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常规MR检查技术在颈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检查。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患者。A组患者采用非常规MR检查技术,B组患者采用常规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A组中,Ⅲ级椎管狭窄的检出率为20.0%(8/40),B组中,Ⅲ级椎管狭窄的检出率为5.0%(2/40),两组间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显著(χ2=4.1143;P<0.05);同时,B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要明显高于A组,二者比较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非常规MR检查技术应用在颈椎检查中,能够提升颈椎病诊断的准确性,快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CT检查在老年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其影像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影像检查。观察患者的颈椎病临床分型和CT影像特征,并使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录入和描述性分析。结果:70例患者中,椎动脉型患者占28.57%,表现为明显的横突孔狭窄;脊髓型患者占20.00%,表现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和韧带钙化导致的椎管狭窄;神经根型患者占24.29%,主要表现为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和椎间隙狭窄;交感神经型患者占17.14%,CT检查缺乏显著特征;混合型患者占10.00%,表现为多种征象的复杂或无特异性特征。结论:CT检查在老年颈椎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不同颈椎病临床分型在CT影像上有特征性变化,有助于临床准确定位和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与MRI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颈椎病中的特征,以进一步探讨两者在临床中运用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颈椎病患者16例,对患者临床资料与CT、MRI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CT扫描对于颈椎椎管出现狭窄、脊柱后纵韧带出现骨化以及椎小关节出现异常增生或硬化的图像显示明显优于MRI检查;在显示颈部椎间盘突出情况时,MRI检查较CT扫描更加敏锐。结论颈椎病病变的CT检查诊断与MRI检查诊断均具有非常好的准确度与敏感度,对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有利于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分型诊断,从而有利于颈椎病及时、正确地进行治疗。
简介: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杭州市311400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10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1例作为对象,常规行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检出率。结果:7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完成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检查,最终确诊68例,诊断符合率为95.77%(P>0.05)。结论: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能获得较好的检出率,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椎病检查过程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特点,并探讨CT和MRI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疑似颈椎病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MRI的检查资料,对比CT和MRI检查诊断的检出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CT检查结果显示:特异性征象检出率23.33%,多为黄韧带肥厚。MRI检查结果显示:特异性征象检出率为11.67%,椎间隙狭窄7.50%,颈椎曲度异常4.17%。MRI检查对颈椎曲度异常、椎体后缘骨赘、椎间间隙狭窄、小关节增生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而两种检查方法在骨性椎管狭窄、钩突增生的检出率中无显著差异(P>0.05)。CT、MRI在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椎动脉颈椎病诊断中,CT检出率略高于MRI(P<0.05);在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中,MRI检出率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颈椎病的总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证实颈椎病阳性患者97例,阴性23例;结果显示:MRI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CT检查和MRI检查各有优势,治疗前运用CT和MRI检查可对颈椎病进行定位、定性诊断,为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椎动脉型颈椎病,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患者有30例(设为研究组),选择时间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同期选择健康人员30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组间的椎动脉血流参数测定数据指标差异。结果研究组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椎动脉血流参数测定数据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各项参数测定结果数值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显著,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面化的医学信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在颈椎病诊断检查中影像学特点,探索其诊断限度及临床防治对策。方法分析120例经临床及DR、CT、MRI检查确诊的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DR平片能观察到颈椎病的大部分征象,特别是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在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CT及MRI能更准确地显示椎体骨质增生,前后纵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变和突出,更能明确椎管狭窄的真正原因。结论DR平片在颈椎病的初步诊断及临床防治中有重要意义;CT及MRI对颈椎病的诊断及分型能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影像学资料,为临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价值。
简介:应用多普勒技术对50例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30例异常。其中25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双侧颈动脉血流量对称性偏低,管径及头颅CT无异常,脑电图部分改变,主要表现为低幅慢波,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多普勒复查正常,说明CT正常不能否定脑缺性血管病的存在,CT不能代替多普勒检查,另5例主要表现为双侧颈动脉血流量不对称,其中3例为双侧血管经狭窄,CT提示全脑萎缩,脑电图呈低幅慢波;另2例CT提示左颞后顶区,右枕外侧区梗塞,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表现相应部位慢波灶达6~7级。CT异常者,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多普勒检查和脑电图及临床症状变化不大,故多普勒检查对监测脑动力循环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