道弧度小于π/2度时,一氧化碳从弧形隧道的弧度段末端进入直线段,浓度会降低。当隧道弧度大于π/2度时,一氧化碳在流过π/2度处浓度会上升,但是随着距离的变化浓度变化不大。
简介: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提升风力发电机组在低风速模式下工作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该目标,本文设计了一款改变叶片结构而缩减机组耗电成本的新方案。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功率级别相等但叶片长度不等的三款风力发电机组,然后分别核算不同风力情况下每款机组的年发电总量,通过经验公式来核算每款机组的总成本。研究结果说明:机组的耗电成本和其风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平均风速越快,消耗的电量反而越小。若是发电机组在平均风速较快的地方工作,那么叶片较长的机组所消耗的电量基本是不变的。但是若是在平均风速比较慢的区域工作的话,机组所消耗的电量和叶片长度之间是有联系的,叶片越长消耗的电量越多;虽然机组的整体成本直线增加,但是耗电成本却是有所减小。除此之外,对叶片的最佳叶尖速比进行调整使之变小,对利用系数进行调整使之变大,都可以使耗电成本缩减。本文还针对叶片长度的科学甄选、翼型的合理优化和新型材料地合理运用进行了探究以提升机组的经济收益。
简介:摘要:为了系统研究高铁沿线大风风动特征及风速智能预测模型,以兰新客专沿线某一代表性监测点的部分大风数据为基础,利用HHT变换研究兰新客专沿线大风风动特性,发现大风能量在频域上分布在0 Hz–20 Hz内,在时域上主要集中在0 s-100 s。随后,提出了基于LSTM算法大风风速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模型在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拟合度高,预测结果精确,能够实现大风环境下高速列车的提前紧急处置,进而保障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
简介:摘要:针对新型气象站运行过程中博乐市气象局出现的风速传感器故障现象,从风速传感器的原理入手,介绍了风速传感器故障原因分析及故障排查和检修方法,为维修维护人员快速处理故障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火电厂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就是锅炉,它是一种具有较高危险性的压力容器。某热电厂锅炉受热面检修中需要对锅炉受热面部分管段进行更换,涉及旧管拆除吊装、新管安装焊接和焊后热处理、无损检测等工作,因此,对火电厂锅炉受热面检修的工艺进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对以某热电厂锅炉受热面的检修工艺进行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面部整形手术和注射操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捐赠的19例(28侧)成人新鲜面部标本(男10例、女9例),对面动脉及其分支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面动脉的类型、层次、与鼻唇沟关系、长度、直径、与口角距离、分支及颏下动脉情况。结果28侧标本均存在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在下颌缘下方发出颏下动脉,上行至咬肌前缘跨过下颌骨进入面部,进入面部后分支情况多变。在整个走行过程中,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100%(28/28)、下唇动脉100%(28/28)、上唇动脉100%((28/28)、鼻外侧动脉92.9%(26/28)、内眦动脉57.1%(16/28)。按血管走行可分为4型,Ⅰ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直接起自面动脉下段)8侧(28.6%),Ⅱ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为终末支)8侧(28.6%),Ⅲ型(无内眦动脉)10侧(35.7%),Ⅳ型(无内眦动脉和鼻外侧动脉)2侧(7.1%)。面动脉下段均位于表情肌深面,在口角外侧(26.0±5.0) mm处延续为中段,该段行走层次多变,可在表情肌深浅层中穿行,经过鼻槛水平后延续为上段,均位于表情肌浅面。24侧(85.7%)面动脉位于鼻唇沟内侧,4侧(14.3%)骑跨于鼻唇沟。面动脉上、中、下3段长度分别为(26.4±10.9) mm、(29.7±8.4) mm、(33.5±6.9) mm,上、中、下3段起点直径分别为(1.09±0.21) mm、(1.85±0.12) mm、(2.45±0.48) mm。面动脉在口角外侧经过,其与口角水平线交点到口角点的距离为(26.0±5.0) mm。上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8.0±1.4)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55.0±5.2) mm。下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17.1±11.1)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44.2±5.2) mm。颏下动脉起点直径(1.4±0.1) mm,颏下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距离为(34.9±2.6)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29.4±5.8) mm,距离下颌骨下缘(6.4±0.8) mm;在下颌骨中线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9.0±1.0) mm;在正中矢状面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8.4±1.0) mm。结论面动脉的类型繁多,但其分支和走行层次有一定的规律,其通常从咬肌前缘进入面部,在口角外侧经过,从表情肌深面逐渐走行至浅面,沿着鼻唇沟向上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掌握面动脉的解剖有助于安全实施整形手术和治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