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病毒量HBV感染并肺结核肝损害的护理,评价其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接收的80例高病毒量HBV感染并肺结核肝损害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沿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变化及肝病知识知晓情况,并对护理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ALT、AS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ALT、AST水平明显上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各项生存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基础知识、用药及饮食、疾病监测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显著改善肝损伤状况,提升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并促进肝病知识认知转变,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社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乙肝病毒(HBV)感染孕妇病毒载量对体液免疫状态及新生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产检并生产的200例HBV感染孕妇纳入本研究,按照HBV DNA载量不同分为4组,另选50例健康孕妇作为健康组。对比各组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及新生儿HBV感染率、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高载量组血清IgG、IgM水平>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高载量组补体C3、补体C4水平<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载量组血清ALT、AST、GGT水平>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载量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比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孕妇HBV DNA载量上升,会增加孕妇体液免疫紊乱、肝功能受损及新生儿HBV感染、并发症发生风险,故临床可动态监测HBV DNA载量,以指导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病毒载量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分娩新生儿进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脐血及外周血HBV-DNA含量,探讨母体血中HBV-DNA含量与婴儿感染HBV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和外周血血清中HBV-DNA含量,对比不同病毒载量及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孕妇分娩婴儿宫内感染情况。结果132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A组(高病毒载量组)60例,B组(低病毒载量组)72例,其中A组经抗病毒治疗为A1组37例,未治疗为A2组23例。所有孕妇分娩的婴儿中有14例脐带血HBV-DNA阳性,即宫内感染率为10.6%(14/132)。出生后7个月检测婴儿感染HBV者2例,即感染率为1.52%(2/132)。低病毒载量组无一例婴儿发生感染;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高病毒载量组孕妇,发生率为23.3%(14/60);而经过抗病毒治疗的孕妇其新生儿感染乙肝的几率较未治疗组明显降低。结论HBsAg阳性孕妇随着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宫内感染率随之增高,降低孕妇血中HBV-DNA含量可明显降低婴儿感染HBV几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BV感染不同病程中病毒载量与肝功能相关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HBV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急性乙肝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比乙肝不同病程中患者以及健康人员的病毒载量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不同病程中的HBV感染组的肝功能、T细胞免疫功能、HBV病毒载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健康人员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程中的HBV感染组患者的病毒载量与肝功能相关指标及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临床中可根据不同病程中的HBV感染患者的病毒载量与肝功能相关指标及免疫功能的特点,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治。
简介:目的通过定量检测HBeAg阴性HBV感染者血清病毒大蛋白(HBV-LHBS)和前S1(PreS1)抗原,探讨HBV-LHBS和PreS1在反映HB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120份HBeAg阴性HBV病毒感染者血清,将这些标本按DNA拷贝数分为3组(≥106copies/ml、103~105copies/ml、≤103copies/ml),每组各40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LHBS和PreS1抗原。结果≥106copies/ml组,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95.0%和(92.12±29.38)ng/ml,103~105copies/ml组,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为72.5%和(33.26±19.44)ng/ml,≤103copies/ml组,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为37.5%和(15.02±11.10)ng/ml,3组标本PreS1抗原阳性率依次为80.0%、42.5%、20.0%;LHBS总阳性率为61.6%,PreS1抗原阳性率为38.1%。结论与PreS1抗原比较,LHBS的测定结果与HBVDNA载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更能准确地反映HBV感染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程度,因此LHBS定量可能成为判断HBV活动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病毒载量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1例低病毒载量[HBV DNA≤2 000 IU/ml(104拷贝/ml)] HBV相关肝硬化住院患者一般情况、病毒学指标、肝功能相关指标、并发症、合并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481例患者男性为主(男/女为324/157),年龄20~83(53.31±11.67)岁,汉族占71.518%;386例HBsAg阳性,391例HBeAg阳性,140例HBV DNA阳性;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50.59±91.25)μmol/L、(33.68±7.5)g/L、(60.66±106.95)U/L、(63.37±86.19)U/L、(106.65±83.22)×109/L、68.82%±25.33%;CTP分级A/B/C级220/150/111例,CTP、MELD、APRI、FIB-4值分别为7.61±2.58、10.98±5.79、2.34±3.56、6.91±8.04。总体低病毒载量HBV相关肝硬化患者、HBV DNA阴性者、HBV DNA阳性者、HBsAg阴性者、HBsAg阳性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82.7%、73.6%、85.3%、78.8%;其中脾功能亢进分别有283例(58.84%)、197例(55.77%)、86例(61.43%)、52例(54.74%)、231例(59.8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别有267例(55.51%)、197例(55.77%)、70例(50.00%)、56例(58.95%)、211例(54.66%),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别有59例(12.27%)、48例(14.08%)、11例(7.86%)、12例(12.63%)、47例(12.18%),腹水分别有202例(42.00%)、147例(43.11%)、55例(39.29%)、42例(44.21%)、160例(41.45%),肝性脑病分别有17例(3.53%)、12例(3.52%)、5例(3.57%)、2例(2.11%)、15例(3.89%),肝癌分别有6例(1.25%)、3例(0.88%)、3例(2.14%)、0例(0%)、6例(1.55%),门静脉血栓分别有29例(6.03%)、21例(6.16%)、8例(5.71%)、9例(9.47%)、20例(5.18%)。与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341例HBV DNA阴性患者、95例HBsAg阴性患者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进行年龄分组,<40岁、40~50岁、>50岁总体并发症分别为42例(80.8%)、116例(76.8%)、227例(8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病毒载量HBV感染患者,甚至HBsAg已经消失的患者仍然具有发生肝硬化甚至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此类人群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并从中获益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S1抗原(pre S1 antigen,Pre S1-Ag)、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HBV-LP)、5'-核苷酸酶(5'-nucleoticlase,5'-NT)与常规的乙肝5项检测(HBV markers,HBV-M)、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85例乙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Pre S1-Ag、HBV-LP、5'-NT、HBV-M和HBV-DNA水平。分析Pre S1-Ag、HBV-LP、5'-NT与HBV-M、HBV-DNA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Pre S1-Ag、HBV-LP和5'-NT高于对照组(t=26.713,P<0.01;t=48.669,P<0.01;t=15.067,P<0.01);185例患者共检出5种HBV-M模式,5种模式患者的Pre S1-Ag、HBV-LP和5'-NT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70,P=0.001;x2=17.365,P=0.002;F=14.655,P=0.001),其中HBeAg阳性患者血清Pre S1-Ag、HBV-LP和5'-NT表达高于阴性患者(x2=19.136,P<0.01;x2=17.105,P<0.01;F=5.882,P<0.01)。不同HBV-DNA载量(<500、500~<104、104~<107、≥107)患者血清Pre S1-Ag和HBV-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523,P<0.01;F=733.041,P<0.01;F=18.994,P<0.01),HBV-DNA与Pre S1-Ag、HBV-LP呈正相关(r=0.647,P<0.01;r=0.753,P<0.01)。结论Pre S1-Ag、HBV-LP与病毒复制HBV-DNA呈正相关,与HBV-M密切相关,可作为HBV-DNA检测的有效补充。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岛地区住院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既往抗病毒治疗情况。方法调查和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855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抗病毒药物应用史及与患者其他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有既往抗病毒治疗史患者共260例(30.4%),其中曾应用ADV者100例(38.5%),LAM103例(39.6%),IFN105例(40.4%),曾应用多种核苷(酸)类似物的患者60例(23.1%),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的36例(13.4%)。既往抗病毒治疗史与患者有较长患病史有关(P=0.002),而与其诊断、性别、年龄、家族聚集发病史、HBeAg特征等因素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青岛地区1/3的住院慢性HBV感染患者有既往抗病毒治疗史,且以LAM和ADV为主,既往抗病毒治疗史与患者有较长患病史有关,临床医生需详细询问既往抗病毒治疗史,以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简介: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其中2145例HBV感染者和2145例非HBV感染者分别归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研究HBV感染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合并症以及药物使用分布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HBV病毒和未感染HBV病毒的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分别为0.28%和0.26%,调整年龄、性别、合并症、药物治疗等因素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比(95%CI)为1.15(1.02~1.27)。HBV感染引起的骨质疏松风险随年龄而下降,对于年龄≤49岁的患者,HBV感染患者的骨质疏松症风险显著高于无HBV感染者,风险比为1.43(1.17~1.72)。HBV感染引起的骨质疏松症风险随着合并症的发生而降低,有合并症的风险比为1.02(0.90~1.17),无合并症的风险比为1.26(1.08~1.49)。结论HBV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但HBV感染的影响较小,HBV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无影响。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运用替诺福韦对妊娠晚期HBV高载量母婴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实验所研究的对象为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妊娠大于28周HBV高载量患者,根据单双数法将患者划分为甲组(39例)和乙组(39例)。乙组患者采用保肝治疗,甲组患者运用替诺福韦进行治疗,且对两组新生儿均进行阻断治疗,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运用替诺福韦对妊娠晚期HBV高载量母婴阻断的临床效果。结果:比较研究后发现,与乙组患者相比较,甲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更低,且治疗后各相关指标优于乙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吸毒人群HIV、HBV和HCV混合感染病毒载量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95名静脉吸毒者进行HIV、HBV和HCV病毒载量测定。结果:抗-HIV阳性者和抗-HIV阴性者病毒载量(log)平均值分别为4.156±1.986和2.647±0.283(t′=5.63,P〈0.05)。无论抗-HIV阳性和阴性与否,两组间HCV病毒载量水平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0.251,P〉0.05)。结论:尚需对静脉吸毒人群HIV、HBV和HCV混合感染病毒载量间的关系进行多中心深层次的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高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毒感染孕妇母婴阻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110例高载量CHB病毒感染孕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临床诊断分期分为现症乙肝组26例,病毒携带组84例,再选择同期高载量CHB病毒感染孕妇12例作为对照组,现症乙肝组与病毒携带组采用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自愿放弃抗病毒指标,比较三组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记录母婴阻断成功率,观察三组妊娠不良事件。结果:三组治疗前HBV-DNA、AL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及分娩后1个月,现症乙肝组、病毒携带组HBV-DNA、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替诺福韦用于高载量乙肝病毒(HBV)感染孕妇母婴阻断中的作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之间接收的乙肝病毒感染孕妇中随机抽选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记作常规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疗法联合替诺福韦的治疗方案,记作研究组。治疗结束后,从HBVDNA以及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等方面展开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BVDNA和ALT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在HBVDNA和ALT指标方面的表现均好于常规组(P<0.05);对比两组新生儿出生时的HBVDNA、HBsAg阳性率,研究组的阳性率低于常规组(P<0.05);其次,统计各组新生儿出生半年后的HBVDNA、HBsAg阳性率,同样显示研究组的阳性率更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情况相比,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利用替诺福韦治疗高载量乙肝病毒感染孕妇的作用效果较为突出,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患者HBVDNA、ALT指标水平,改善HBVDNA和HBsAg的转阴率,并且该药物产生的负面影响较低,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应用中积极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住院患者开展乙肝病毒感染性标志物(HBV-M)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对住院患者开展HBV-M检测,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结果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检测住院患者48660例。其中HBV-M阳性(统计HBsAg)3163例,阳性率6.50%。HBV-M逐年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M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多见于大于20岁以上人群,阳性数3123例,占总阳性例数的98.74%(3123/3163)。结论住院患者中HBV感染率虽然逐年下降,但也有6.5%感染人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广泛开展住院患者HBV-M物检测,了解感染状况,掌握流行特点,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保护医患双方,防止医患纠纷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文献回顾,了解我国HIV感染者中HBV感染的流行特征。方法通过对2010-2019年文献检索、文献筛选、质量评价等过程,收集我国有关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的研究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合并样本量为69 816例;我国HIV感染者的HBV合并感染率为11.29%,西部地区(10.73%)和南部地区(14.18%)的合并感染率较高,北部地区(6.36%)最低;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注射吸毒传播、同性性传播、异性性传播、传播途径不详和母婴传播的HIV感染者的HBV合并感染率分别为11.22%、12.76%、9.58%、11.32%、10.34%和2.87%。在HIV各种传播途径中,经母婴传播的HIV感染者的HBV合并感染率最低;南部地区男性HIV感染者的HBV感染率是女性的1.29倍。结论我国HIV感染者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HBV感染率;应加强HIV/HBV共感染者的预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