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方法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2例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中频治疗,治疗组加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进行目测类比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结果治疗组VAS评分及ODI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贵州省中医院骨科门诊符合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患者76例,将7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腰背肌功能锻炼,观察组予常规药物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康复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和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患者VAS和ODI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背肌功能锻炼+常规药物治疗,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有较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NLBP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功能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和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采集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改良的JOA腰痛评分和SF-36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和随访时的VAS评分、改良的JOA腰痛评分和SF-36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和PEF分别为(4.21±0.49)L、(3.81±0.45)L/S和(6.44±0.69)L/S,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CNLBP,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腰部功能、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内热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4月到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2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10例。对参照组患者予以热磁疗治疗,对实验组患者予以内热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结论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予以内热针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脊柱手法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脊柱手法治疗,每次20 min,每周2次,共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颈痛治疗方案(中频和高频电疗法),每次治疗时间40 min,每周4次,共2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对2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进行评估。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记录2组患者的颈椎屈伸活动度和竖脊肌、斜方肌上束的振幅均方根值(RMS)及中位频率(MF)。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NDI、颈椎活动度、竖脊肌及斜方肌上束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VAS、NDI及颈椎活动度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2周后竖脊肌及斜方肌上束RMS、MF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竖脊肌RMS[(24.07±5.86)μV]、MF[(78.87±8.03)Hz]及斜方肌上束RMS[(27.67±3.72)μV]、MF[(75.73±7.42)Hz]改善较为优异(P<0.05)。结论脊柱手法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颈部肌群肌力,提高肌肉抗疲劳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实施基于经筋理论探讨毫针关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结合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基于经筋理论探讨毫针关刺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实施基于经筋理论探讨毫针关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结合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基于经筋理论探讨毫针关刺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 对李氏砭法刮痧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2 月到 2020 年 6 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非特异性下腰痛病症患者 60 例,将其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20 例,对照甲组施行传统按摩疗法,对照乙组患者施行针刺疗法,观察组患者施行李氏砭法刮痧,对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 VAS )情况,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对治疗结束后一个月、三个月三组患者的 VAS 视觉疼痛模拟量表得分与治疗前的差值进行统计; 结果: 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疼痛均有所减轻,对照甲组患者治疗前 VAS 量表结果为( 6.27±0.69 )分,治疗后 VAS 评分降至( 2.09±1.16 )分,治疗结束一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3.82±1.42 )分,治疗结束三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3.70±1.37 )分,对照乙组患者治疗前 VAS 量表结果为( 6.37±0.66 )分,治疗后 VAS 评分降至( 1.32±0.95 )分,治疗结束一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4.55±0.95 )分,治疗结束三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4.45±0.95 )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 VAS 量表结果为( 6.50±0.65 )分,治疗后 VAS 评分降至( 0.61±0.66 )分,治疗结束一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5.70±1.16 )分,治疗结束三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5.70±1.07 )分,通过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最有效的缓解,相较于对照甲、乙两组患者,疼痛下降显著并且在治疗后三个月无反复发作( P<0.05 ); 结论: 对于非特异性下腰痛使用李氏砭法刮痧方式进行治疗,对于症状的缓解和治疗效果都非常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针联合悬吊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的NLBP患者80例,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悬吊组,每组40例。悬吊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的治疗方法,联合组在悬吊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疗效与复发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VAS、ODI评分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复发率分别为(2.6±0.8)分、(17.2±2.6)分和10.0%(4/40例),悬吊组分别为(3.9±0.9)分、(19.3±3.2)分和27.5%(11/40例)。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组VAS、ODI评分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悬吊训练组(P均<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 0~3分的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联合组均明显高于悬吊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未见晕针、断针、针孔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悬吊训练及腹针联合悬吊训练均能改善NLBP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但腹针联合悬吊训练疗效更佳,复发率降低,疗效稳定。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筋膜健身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安全性与疗效。 方法:将50例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组患者除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外,通过教导告知患者利用网球、桌椅、哑铃等器具进行筋膜健身,每周两次,每次20分钟,追踪时长为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痛觉评分,采用下腰痛评定表(JOAscore)进行患者自我量化腰部功能障碍的调查表填写评分。期间定期回访患者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回访,随访时间为1-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76%,有统计学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与物理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的效应比较。方法选择并纳入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第Ⅱ组(34例)行针灸治疗,第Ⅰ组(34例)行物理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1个月优良率、3个月优良率、6个月复发率、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VAS评分、Oswestry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1个月优良率相似,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第Ⅱ组3个月优良率明显高于第Ⅰ组,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第Ⅰ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swestry评分相似,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第Ⅱ组患者VAS评分、Oswestry评分明显优于第Ⅰ组,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与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的效果优于物理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下腰背疼痛功能障碍,且可预防复发,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易罐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52例,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2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脊柱手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脊柱手法的基础上增加易罐疗法以牵伸腰背肌筋膜,易罐疗法每周治疗3次,每次间隔1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分别为(13.50±1.42)分和(6.58±2.4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治疗后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罐疗法可显著缓解CNLBP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采取小针刀+康复锻炼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所接收的70例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对象,根据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同将其分为综合组和单纯组,各组患者分别为35例。单纯组采取单一的小针刀治疗,联合组则在小针刀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康复训练进行联合干预,观察并对比单一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以及腰椎曲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曲度等指标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综合组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曲度等指标均优于单纯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采取小针刀+康复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