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甲状腺肿(简称结甲)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评价超声检查对结节甲状腺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结节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结节甲状腺肿,术前超声诊断33例(诊断准确率达90%),误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1例、甲状腺癌的1例、甲状腺腺瘤的2例.结论超声检查对结节甲状腺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超声;结节甲状腺肿中图分类号R6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39-02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4例反应结节纤维假瘤(RNFPT)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男2例、女2例,中位年龄51.5岁,其中2例有腹部手术史。影像学上表现为胃肠道或肠系膜内边界清楚的肿块,3例单发、1例有2个病灶,3个病灶增强扫描为环状强化,多期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渐进强化。MRI检查T1WI及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DWI序列呈稍高信号,ADC值显示其扩散不受限,不伴有邻近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恶性征象。病理上均见梭形细胞呈结节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黏液变,部分区域可见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SMA(+)。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反应性结节状纤维性假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阴鳞上皮增生的治疗疗效与安全。方法对来本院就诊自愿接受随访的外阴鳞上皮增生患者136例,采用局部外用给药的方法治疗本病。结果总有效率为97.06%。轻症外阴鳞上皮增生治愈率明显高于重症外阴鳞上皮增生(P<0.01);单纯型外阴鳞上皮增生高于混合型外阴鳞上皮增生(P<0.01)。结论妇科外阴鳞上皮增生的患者,出用药治疗外生活习惯也很重要。

  • 标签: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局部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外阴鳞上皮增生的探究。方法随机选取外阴病变患者40例,年龄在33~71岁之间,一般体重者25例,体重偏重者15例,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患者,一组为研究组,研究组使用心理护理与药物护理相结合;另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药物护理,通过两个月的治疗时间再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出院时间更短,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出院时间较长。结论使用心理护理与药物护理相结合能够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有效的保证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治疗外阴鳞上皮增生提供了新的途径,理应推广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外阴 鳞状上皮增生 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137-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阴鳞上皮增生的治疗。方法通过对外阴鳞上皮增生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的临床实践的总结,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论外阴鳞上皮增生的治疗要通过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一般药物治疗就可以达到治愈效果。

  • 标签: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老龄大鼠脑缺血周围DNA损伤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别对缺血4、24h和5d组大鼠脑组织中坏死细胞、凋亡细胞、p53mR.NA、p5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不同时间点病灶周围每高倍视野TUNEL、p53蛋白、p53mRNA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h:8.0±1.5、25.1±2.6、10.3±1.9;24h:20.5±2.4、60.0±4.8、22.0±1.8;5d:2.1±0.4、3.6±1.4、3.5±0.8.p53基因主要在形态完整和可逆损伤细胞中表达、分布范围较TUNEL细胞广泛.结论脑缺血后,缺血周围DNA损伤区大于凋亡区,p53基因表达范围可能代表病理意义上的半暗带;p53主要发挥DNA修复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DNA损伤 P53基因 半暗带 HE染色法 原位末端标记法
  • 简介:目的:评价伸爪试验是否为一种客观评价小鼠脑缺血后慢性神经功能变化的方法。方法:在伸爪试验盒内,训练小鼠通过0.5cm窄缝用左侧前肢抓取食物;3周后,以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诱导脑缺血,继续观察4周内伸爪抓取食物的成功率,并与经典的转角试验、神经症状评分和斜板试验比较。实验结束后,观察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元密度。结果:小鼠脑缺血后,抓取食物的成功率下降,转角试验的右转百分率增加,神经症状评分增加.斜板滞留角下降.斜板滞留角在脑缺血后5天恢复,其他3个指标在4周内都有娩著变化。脑缺血4周的脑梗死体积增加,皮层、海马CA1区以及纹状体神经元密度下降。结论:伸爪试验是一种客观、稳定的指标,可用于评价小鼠脑缺血后慢性神经功能变化。

  • 标签: 小鼠 局灶性脑缺血 慢性损伤 症状 神经功能 伸爪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化性肺炎的CT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0例机化性肺炎的CT特点。结果30例皆位于胸膜下,16例相应胸膜异常,4例类圆形,26例不规则形,30例密度不均,6例有小支气管像,4例有小空洞,12例边缘模糊,14例周围毛刺或索条,16例支气管血管束异常,8例病灶内低密度,8例肺间质改变,8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有卫星。结论机化性肺炎CT有一定的特点,不典型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肺结核鉴别有一定困难,需病理诊断支持。

  • 标签: 肺炎 CT影像
  • 简介:摘要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以节段分布的肾小球硬化及足细胞的足突融合为特征,是儿童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在FSGS患者中定位超过30个致病基因,为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在其发病机制中提供了证据。现将FSGS的常见致病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致病基因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变化规律,为临床改善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治疗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脑损伤组.损伤组按伤后不同观察时相点又分为8个亚组,每亚组9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行内源过氧化物酶(EPOD)组织化学染色、脑含水量测定,并进行图像分析。余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脑损伤后30min伤区可见出血.伤区内无血管染色.伤区周围存在微无血管区。微无血管区的存在持续至伤后3d。(21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面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d达到高峰,直到伤后7d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3)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4h、2d回升,3d再次下降,至7d仍未恢复正常。(4)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2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h微绒毛增多。伤后12h~3d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EPOD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准确反应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脑损伤后即发生脑缺血改变,而脑缺血的发生源于脑损伤后脑微血管结构的破坏和微循环灌注不足。

  • 标签: 颅脑损伤 微循环 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 简介:目的通过对肺磨玻璃影(GGO)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外科治疗结果的分析,探讨肺GGO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表现为肺GGO病变35例。对肺GGO的cT影像、手术方式、病理、手术时机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接受手术治疗23例,局部肺切除7例,肺叶切除16例,均无淋巴结转移。手术病例中恶性病变占74%(17/23),〈2个月手术和≥2个月手术病例恶性病变发生率分别为60%(9/15)和100%(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未手术病例中,7例坚持抗炎治疗直至病变吸收、消失,最长1例治疗6周。2例未经继续治疗,CT随诊发现病灶消失。2例病灶无变化继续随诊,1例病灶增大家属拒绝手术探查。手术病例随诊6个月至5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单纯型癌GGO可行肺局部切除或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探查,混合型GGO需考虑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

  • 标签: 肺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急性梗死的临床发病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例肾脏急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持续腰腹痛、或伴有呕吐,行泌尿系彩超检查及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2例患者双肾彩超均未发现异常,血常规提示WBC不同程度增高,行腹部增强CT检查见肾脏不增强,可确诊。结论肾脏急性梗死临床发病率低,缺乏临床特异性体征,容易误诊,及时行腹部增强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

  • 标签: 肾脏,局灶性梗死,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肾梗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例急性肾梗塞的临床诊治经验,并结合文献对急性肾梗塞的临床疗法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解痉止痛和经静脉抗凝治疗,2例患者疼痛缓解,随访复查局部肾梗塞仍存.结论急性肾梗塞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临床诊断中需提高对肾梗塞的认识.

  • 标签: 急性局灶性肾梗塞 丹参 低分子肝素 CT检查 肾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HI)患儿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分型,为儿科工作者提供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增生型CHI患儿临床资料及预后,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因反复低血糖、抽搐入院,我院诊断CHI,外院进一步18F-Dopa PET-CT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增生型CHI。手术病灶切除治疗有效,随访血糖正常,但继发癫痫。结论CHI比较罕见,并且具有致死性及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临床医生依据临床特征对高度怀疑CHI的患儿,应尽早完善18F-Dopa PET-CT检查,有助于早期确定CHI组织学分型,且能指导CHI的远期临床管理,减少神经系统损伤。

  • 标签: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 低血糖 18F-Dopa PET-C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树突细胞是调节机体免疫的关键细胞,其中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耐受树突细胞(Tol-DC)在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呈递抗原水平低下、抑制T细胞活化与增殖的一类肝脏Tol-DC成为减轻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多种策略用以诱导表型稳定的Tol-DC,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总结了肝脏Tol-DC和其调控肝移植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肝移植 免疫耐受 移植免疫学 树突状细胞
  • 简介:摘要癫痫是结节硬化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其大部分是药物难治的,手术为其治疗提供了有效途径。而准确的术前评估对术后疗效至关重要,术前评估主要是确定手术需要切除的致痫范围及需要保留的脑功能区范围。因为癫痫产生机制及脑组织网络的复杂,目前还没有单一的、特异性的检查方法可以对致痫区进行精准的鉴别和定位,所以需要使用多种检查方法来综合评估和定位,这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发作期症状学分析、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脑电监测和神经心理学评估等。如何合理运用以上方法以及综合分析其结果对于结节硬化症合并难治癫痫患儿癫痫发作的最终控制起重要作用。现将就此进行方面综述。

  • 标签: 结节性硬化症 药物难治性癫痫 致痫灶 术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