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创伤、感染缺损、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下肢创伤、感染缺损、不连患者85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缺损大者视情况分别一期或二期植。结果伤口一期愈合72例,2例发生伤口感染,经再次清创、皮瓣转移修复后愈合。9例发生钉道表浅感染,经伤口换药处置后逐渐好转。85例患者经16个月的随访,均达到骨折愈合。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创伤、感染缺损、不连是较好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骨折 外固定支架 骨缺损 骨不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Ilizarov支架与单边支架进行开放搬移治疗胫骨节段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8月— 2016年8月天津医院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32例胫骨节段缺损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2~64岁,平均36.7岁。19例使用Ilizarov支架(Ilizarov组),平均缺损长度7.9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41.4 cm2。13例使用单边支架(单边支架组),平均缺损长度7.8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39.2 cm2。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放射学矿化指数、外固定指数、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及下肢功能评价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60个月[(32.6±1.3)个月]。骨折均获愈合。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2.3)d和(2.4±1.8)d(P>0.05)。Ilizarov组矿化指数为(43.4±8.7)d/cm,单边支架组为(45.8±10.4)d/cm(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外固定指数分别为(52.6±8.9)d/cm和(58.7±12.9)d/cm(P<0.05)。ASAMI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10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单边支架组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7%(P>0.05)。ASAMI下肢功能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8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9%;单边支架组优6,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69%(P>0.05)。Ilizarov组术后轴向偏移发生率为0,单边支架组为23%(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各有1例发生再骨折(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有5例和1例发生针道感染(P>0.05)。结论采用Ilizarov支架和单边支架进行开放搬移治疗胫骨节段缺损伴软组织缺损均可以获得较大创面与缺损的同时修复,但Ilizarov支架生物力学性能更优,更便于术后力线不良的纠正。

  • 标签: 胫骨骨折 感染 伊利扎罗夫技术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用于软骨修复的丝素蛋白(SF)-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渐进梯度孔径支架。方法将SF溶液、CS溶液及nHA悬液等比例混合,采用离心、真空冷冻干燥及化学交联法,3次塑形,制备成渐进梯度孔径软骨(OC)支架-1(2%)、支架-2(3%)、支架-3(4%)。检测各组支架一般情况、孔隙率、热水溶失率、吸水膨胀率、压缩吸水膨胀率、溶失后吸水膨胀率、力学性能、支架内部结构观察及孔径大小。复苏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制备支架浸提液,CCK-8法检测浸提液对BMSCs增殖活性的影响。将BMSCs与支架共同培养,观察支架周围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结果各组支架形态规则,孔隙率均大于80%;随材料浓度增高,支架吸水膨胀率逐渐减小(P<0.05),压缩后支架-1吸水膨胀率明显降低(P<0.05);各组支架热水溶失率无明显差异(P>0.05),支架在体外完全溶失分别需要65.9、60.9、73.9周;三组支架弹性模量分别为(0.0955、0.1762、0.3468)MP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各组支架内部均呈蜂窝状,孔隙形状规则、互通,从支架成软骨侧到成侧孔隙分布逐渐密集、孔隙直径逐渐减小(P<0.05),nHAp含量亦逐渐增多。各组支架浸提液对BMSCs的生长、增殖均无明显毒性。BMSCs与支架共同培养第5 d时,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未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或形态异常。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出渐进梯度孔径OC支架支架各项物理性能及生物相容良好,有望成为修复OC缺损的新型仿生复合支架材料。

  • 标签: 软骨 组织支架
  • 简介:组织工程化是用于颌缺损修复治疗的一种新途径,当前其研究焦点是寻求能够作为细胞移植及引导新生长的支架,以充当细胞外基质的替代物。这些支架通常由多孔、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制备,并且可以负载不同的生长因子、药物或干细胞。本文就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动向做一综述。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支架 颌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一体黏合支架亲水性、组织相容和生物安全。方法聚乳酸-乙醇酸(PLGA)/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作为对照组,两组支架均通过快速成型方法制作。亲水性通过吸水率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能力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成分化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检测;体外生物安全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毒性试验检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一体黏合支架吸水率[(25.2±0.6)%]显著高于对照组[(2.7±0.2)%,t=17.000,P<0.01,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3、8、13 d后MTT比色法测定值分别为0.16、0.33、0.75和0.14、0.20、0.45,结果显示共培养的第3~13天,细胞在两组支架上数量均显著增加(t=5.5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第8天开始细胞在一体黏合支架上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6.500,P<0.05,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第3、8、13天,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值分别为62、151、228和39、84、121细胞在两组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均显著提高,细胞在一体黏合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8.100,P<0.05,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2、4、6、8 d后吸光度值分别为0.323、0.523、0.752、0.931和0.328、0.521、0.753、0.932,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0,P>0.05,n=3)。结论一体黏合支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和生物安全

  • 标签: 支架 生物相容性 生物安全性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在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长管骨折患者术后功能中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92例患者,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优良率较高,护理满意度较高(均P

  • 标签: 下肢长管骨骨折 骨外固定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背景:前期实验构建的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目的:观察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复合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36只,建立右侧桡骨长段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对照组于缺损处植入丝素/壳聚糖复合支架,空白对照组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16周进行X射线摄片、标本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16周,实验组缺损区X射线影像与正常组织无区别,骨髓腔完全再通,有明显的组织生成,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长梭形骨细胞;对照组X射线骨密度影略低于正常组织,部分骨髓腔再通,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骨细胞周围有不少软骨细胞,未见明显的小梁或板结构,排列较紊乱;空白对照组断端钙化影同正常组织一致,断端各自封闭形成不连,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和少量的类组织。表明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复合支架可较好地修复兔桡骨大段缺损。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丝素 壳聚糖 纳米羟基磷灰石 骨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将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接种到β-TCP/CPPF/PLLA支架上,进行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人工,植入兔桡骨大段缺损模型中,评估BMSCs/β-TCP/CPPF/PLLA复合体促进成的作用。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BMSCs/β-TCP/CPPF,PLL复合物组(A组)、β-TCP/CPPF/PLLA支架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共三组,建立兔桡骨双侧大段缺损模型,相应植入自体细胞材料复合物和单纯支架材料,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16周处死动物,摄X线片观察缺损修复情况。结果:X线检查结果:A组术后2周可见缺损处有散在的、少量的模糊状痂生成,术后4周可见明显的生成影像,成云雾状,均匀分布在缺损区,术后8周整个缺损区均可见到痂生成,成现象较4周更加明显,部分髓腔已通,术后12~16周,缺损区已完全为新生的组织充填,骨髓腔已完全再通,修复区比正常的桡骨较细。B组、C组术后2~16周,虽有不同程度的成现象,但没有完全修复缺损区,B组较C组修复明显。X线评分结果:A组在各时期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P〈0.01)。结论:自体BMSCs与β-TCP/CPPF/PLLA复合物移植能修复大节段的骨干缺损。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支架材料 组织工程 自体移植 骨缺损 修复
  • 简介:人工合成支架材料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成功应用于临床,由无机生物材料发展到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由单一的支架材料发展成复合材料、表面修饰材料。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人工合成支架材料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人工合成支架材料 纳米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长骨创伤不连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长骨创伤不连患儿21例,采用外支架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将其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回顾的分析与总结。结果治疗效果21例患儿治疗12个月后骨折愈合优良率为857%;骨折愈合时间为(65±09)月;并发症发生率为95%。结论将外支架固定治疗方法应用于长骨创伤不连患儿治疗中,其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对机体损伤小、功能全面等优点,更利于促进患儿病情转归,对提高治疗效果及减轻患儿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外支架固定术 儿童 长骨创伤性骨不连 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91-02
  • 简介: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nHAC/PLA/PRP)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作用。方法制备兔下颌10mm×8mm贯穿缺损.按不添加材料A组、单纯材料(nHAC/PLA)B组、活性材料(nHAC/PLA/PRP)C组加入相应材料.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分别从大体、影像学、扫描电镜、组织学方面进行观察.计量新面积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影像学观察B、C组2、4、8、12周缺损区密度均高于A组。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观察3个组边界区主要由纤维组织包绕.B组边界区可见少量新生散在分布.C组纤维组织更致密,可见少量新片状分布;组织学观察可见B、C组各时间点缺损区新形成均优于A组.C组新生及新生血管的量较B组多。随着时间延长,各组新均有增多.残留的材料减少.有大量样组织长人活性材料,成熟度增高,残留材料逐渐被活跃生长的组织包围并替代。以方差分析对组间新面积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第2、4周两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2周时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nHAC/PLA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构建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传导及诱导活性.有望应用于临床修复缺损。

  • 标签: nHAC/PLA 富血小板血浆 复合物 颌骨缺损 骨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折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9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86例四肢长管状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后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四肢长管状骨折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法治疗,并为患者配合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指导,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恢复的优良率,促进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骨外固定 四肢长管状骨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折的护理影响与效果。方法:将本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间在本院治疗的四肢长管骨折的患者,采用随机法,抽取了11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进行康复实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比护理后患者的疼痛评分(VAS)以及QOL-100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QOL-100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外固定支架治疗运用到四肢长管骨折的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能有效帮助患者缓解腿部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 标签: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 四肢长管骨骨折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四肢长管骨折治疗中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间接受治疗的110位四肢长管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55名,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和对照组(55名,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长管骨折患者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情绪问题,减轻患者症状,降低不良反应。

  • 标签: 四肢长管骨骨折治疗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 病情缓解
  • 简介:目的研究一种含5%(质量分数)纳米单质银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β-TCP-Ag)的细胞毒性及在家兔体内的抗菌和促成性能,从而为临床治疗骨髓炎合并大面积缺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以100%-磷酸三钙支架(β-TCP)作为对照组,在体外用CellCountingKit-8(CCK-8)试剂检测支架浸提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细胞毒性;体内: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8只,以β-TCP为对照,一期在4周内建立兔股骨骨髓炎模型,再二期植入支架后分别饲养4周和12周,然后取支架植入区域组织,用平板涂布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相对个数;用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观察支架植入区域组织长入情况。结果CCK-8检测显示各组间细胞相对活性未见明显差异,表明β-TCP-Ag在体外未见有明显细胞毒性;细菌平板涂布法显示植入β-TCP-Ag组材料周围组织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远小于β-TCP组;Micro-CT分析表明β-TCP-Ag组缺损区域量明显高于β-TCP组。结论含5%纳米银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和抗菌能力,在体内杀灭细菌后有利于缺损的愈合,是一种良好的抗菌和缺损植入物材料。在改进骨感染合并缺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能。

  • 标签: 纳米银颗粒 β-磷酸三钙支架 骨髓炎 抗菌性 成骨活性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4年 7月— 2017年 7月接收的四肢长管状骨折患者 8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自我规范意识、心理状态以及行为限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 P < 0.05)。 结论 :临床上对进行 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更加明显,值得予以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骨外固定支架 四肢长管状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共收治的5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均采用外固定支架术治疗。同时,试验组给予有针对的护理干预,参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腓骨骨折患者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并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护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胫腓骨骨折 骨外固定支架 护理
  • 简介:通过仿生合成、冷冻干燥及交联处理方法,制备出一种以双相磷酸钙、胶原和碳酸羟基磷灰石三组分为主要成分的新型三维组织工程支架。采用SEM、EDX和FTIR等测试技术对支架的性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支架具有三维多孔的有序结构。双相磷酸钙作为力学支撑骨架有助于胶原网络基质形成特定的形状并使之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在矿化过程中,羟基磷灰石矿物晶体在胶原的反应成核位点通过化学键合作用进行自组装。交联的胶原及其仿生矿化形成的碳酸羟基磷灰石可使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有望成为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植入材料。

  • 标签: 双相磷酸钙 胶原 支架 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