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患者之间下颌对称的差异,分析下颌对称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研究。纳入骨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组中双侧髁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 mm,右侧:(53.95±2.21) mm,P=0.004]、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 mm,右侧:(60.79±3.37) mm,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 mm,右侧:(48.84±2.54) mm,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 mm,右侧:(47.28±2.54) mm,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 mm,右侧:(57.97±4.96) mm,P=0.020];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组:(1.39±2.88) mm,组:(-0.16±2.74) mm,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组:(0.96±1.95) mm,组:(-0.15±1.97) mm,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组:(0.97±2.14) mm,组:(-0.38±2.61) mm,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与ANB角度呈负相关(r=-0.308,P=0.017)。结论患者治疗前下颌的不对称较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

  • 标签: 锥形束CT 骨性Ⅰ类 骨性Ⅱ类, 下颌骨不对称性 三维测量
  • 简介:患者陈某某,女,10岁11个月,因"牙不齐,牙齿‘地包天"'求治.患者乳牙(牙合)期前牙反(牙合),多颗牙龋坏,但未予治疗,家族中无类似错(牙合)表现.侧貌凹面型,口内检查口腔卫生差,26、36、46残冠.左侧磨牙咬合关系完全近中,右侧磨牙咬合关系中性.上牙弓相对下牙弓狭窄,除16,46和唇向错位13,23外均为反(牙合).前牙反覆盖1mm,反覆(牙合)0.5mm,下颌不能后退至对刃.上牙弓拥挤7mm,中线右偏1.5mm,下牙弓拥挤2.5mm.患者治疗前面(牙合)像和模型见图1~13.

  • 标签: 牙矫治 骨性Ⅲ类 前牙反(牙合) 病例 拔除 咬合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不同垂直面型舌形态、位置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17例、均角22例、低角21例3组。拍摄锥形束CT,使用Invivo 5软件重建并测量舌及下颌指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舌和下颌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角组舌高度,舌体面积、总面积及代表舌位置的指标D2-D5距离大于低角组[(37.06±3.35) mm比(33.26±3.27) mm,(2002.63±300.84) mm2比(1739.88±248.38) mm2,(2599.39±355.73) mm2比(2273.65±208.23) mm2,(24.99±3.17) mm比(21.94±3.82) mm,(22.77±3.82) mm比(18.87±4.19) mm,(21.42±4.25)mm比(16.92±3.71) mm,(20.69±3.97) mm比(16.42±3.41) mm;P<0.05];下颌长度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63.24±3.92) mm比(67.43±4.95) mm和(67.18±4.21) mm;P<0.05]。下颌长度、宽度与舌尖、舌背位置及体积呈正相关;颏凹陷距离与舌尖、舌背位置、总面积及舌体积正相关;下颌角与舌长度、舌高度、舌体及舌根面积、D1-D4距离正相关。结论青少年高角较低角者下颌更短,舌体位置更高且在口内舌位置更靠前上。下颌较长较宽,颏部较明显的患者多伴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的舌体。

  • 标签: 骨性Ⅱ类 下颌骨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探讨错(牙合)患者牙弓、基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型Ⅲ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错((牙合)上颌基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型Ⅲ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错(牙合)上下颌基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错(牙合)组上颌基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宽度发育过度.②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水平,牙弓对基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 标签: 骨性Ⅲ类错 牙弓宽度 基骨弓宽度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 目的 错牙合 畸形家族遗传倾向显著,乳牙早失或滞留、口腔不良习惯等因素也可引起,Ⅲ面型影响患者咀嚼、言语功能,不利于颜面美观。错牙合牙弓与基弓的协调性对正畸疗效的稳定及侧貌美观极其重要。本文就错牙合畸形牙弓与基弓的特点及临床矫治作一综述。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牙弓 基骨弓
  • 简介:目的:探讨LeFortⅠ型切开(LeFortⅠosteotomy)上颌整体后退术在矫治上颌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前突伴下颌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上颌前突畸形患者,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 标签: LeFortⅠ型骨切开 上颌骨后退 上颌骨前突 |
  • 简介:摘要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缺损修复水平,但是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器官有助于阐明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再生修复,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骨类器官
  • 简介:目的:探讨颌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与上、下颌矢状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安氏Ⅲ错[牙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测试对象共100例,其中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安氏Ⅲ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安氏Ⅲ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安氏Ⅲ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及AP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APDI均值在85°以下,安氏Ⅲ错[牙合]APDI均值在90°以上,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相对成人小,需行正颌外科的患者,APDI均值超过100°。AP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APDI均值超出正常标准值越多,上、下颌矢状向畸形就越严重。APDI值是评价安氏Ⅲ上、下颌矢状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 标签: 头影测量 前后向不调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口颌系统在言语功能中尤其在语音产生过程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口颌系统的形态结构异常可能会导致语音功能的异常。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AngleⅢ错患者术前语音功能的分析,来研究哪些结构畸形对语音功能有影响。研究中以20名成人AngleⅢ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矫治前的语音进行测试,同时对其牙颌面软硬组织结构进行X线头影测量,并将各测量值与患者语音状况做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患者语音功能的好坏与舌体位置以及前牙覆、覆盖有密切关系。反覆盖越明显,反覆越小,语音功能异常越明显

  • 标签: 语音 头影测量 相关分析
  • 简介:摘要正畸矫治设计主要根据患者的主诉、错牙合类型、错牙合形成的机制以及矫治时患者的生长发育潜力等因素而制定的。错牙合畸形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在中国、日本、韩国人群Ⅲ错牙合畸形发病率为4%~14%1。成人生长发育已基本停止,所以其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别于尚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患者的手术指征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为临床医生在制定矫治方案时提供参考。

  • 标签: 骨性Ⅲ类 手术指征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手术优先模式(surgery-first,SF)是指正颌手术之前不接受任何使牙齿移动的正畸治疗,或只接受不超过6个月的最小术前正畸准备(minimal orthodontic preparation,MOP)的治疗模式。在传统的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conventional surgery,CS)中,术前正畸去代偿疗程较长,且常给患者的面型及咀嚼功能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手术优先模式应运而生。然而手术优先模式患者术后咬合状况多不稳定,增加了术后复发的风险。本文旨在对手术优先模式的发展、优势与局限、适应证、术后稳定性等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重度骨性Ⅲ类 手术优先模式 术后稳定性 最小术前正畸准备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垂直面型III患者舌体位置与下前牙牙槽厚度的相关。方法选择因下颌前突来我院正畸科就诊的III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将研究对象根据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均角、低角三组。在侧位片上测量休息时不同位点的舌体位置,测量CBCT中下切牙唇舌侧牙槽厚度,并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釉-牙骨质界S1层面及根中部S2层面处,高角组和均角组与低角组的下切牙唇侧牙槽厚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下前牙舌侧牙槽厚度与舌体位置高低呈负相关关系(p<0.05)。在根尖层面S3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厚度与舌体前、后部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角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厚度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舌体位置高低与下前牙唇舌侧牙槽厚度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舌姿势位 牙槽骨厚度 骨性III类 垂直骨面型
  • 简介:本文主要从数字化技术在错颌畸形测量数据研究的角度来证明相关数据的联系,探究其意义.利用数字化技术测量下颌体的长度、下颌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对比,探究两者在错颌畸形中的意义.并且对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做出阐述.

  • 标签: 数字化技术 骨性类Ⅲ错颌畸形 数据测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Ⅰ、Ⅱ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观察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P<0.05,P<0.01),Ⅱ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距离更近(P<0.05,P<0.01,P<0.001)。在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厚度变薄(P<0.001)。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较薄,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开裂和开窗的发生。

  • 标签: 骨型 下颌前牙 皮质骨
  • 简介:口周肌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一直是正畸医师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本研究以成人安格尔Ⅲ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正常组比较分析,以分析患者的口周肌压力特征,了解口周肌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

  • 标签: 骨性Ⅲ类错 正常 口周肌压力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青少年错患者的二次矫治过程,一期矫治阶段主要纠正口腔不良习惯,二期固定矫治阶段上下牙列排齐后,通过头帽-口外弓牵引,用矫形力抑制上颌生长,最终实现患者咬合及面型的良好改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