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PD皮肤实验在结核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市结核所防治门诊内确诊的10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同时取100例非结核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作为对照对象(对照组),给予所有患者实施PPD皮肤实验,采用对照分析方法分析两组患者实验结果。结果研究组的PPD皮肤实验反应阳性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试验反应阳性率,两组的反应阳性率对比差异显著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涂阳肺结核和涂阴肺结核病人的PPG反应阳性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PD皮肤实验结果可以作为判断疑似肺结核病的有效依据,但不能作为判断肺结核传染情况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结核菌素试验过程中应用局部加温技术的作用。方法 选择2022年9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的研究对象50例,分别在研究对象的左臂和右臂位置,通过皮内注射方式给予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5U,经未经过其他任何特殊处理的左臂定为对照组,嘱咐研究对象每天早晚,采用温水对右前臂进行浸泡处理,持续时间10min左右,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对比72小时皮试结果。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的72小时皮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结核菌素试验过程中,如果实施局部加温处理,将会对试验结果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需对该问题给予特殊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PPD试验的儿童结核潜伏感染筛查策略,为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健康门诊体检的2000例6-14岁的儿童进行PPD试验,筛查潜伏感染情况。对PPD试验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等资料,制定筛查策略。结果:2000例儿童中,PPD试验阳性率为10%,其中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再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制定出针对不同情况的筛查策略,包括随访观察、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结论:基于PPD试验的儿童结核潜伏感染筛查策略可以有效地发现潜在感染者,有助于早期干预和防治,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宁夏大学“PPD试验”筛查肺结核的结果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350名宁夏大学的一年级学生,进行PPD试验筛查,并填写相应的调查问卷.结果经过PPD试验的筛查,2350名测试的学生中,PPD试验结果为强阳性的有642人,占到了27.32%,其中男生强阳性为433人,占29.00%,女生强阳性为209人,占24.39%,藏族、满族、朝鲜族的学生强阳性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43,p=0.005),乡镇和城市的强阳性明显比农村的学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25,p<0.01),东部地区的学生强阳性要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学生高,差异显著(x2=29.493,p<0.01).结论用PPD试验筛查肺结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民族、户口性质和地区是影响PPD试验强阳性的主要因素.关键词肺结核;PPD试验;筛查中图分类号R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94-01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CR(聚合酶链反应)与PPD(结核菌素实验)在肺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至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就诊的30例肺结核患者(A组),另同期收集30例非结核患者(B组),对两组受检者均进行PCR与PPD试验,对其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进行PCR与PPD试验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3.33%(22/30)与36.67%(11/30),B组分别为6.67%(2/30)与13.33%(4/30),说明PCR检验方法的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PPD,P<0.05。结论对肺结核患者建议采取PCR检验技术,其检出阳性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2017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儿童结核及非结核性肺部疾病患儿9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结核病47例(A组)和非结核性肺部疾病患儿43例(B组),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T-SPOT-TB与痰抗酸杆菌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核抗体、PPD试验,比较其检测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两组患儿进行C反应蛋白(CRP)测定,分析CRP在结核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T-SPOT-TB检测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为87.2%(41/47),特异度为97.7%(42/43),PPD试验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为48.9%(23/47),特异度为67.4%(29/43),与PPD试验相比,T-SPOT-TB检测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比PPD试验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11.07,P<0.05)。结核病患儿T-SPOT-TB检测的阳性率为87.2%,显著高于结核抗体检测、抗酸杆菌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03、31.03、16.41,P<0.05)。CRP测定结核病组的平均值为(33.09±19.96),非结核病组的平均值为(26.79±18.13),两组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POT-TB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诊断儿童结核的快速敏感方法,在儿童结核早期临床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核病中C反应蛋白可升高,但是单纯的C反应蛋白测定在鉴别结核病与非结核性疾病中意义不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菌素(PPD)与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阳性的匐行样脉络膜炎(PTP-SLC)患者临床及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与普通匐行性脉络膜炎(SC)的鉴别。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PTP-SLC患者13例(21只眼),其中男性8例(14只眼),女性5例(7只眼);年龄(45±12)岁。对患者进行病史、全身及眼科检查结果资料的采集,分析患者眼底自发荧光照相、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等眼底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13例PTP-SLC患者中男女比例8∶5。其中双眼发病者8例,其双眼发病时间的间隔为(8.4±7.9)年。患者平均视力0.3,其中4例患者有明确的结核病接触史。PTP-SLC患者眼底活跃期病灶主要表现为,质地均匀边界不清的淡黄色病灶。自发荧光为弥漫边界不清的高自发荧光。OCT可见活动病灶区域脉络膜基质间点状高反射,视网膜外层结构破坏,伴层间水肿。玻璃体腔内还可见点状高反射。FFA早期示活跃期病灶呈弱荧光,晚期病变呈弥漫高荧光伴有渗漏。ICGA表现为持续的弱荧光灶。结论PTP-SLC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质地均匀边界不清的淡黄色高自发荧光病灶,OCT可见脉络膜及视网膜外层结构受累,FFA可以发现更多视网膜血管炎性改变。仅根据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很难区分PTP-SLC与SC,结核病原学检查结果仍是鉴别诊断的关键。(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1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