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单开椎管扩大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0例运用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观察,总结手术后的疗效。结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运用单开椎管扩大的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患者恢复快、适用范围广、副损伤小,值得在基层医院进行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单开门 后路 椎管扩大成形术 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椎管狭窄症中应用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形铆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04月-2017年04月来我院治疗颈椎狭窄症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对照组采用高架桥式推管扩大。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融合率(242.8±28.4mL、78.1±15.2min、16.5±3.5d、93.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489.3±54.7mL、131.7±26.5min、21.9±6.9d、73.3%),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椎管塌陷率、颈椎后弓畸形发生率(13.3%、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0.0%、33.3%),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颈椎狭窄症患者时,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能够发挥出极佳的治疗效果,因而值得在临床方面大力推广。

  • 标签: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术 铆钉内固定 颈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颈脊髓损伤伴肋骨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颈脊髓损伤呼吸肌会不同程度的损伤,通过呼吸道护理、氧疗、肺功能训练、皮肤护理,管道护理、病情观察这几个方面落实护理措施,对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颈脊髓损伤 肋骨骨折 急诊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单开椎管扩大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2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科应用颈椎单开治疗的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30例,其中Centerpiece钛板固定16例(钛板组),传统丝线悬吊14例(悬吊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椎管矢状径、颈椎椎管横截面积。比较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开门角度的变化。结果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2组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术前与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管矢状径、开门角度及椎管横截面积在末次随访与术后2个月比较中,钛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可良好保持开门椎板的稳定状态,维持开门角度以扩大椎管的容积,而传统丝线悬吊组椎板的稳定性在随访期内有所下降。

  • 标签: 颈椎 椎管狭窄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颈椎过伸功能与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形术后前凸角度丢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5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49~85岁(平均64.8岁)。术前测量患者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T1倾斜角、矢状面垂直轴(SVA),以及中立侧位、过伸位X线片的C2~C7 Cobb角。随访12~24个月,术后再次测量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C2~C7 Cobb角。术前颈椎过伸功能测量值为术前过伸位X线片C2~C7 Cobb角度减去术前中立侧位X线片C2~C7 Cobb角。前凸角度丢失量为术前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减去末次随访时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依据58例患者术前颈椎过伸功能均值(8.7°)分为两组,≥8.7°为A组,<8.7°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及临床资料,同时对5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25例患者年龄54~83岁,B组33例患者年龄49~85岁,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A组颈椎过伸功能(14.09°±4.75°)大于B组(4.62°±2.54°),A组T1倾斜角(17.00°±3.40°)小于B组(29.68°±6.34°),颈椎前凸角度丢失[1.10(-0.85,4.00)]小于B组[8.60 (7.70,1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负相关(r=-0.965, P<0.01),T1倾斜角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正相关(r=0.954, P<0.01),颈椎过伸功能与T1倾斜角呈负相关(r=-0.900, P<0.01);SVA与T1倾斜角、颈椎过伸功能、术后前凸角度丢失均无相关性(r=-0.065、0.216、-0.202, 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过伸角度变化、SVA及T1倾斜角均无相关性(r=0.201、-0.034、-0.213, P值均>0.05)。A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9%±23%,B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2%±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7, P>0.05)。术后Odom's分级评价A组优良率为88.0%(22/25),B组优良率为63.6%(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03, P<0.05)。结论对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患者,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存在相关性,术前过伸功能越低,术后越易发生前凸角度丢失,可作为术前预判术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参数之一。

  • 标签: 颈椎病 颈椎序列 过伸功能 后路手术 前凸丢失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科护士对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康复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指导临床实践活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59名骨科护士进行调查,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问卷信效度检验、表格频数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本次调查59名骨科护士中96.6%认为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形术后需要康复护理;93.2%认为康复护理对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是非常重要的;81.1%认为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是普遍开展的;61%不认为自己掌握了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形术后康复护理。统计结果显示骨科护士对不同时期的康复护理内容知晓率不同,其中术后病人的饮食指导答对率最高,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最常用开门宽度的答错率最高。结论护理管理者应通过培训班、讲座、小册子等各种形式,增加骨科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

  • 标签: 骨科护士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42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0~78岁[(59.7 ± 9.9)岁]。患者均接受颈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10.2 ± 3.8)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总分为(260.4 ± 47.5)分。将脊髓椎管占有率(SCOR)≥ 70%者归为脊髓-椎管不匹配组(不匹配组,21例),SCOR < 70%者归为脊髓-椎管匹配组(匹配组,21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ASIA上肢及下肢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JOA评分和手术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9.1 ± 2.3)个月]。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术后1周两组ASIA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总分为(307.6 ± 9.9)分,明显低于匹配组的(315.4 ± 8.7)分(P < 0.0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上肢运动评分分别为(29.1 ± 7.0)分、(36.6 ± 6.5)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42.0 ± 5.7)分、(47.4 ± 2.5)分(P < 0.01)。而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ASIA下肢运动评分和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不匹配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1.5 ± 3.0)分和(12.5 ± 3.0)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13.5 ± 2.4)分和(15.0 ± 2.0)分(P < 0.01)。匹配组手术改善率为95%(20/21),不匹配组为85%(18/21)(P < 0.05)。两组各出现3例颈部轴性痛,匹配组出现2例C5神经根麻痹,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结论后路单开椎管扩大可改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部分神经功能,但脊髓-椎管不匹配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不如脊髓-椎管匹配患者。

  • 标签: 颈椎 颈椎飞鞭损伤 椎板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单开颈椎扩大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非手术治疗,24例行单开颈椎扩大,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ASI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2组在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但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组(P〈0.01)。手术组病例减压充分,无再“关门”现象。结论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单开颈椎扩大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维持“开门”效果好。

  • 标签: 脊髓损伤 颈椎 非手术治疗 椎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一系列优化护理措施在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4—12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的患者476例,将患者按照是否实施加速康复优化措施分为加速康复组100例和对照组376例。对照组进行了术前评估与宣教、血液管理、麻醉要点、手术要点、切口关闭、疼痛管理、引流管管理和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措施;加速康复组在常规措施基础上在术前禁食水与输液管理、术后饮食与输液管理、肠道准备、尿管管理和离床活动等临床措施上实施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措施。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实施情况(术前禁食时间、术前禁水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前输液量、中输液量、术后输液量、留置尿管使用情况)、近期效果评价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术后并发症、术后尿潴留]和远期效果评价指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肩部疼痛VAS评分、随访颈肩部僵硬麻木VAS评分、90 d再住院率]。结果最终纳入研究295例,其中加速康复组69例,对照组226例。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前禁食时间、禁水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输液量和尿管使用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近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远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改良JOA评分、NDI评分、术后颈肩部不适症状和90 d再住院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颈椎单开椎管扩大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缩短了患者禁食时间、禁水时间和尿管的使用率。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对手术远期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加速康复外科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有针对性的探究颈后路单开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希望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于我们医院在2019年6月到2020年6月收治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采取口服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的是颈后路单开椎管扩大,然后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P值小于0.05。结论: 针对脊椎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基于实际情况采取颈后路单开椎管扩大要方法,这样能够呈现出比较理想的疗效,使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避免或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式钛板固定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Arch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治疗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71例,年龄(62±8)岁,病程(18±7)个月(3~37个月)。根据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跳跃式固定组(A组,n=68,C3、C5、C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和连续式固定组(B组,n=66,C3、C4、C5、C6、C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内固定费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JOA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C3-7椎管矢状径、椎板开门角度、门轴骨愈合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等)。结果两组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0±8)个月(14~4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压迫节段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固定费用跳跃组为(34 970±1 325)元,连续组为(57 450±2 161)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C3、C4、C5、C6、C7各节段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C2-7 Cobb角与颈椎曲度指数均较术前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跳跃组颈椎活动度大于连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年跳跃组C4、C6节段椎板开门角度均较连续组减小(均P<0.05);术后3个月时连续组C4及C6门轴愈合显著优于跳跃组(均P<0.05),术后1年时,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固定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相当,可有效减少住院费用。跳跃组非固定节段存在开门角度丢失及早期门轴愈合率低的问题,但术后早期不会导致再关门的发生。

  • 标签: 颈椎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成形术 跳跃式固定 连续性固定
  • 简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简称OPLL)是一个新近为人们认识的疾病。1960年,日本人Tsuimoto在尸检中发现,1964年Terayama提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这一名称,其后报道逐渐增多。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陆续报道了此种病变。根据日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为百万分之十九,男女之比为2:1,发病率最高的年龄在50~60岁之间,骨化在颈椎各节段增可发生。

  • 标签: 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围手术期护理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流行病学调查 日本人 发病率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颈椎单开Centerpiece内固定椎管扩大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应用颈椎单开Centerpiece内固定椎管扩大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年龄平均68.3岁;对照组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传统丝线悬吊颈椎单开技术治疗该类患者28例,年龄平均67.5岁。以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瘫以及X线CT测量颈椎曲度、开门角度、有无再关门和固定相关并发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24个月的随访。两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9%vs51.8%,P〉0.05);术后轴性症状评分Centerpiece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0.3±1.3)vs(9.0±1.9),P〈0.051;Centerpiece组1例、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现象,经保守治疗缓解。末次随访时,Centerpiece组颈椎曲度(18.1°±2.4°)与术前(17.9°±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5.7°±2.0°)与术前(17.8°±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CT示开门角度维持良好,所有患者均无再关门现象;Centerpiece组1例患者出现椎板侧螺钉松动,无相关症状发生。结论应用颈椎单开Centerpiece内固定椎管扩大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Centerpiece微型钛板能够很好地减轻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以及颈椎曲度的丢失。

  • 标签: 颈椎病 椎管扩大成形术 单开门 Centerpiece微型钛板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通过颈椎单开椎管扩大中缝线悬吊和钛板固定对颈椎狭窄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颈椎狭窄并且可进行颈椎单开椎管扩大的患者40例,经告知及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采用颈椎单开椎管扩大缝线悬吊进行治疗的的缝线组及采用颈椎单开椎管扩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钛板组,各20例。观察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手术前和手术后12个月的JOA的评分、颈椎曲度、C5节段椎管矢状径,观察记录患者的门轴侧骨融合状况,对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椎管扩大程度以及维持的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结果经过两种不同方案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中的出血量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的出现率分别为缝线组70%,钛板组20%,有明显差异(P<0.05)。缝线组和钛板组的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19.3°±2.4°、19.1°±2.6°;手术12个月后的颈椎曲度分别为19.1°±2.3°、17.9°±2.5°;门轴侧骨融合率为95%、100%,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椎管扩大中使用卫星钛板对椎板进行固定的稳定性更好,效果更明显,可以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避免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以及颈椎曲度的丢失,有利于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 缝线悬吊 微型钛板固定 颈椎管狭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扩大形结合微型钛板置入治疗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颈后路单开椎管扩大形内固定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狭窄症患者51例,A组27例,男10例,女17例,年龄47岁-65岁;采用微型钛板固定。B组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53岁-66岁,使用传统缝线悬吊固定。两组均行C3-C7节段椎板减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24个月,采用“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应用日本庆应大学整形外科的12分法进行量化评定轴性症状(axialsymptom,AS)发生率,通过影像学资料的测定评价颈椎曲度的变化及椎管矢状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均获术后24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JOA评分A组术前、术后24个月分别为(7.8±1.2)、(14.4±2.0)分,改善率为65%±8%;B组为(8.2±1.0)、(14.0±2.0)分,改善率为50%±12%。轴性症状评分A组术前、术后24个月分别为(6.4±1.8)、(9.4±0.5)分,改善率为68%±5%;B组为(6.1±2.0)、(8.2±0.3)分,改善率为40%±3%。术前、术后及组间JOA评分及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曲指数A、B两组治疗前分别为(14.4±5.5)、(14.7±4.9),治疗后为(14.1±4.2)、(11.5±3.8)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分别为(0.3±1.2)、(3.2±0.9),两组颈曲指数差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前、术后一周、术后24个月颈椎矢状径测定,A组为(7.4±3.8)mm,(12.5±2.1)mm;(12.3±2.0)mm,B组为(7.2±4.1)mm,(13.3±1.6)mm,(11.6±1.1)mm,手术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个月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 标签: 微型钛板 氟骨症 颈椎管狭窄症 椎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数字化导向模板辅助颈椎单开椎管扩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颈椎(C3-7)湿性标本10具,其中男性6具,女性4具。年龄42~67(43.6±4.2)岁。CT扫描标本后,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三维建模并为单开椎管扩大形选取两侧骨槽位置及深度,设计导向模板后导出STL数据,最终3D打印成型。将导向模板贴附于相应的颈椎椎板后部及棘突上,在导板辅助下用磨钻分别在颈椎开门侧和门轴侧开槽,然后从开门侧抬起椎板并固定,完成单开椎管扩大形。术后再次对标本进行CT连续断层扫描。记录门轴侧骨槽的内层骨皮质是否发生骨折。并再次进行三维重建,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理论与实际两侧骨槽的位置和深度的差异。结果共设计并制作了导板50个。经术后影像学评价,无门轴侧骨槽骨折的发生。C3-7理论开门侧骨槽位置距中线的范围为11.8~14.4 mm,实际的范围则为11.4~14.0 mm;理论门轴侧骨槽位置距中线的范围为11.6~14.3 mm;实际的范围则为10.9~14.0 mm。理论的门轴侧深度的范围为3.0~3.8 mm,实际的范围则为3.1~3.8 mm。经统计学分析,理论与实际的开门侧骨槽位置、门轴侧骨槽位置和门轴侧骨槽深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数字化导向模板辅助颈椎单开椎管扩大是一种可行的技术,能提高骨槽位置和骨槽深度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颈椎 椎管扩大成形术 导板
  • 简介:在许多不同由脊柱外科手术引起的并发症中,术后失明(postoperativevisualloss,POVL)是一罕见却给患者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并发症。据估计,每100个脊柱外科手术中就有1例发生术后视力障碍并发症,最近的研究表明,脊柱手术已取代心脏置换手术成为POVL发生的首要原因。

  • 标签: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术后 失明 脊柱外科手术 并发症 视力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Or Disloca,CSCIWFD)的1例患者进行分析和学习。方法:以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并行颈后路单开椎管扩大的病例进行分析及文献查阅。结果:经过6个月的随访,术后患者四肢肌力明显恢复,皮肤感觉恢复正常,病理反射消失。结论:采用颈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可有效促进患者脊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颈髓损伤 无骨折脱位型 颈后路 椎管扩大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