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技术治疗TASCⅡ 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应用腔内技术治疗46例(65条肢体)TASCⅡ 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疗效和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5.7%(44/46),其中球囊扩张(PTA)+支架植入37例,导管接触溶栓(CDT)+PTA+支架植入7例。44例腔内开通的患者中,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提高3级10例,提高2级23例,提高1级8例,分级无改善3例。术后1周患肢ABI较术前明显提高[0.86±0.10比0.34±0.21,t=-15.008,P<0.001]。11例(23.9%)患者出现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其中术中髂动脉破裂1例,植入覆膜支架后动脉破口封堵不彻底,予以开放手术治愈;术后2 h迟发性髂动脉破裂1例,经植入覆膜支架痊愈;逆行开通闭塞的髂动脉过程中斑块脱落导致对侧髂总动脉栓塞1例,经PTA+裸支架植入术治愈;术后患肢出现蓝趾征2例,血肌酐水平升高5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左侧肱动脉血栓形成1例,行开放手术治愈。44例腔内开通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3.1±13.7)个月,术后1、2和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5%、87.1%和72.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7.7%、93.5%和88.9%。随访期间2例患者死亡,1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腔内技术治疗TASCⅡ 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症切实可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主髂动脉泛大西洋多学科专家共识(TASC)分类中C/D级病变腔内支架治疗的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主髂动脉TASC C/D级病变腔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数据。本研究共纳入172例患者,按照术中应用支架类型分为覆膜支架组(61例)、裸支架组(88例)和复合支架组(2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靶血管一期通畅率;次要观察指标为免于再次手术干预、卢瑟福分级、截肢事件和全因死亡。结果覆膜支架组、裸支架组和复合支架组患者围手术期总体死亡率和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分析靶血管5年一期通畅率在覆膜支架组、裸支架组和复合支架组分别为82.1%、78.3%和71.9%,免于再次手术干预率分别为88.5%、82.6%和7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47、2.93,均P>0.05);10年随访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8.7%、52.6%和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1,P<0.05);免于再次手术干预率分别为74.1%、70.6%和6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6,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TASC分类D级病变和应用裸支架是影响中远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主髂动脉TASC C/D级病变腔内支架治疗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中远期疗效,应用覆膜支架可能提高远期通畅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术中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IBD)在主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例主髂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患者资料,其中2例重建双侧髂内动脉,11例单侧髂内动脉,术后观察盆腔缺血症状发生、髂内分支支架通畅率、有无内漏及瘤体扩张等情况。结果应用自制IBD保留髂内动脉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2例Ⅲ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围术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9(4~12)个月,无瘤体扩张,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无瘤体相关性死亡,2例Ⅲ型内漏消失,1例Ⅱ型内漏持续存在,但瘤体无增大;IBD支架和髂内动脉通畅率为100%。1例对侧髂内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臀肌跛行,随访3个月后症状消失,无勃起、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出现。结论术中自制IBD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近期效果理想,远期管腔通畅率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gioJet Ultra血栓清除装置在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动脉支架内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随访期间12例发生单侧髂动脉支架内闭塞并应用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3±12)岁,左侧髂支闭塞4例,右侧髂支闭塞8例,均使用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装置联合髂支成形技术进行治疗且手术成功率为100%。9例分叉型覆膜支架患者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置入支架成功。术后患者间歇性跛行/臀肌跛行症状消失,术后2例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其中1例患者发生轻度肾功能损害。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无再发下肢缺血症状发生。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性病变使用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装置进行辅助治疗,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选择采用导管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7例(33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导管溶栓术后,31条患肢成功行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手术成功率93.9%(31/33);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7±0.09提高到术后的0.80±0.11 (P<0.01);术后随访6、12、24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0.32%、80.65%、77.42%。术后血肿形成1例(3.85%),未出现髂动脉破裂,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导管溶栓能够有效地减少甚至去除动脉腔内血栓容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成功率高,近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应用于中晚期膀胱癌(B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70例中晚期BC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化疗,对照组行单纯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规范行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一般情况、近期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型蛋白(D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指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血清sICAM-1、DKK、VEGF、FGF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4.28%(26/35),对照组为48.57%(17/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BC的治疗效果好,能够显著减缓肿瘤生长,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前预置双J管的必要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Scopus、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18年11月关于术前预置双J管对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英文检索词为Flexible ureteroscopic、preoperative、Double J stent、Calculus,中文检索词为输尿管软镜、术前、双J管、结石。纳入标准:①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学位论文及会议摘要;②研究对象术前经泌尿系超声、腹部X线片、尿路造影或腹部CT等检查确诊为泌尿系结石,均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③试验组术前预置双J管,对照组术前不预置双J管;④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结石清除率、通道鞘置入成功率、球囊扩张使用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等。排除标准:①无对照组;②相同的作者、单位的重复报告;③未涉及相关指标或原始数据不完整,无法提取利用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提取资料,并使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篇文献,其中病例对照试验32篇,随机对照试验14篇。共纳入17 48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6 211例,对照组11 26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OR=1.69,95%CI 1.37~2.08,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肾结石亚组中,试验组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OR=1.67,95%CI 1.41~1.99,P<0.05);输尿管结石亚组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1,95%CI 0.91~3.20,P=0.100)。试验组的软镜通道鞘置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OR=5.77,95%CI 3.32~10.31,P<0.05),球囊扩张器使用率低于对照组(OR=0.23,95%CI 0.15~0.35,P<0.0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56,95%CI 0.38~0.84,P=0.00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64,95%CI 0.45~0.90,P=0.010),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MD=-4.95,95%CI -8.90~-1.01,P=0.010)。结论术前预置双J管可提高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术后结石清除率,提高软镜通道鞘的置入成功率,降低输尿管球囊扩张器的使用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早期临床效果与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21例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病例年龄(69.7±8.9)岁(范围:61~82岁),TASC Ⅱ C级3例,D级18例。所有患者行股动脉内膜剥脱联合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收集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ABI、支架类型、围术期及中期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21例患者(21条患肢)均获得手术成功(100%),手术时间(248.8±104.6)min,失血量(134.6±127.3)ml。共植入46枚支架(自膨式裸支架32枚,球扩支架8枚,覆膜支架6枚)。术后ABI(0.59±0.20)较术前(0.31±0.13)增高(P<0.001)。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全身并发症3例,局部并发症4例。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58个月),总生存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4.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9.5%,二期通畅率为100%。结论复合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安全、有效,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中期通畅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O-arm导航辅助下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0~59岁,平均41.3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7例,B2型13例,B3型5例,C1型5例,C2型2例。17例采用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A组),15例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Matta标准评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7个月,平均18.6个月。A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为(27.3±5.1)min,B组为(52.3±5.9)min(P<0.05)。A组术中透视时间为(43.3±3.2)s,B组为(64.6±5.4)s(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7.8±2.6)ml,B组为(20.7±3.1)ml;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4±1.4)周,B组为(14.1±1.9)周;A组和B组Matta标准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8%(15/17)和87%(13/15);A组和B组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94%(16/17)和87%(13/15)(P均>0.05)。术后B组1例患者出现1枚螺钉稍突破椎体前皮质。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相比,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具有置钉时间短、术中透视时间短等优势。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 Meta 分析系统评价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桡动脉置管和足背动脉置管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 PubMed 、 Cochrane Library 、 Embase 和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桡动脉置管和足背动脉置管对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由 2 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 除 标准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从中提取原始资料,运用 RevMan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 9 篇,包括研究对象 930 例, 3 篇研究评为 A 级, 6 篇评为 B 级。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中脱管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中堵管或曲折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足背动脉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可能高于桡动脉置管,且足背动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 其中的 脱管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均低于桡动脉置管。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有何护理体会。方法 挑取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2月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综合优质护理联合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在前置凶险性胎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前置凶险性胎盘患者 86 例,按照抽签的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 43 例。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联合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观察组展开综合优质护理联合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 DBP (舒张压)、 SBP (收缩压)血压变化以及心率变化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结论: 对前置凶险性胎盘患者展开综合优质护理联合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分叶穿支皮瓣在临床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共收治6例手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手部创面4例,踝关节周围创面1例,足背创面1例。1例为单个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13 cm;4例为相邻两个创面;1例为相邻三个创面,创面面积为5 cm×2 cm~7 cm×6 cm。应用游离旋髂浅动脉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创面,5例为双叶皮瓣,1例为三叶皮瓣,皮瓣每一叶面积为5.5 cm×2.2 cm~10.5 cm×7.0 cm。腹股沟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双叶皮瓣的一叶早期出现血供不足,未做处理,一周后皮瓣血供改善,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2~14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结论采用游离旋髂浅动脉分叶穿支皮瓣可同时修复多个创面缺损,皮瓣供区隐蔽,供区可直接缝合,损伤小,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探究脑脊液(CSF)指标与血清学指标在颅内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13例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按照感染与否分为颅内感染组28例、非颅内感染组185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比2组患者的CSF指标、血清学指标并分析其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CSF漏、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4 h为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感染组的CSF水平、血清学指标水平均高于非颅内感染组,且患者的CSF指标、血清学指标与颅内感染呈现正相关。结论患者的糖尿病、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CSF漏、术中出血量100 mL以上、手术时间>4 h均为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患者的CSF指标与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可协助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