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2011年经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证实的9例FNH患儿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8例甲胎蛋白阴性,1例甲胎蛋白升高,无一例肝炎病毒感染,1例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高压及脾大。均行手术切除,无一例手术死亡或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FNH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对符合影像学标准、AFP阴性的患儿术前能明确诊断,对于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可暂不手术,密切随访。有症状、生长迅速、合并其他肝脏疾病、诊断不明确者应积极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的80例疑似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超声造影检查以及CT检查,对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进行观察。结果:80例疑似患者经临床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阳性68例,占比85.00%。经过CT检查阳性57例,超声造影阳性62例,联合检查阳性68例,联合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联合检查阳性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数据为85.00%、98.53% 、91.67%、98.53%、91.67%、97.50%,相较于单一的CT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检查数据更高。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CT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检查效果均较好,将两者联合能够有效提升疾病诊断效能,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对比。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结节状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和MRI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效果。结果采用CT检测时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MRI检测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21、11.983、4.573,P<0.05)。结论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进行诊断时CT、MRI效果良好,但MRI诊断价值更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1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图像来提高对FNH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RI图像资料,主要观察病灶大小、形态、信号,强化方式,并计算MRI诊断正确率。结果18例病灶大小(1.6-4.8)cm,平均(3.2±1.6)cm。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肿块,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肿块,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强化程度均下降,但仍稍高于肝实质;其中14例(78%)见中心疤痕,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动脉期中心疤痕及纤维分隔无强化;13例门脉期、延迟期中心疤痕逐渐强化呈高信号,1例FNH中心疤痕无延迟强化,4例未见中心疤痕。结论MRI能够较清楚地显示FNH,诊断正确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与 CT 检查的效果。 方法: 共选取 74 例观察对象,其选取时间为 2017 年 6 月到 2019 年 8 月,所有对象经确诊患有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以入院顺序为依据将其分成对照组( n=37 , CT 检查)和实验组( n=37 ,磁共振成像)。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更高,有明显差异( P﹤0.05 )。 结论: 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的效果优于 CT 检查,其准确率更高,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应积极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5月至2021年8月经手术治疗并被病理证实的36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5.9±15.3)岁。50%患者于体检时发现,术前经影像学诊断为FNH者21例(58.3%)。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无手术相关死亡。病理均证实为FNH。中位随访时间21.1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1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FNH是一种容易误诊的肝脏良性肿物疾病,对有明显症状、肿块进行性增大或与肝恶性肿瘤难以区分的病例应行手术切除,且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I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NH病例,其中13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3例病灶呈类圆形;CT平扫病灶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增强后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结论熟悉FNH的CT、MRI影像征象,可提高FNH诊断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Abernethy畸形合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科收治的3例Abernethy畸形合并FNH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例,35岁;女性2例,分别为21岁与3岁9个月。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球囊扩张、分流血管结扎术、门静脉(PV)测压等,分析治疗前后PV压力变化。结果DSA提示患者先天性门体分流分别为Abernethy畸形Ⅱ型和Ⅰb型,术前均合并FNH。其中1例5年前因FNH行肝部分切除术,再发腹痛症状入院。3例患者经门腔分流血管缩窄术/门静脉结扎术、脾动脉结扎术/门体分流结扎术处理后PV压力分别由8.5、9.0、20.0 cmH2O(1 cmH2O=0.098 kPa)升至15.0、21.0、25.0 cmH2O,入肝PV血流明显增多,术后DSA造影提示分流血管闭塞,随访至2019年11月均生存良好。结论门腔(体)分流血管结扎或缩窄术可显著改善Abernethy畸形合并FNH患者PV入肝血流,对远期生存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35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这些患者均进行了超声检查,其中有18例患者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结果35例患者检查出53枚病灶,单个病灶的19例,两个病灶的14例,三个病灶的2例。直径大于3.0cm的14枚病灶中有中央无增强瘢痕的占71.4%(10枚),直径小于等于3.0cm的12枚病灶中有中央无增强瘢痕的占16.7%(2枚)。直径不同的两组病灶中央无增强瘢痕比较大于3cm的高于小于等于3cm的,且差异有意义(P小于0.05).结论超声检查和多普勒超声联合运用可检测出肝脏中典型病灶的部分主要特征,本次部分患者选用的超声造影可检测出病灶动脉在早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病变特征,明显提高了此病在临床上的诊断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脏炎性假瘤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型增生的超声诊断。方法根据超声表现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论肝脏炎性假瘤超声表现无特异性,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均较难诊断,需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进行鉴别。当出现典型的FNH超声表现,即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动脉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轮辐状分布的肿瘤血管,动脉期呈高增强,肝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然呈高增强或等增强时,应高度提示FNH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 CT 与 MRI 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的应用 ,同时 对比 两种检测 效果 。 方法: 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一年时间内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 108 例,时间段为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0 月,对照组( 54 例)患者应用 CT 诊断方式,实验组( 54 例)患者应用 MRI 诊断方式,比较应用 CT 检查与 MRI 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疾病的正确率。 结果: CT 与 MRI 两种诊断方式均可应用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但是 MRI 诊断的正确率( 94.44 )高于 CT 诊断的正确率( 64.81 ),数据间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 ) 。 结论: CT 与 MRI 两种诊断方式均可应用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但是 MRI 诊断的正确率更高,降低漏诊以及误诊的发生率,避免延误患者治疗进程的现象,值得在临床初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工作中加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选用核磁共振成像或CT的意义。方法:本项研究入选人员为我院收治并已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入选时间设定在2021年2月-2021年2月,入选总例数为60例。在获取配合后分别对上述入选人员实施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误诊率及漏诊率实施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CT检查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率更高,误诊率及漏诊率更低,且相应指标组间对比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在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相较于CT而言,选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DSA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CT和DSA资料,共5例患者,对患者进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使用双臂DSA进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分析CT和DSA检查结果特征。结果CT平扫时影像密度略低,CT值为62-69Hu,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强化明显(CT值为110-113Hu),强化程度不均,病灶影像呈条状或者放射状。门脉期密度改变(CT值为95-141Hu)。延迟扫描可见阴影低密度,强化。DSA显示均由肝动脉供血,表现为血供丰富的特点。动脉期肝动脉显示粗、曲状,规则分布,放射状,无血湖。实质期病灶染色均匀,中心呈放射状,无分隔阴影,边界清晰。静脉期病灶染色均匀,延迟排空明显,引流静脉阴影清晰,无动静脉瘘。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DSA表现特征明显,二者联合检查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建议采取MRI或者核素检查辅助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对其的价值评价主要是通过CT和MRI简称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我们通过实际的回顾以往的这方面的临床病例。通过实际的检查CT和MRI的临床表现。然后在根据其主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其中根据影响资料显示其中19例病灶呈现分叶状肿块,具体的表现在直径在2-10厘米,平均在3.5厘米。CT在进行扫描其中有9例是等密度,7例是低密度。增强扫描主要是用于动脉,进而病灶明显加强。其中密度比较高的有7例,等密度的有9例。高密度的有5例。MRI在进行实际的扫描其中10例呈现T1比T2信号大,同时在增强动脉呈现比较大的强化。另外的4个病灶中央伤疤也进行延时强化。结论对于FNH的影响学主要的表现为动脉期的均匀强化,门脉期以及实质呈现高密度或者是等密度,延迟强化有助于与肝细胞癌、肝腺瘤及肝血管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