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1659例口腔黏膜病患者的病例以及临床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为治疗我国口腔粘膜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针对某医院在2013年8月到2014年8月中前来就诊的1659例口腔黏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收集与分析,对疾病的种类、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这1659例患者中,患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患者最多,占22.78%;其次是灼口综合征,占21.52%;再次是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口腔扁平苔藓、创伤性溃疡、口腔白斑等,依次占17.00%、10.85%、7.96%、6.87%。结论在这1659例口腔黏膜病患者中,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占的比例最高,而患有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患者,以男性居多,并且该地区是口腔黏膜病的多发区,需要做好护理与预防准备。
简介: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gastricsubmucosaltumors,SMTs)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SMTs患者的CT资料,分析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39例SMTs患者中,间质瘤(gastricstromaltumor,GST)19例,影像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肿块实性部分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17例GST长轴与胃壁垂直,14例表面覆盖完整黏膜,4例病变出现钙化,所有患者胃周未见肿大淋巴结;神经鞘瘤6例,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肿块,较少出血、坏死及囊变,仅2例患者病灶表面有小溃疡形成,增强后呈中度至明显强化,2例患者病灶周围出现肿大淋巴结;淋巴瘤8例,表现为范围较广的胃壁增厚而无梗阻,病灶长轴与胃壁平行,强化不明显,7例胃周出现肿大淋巴结;异位胰腺6例,表现为扁平状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与正常胰腺类似,1例见中央导管征。结论:SMTs病灶多在CT图像上有特征性表现,CT检查及多平面重组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形状、大小、强化方式及胃腔内外情况等,对SMTs的诊断及鉴别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误诊为口腔粘膜病的系统疾病类型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误诊为口腔粘膜病的15例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误诊的系统疾病类型及临床表现、检查结果、误诊原因。结果15例患者均证实误诊,实际为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艾滋病等系统性疾病,其中血液系统疾病占比最高(P<0.05),该类疾病患者主要有牙龈增生、牙龈出血、黏膜瘀斑、牙周脓肿、舌炎等口腔症状表现,其中包括了4例白血病、3例贫血与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论血液系统疾病等多种系统性疾病容易被口腔症状误导而误诊为口腔黏膜病,临床上应充分结合学科知识与临床经验,增强系统性疾病敏感度,提升诊断准确度,以免延误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技术。方法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结直肠息肉患者42例,对患者的术中配合着重于心电图、SpO2、血压、脉搏等的观察与监测;术中穿孔的配合;出血的预防与处理配合。结果4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中有4例并发穿孔,38例顺利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论细致周到的术前、术后护理及熟练到位的术中护理配合对于ESD的安全、顺利进行及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粘膜糜烂致鼻出血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并诊断为中隔粘膜糜烂致鼻出血的患者共计10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康复新液浸透的明胶海绵贴敷于创面,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微波网状热疗,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4.9%,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中无感染、粘连、鼻中隔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鼻中隔粘膜糜烂致鼻出血采用微波热疗和加用局部康复新液应用的治疗方案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特性以及超声内镜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因胃镜检查疑有食管黏膜下肿物而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内镜检查,分析食管粘膜下肿物的特性,评价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肿物中的诊断效果。结果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可知,诊断平滑肌瘤28例(56.0%),经高频电切术治疗26例,病例证实25例,诊断符合率为96.1%;诊断脂肪瘤1例(2.0%),息肉3例(6.0%),静脉瘤6例(12.0%),食管囊肿3例(6.0%),间质瘤、颗粒细胞瘤、外压性改变各1例(2.0%),未发现异常6例(12.0%)。其中食管粘膜下中肿物直径<1cm患者34例(77.2%),病变起源于粘膜肌层40例(90.9%),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低回声光团患者39例(88.6%)。结论在利用超声内镜诊断中,可有效判断患者食管粘膜下肿物起源,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在该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广基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胃镜、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40例共47个胃、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胃镜、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最大的2*3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20例,腺瘤样息肉13例,腺瘤癌变位于黏膜内1例,边缘及基底均无浸润。幼年性息肉1例,炎性息肉1例。随访中,1例腺瘤样息肉癌变,基底部及切缘无肿瘤组织残留,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术后1月、3月及24个月复查未见复发。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临床应用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4月至2014年04月我院胃镜诊断为上消化道相关病变175例患者,其中男性92例,女性83例;年龄33-84岁,平均年龄57岁。对患者行内镜下治疗,评价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发症、病理类型、卫生经济学。结论ESD治疗上消化道相关病变疗效确切,但对病变的评估、适应症的把握有待提高及规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BM)对食管早癌、癌前期病变的治疗疗效,评价MBM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03月至2014年12月行MBM术,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深度及范围,术后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早癌、癌前期病变。结果本组36例患者,36次MBM术中出现4次创面出血,追加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1例术中喷泉样出血,予钛夹二枚止血成功。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食管穿孔;1例发生食管轻度狭窄,无需扩张治疗,6个月后逐渐恢复。术后2周复查创面无渗血、渗液,4周创面完全愈合形成疤痕,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患者复发。结论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操作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用时短等优点,术前超声胃镜可以判断食管黏膜下肿瘤起源并初步定性。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安全性高、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