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人口迅速增长?环境问题随之而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破坏了城市环境?阻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该文首先对乌海市2004-2010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其次构建大气环境质量分层指标体系?以SO2、NO2、PM10三项评价因子指数为标度?构造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的相对权重及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最后得出大气环境质量等级排序,进而确定乌海市大气环境质量等级.通过该方法对乌海市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乌海市2004-2008年大气环境质量均为三级水平?2009-2010年达到二级标准?PM10与SO2是全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呈现煤烟型污染特征?与实际情况相符.为了提高乌海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出一些建议.图4?表9?参16.
简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中的许多物种对人体具有危害性,同时,VOCs对大气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大气VOCs污染已经十分严重,控制大气VOCs污染对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了大气VOCs环境基准或者发布了大气VOCs环境基准指导值,这对于加强VOCs污染控制及环境管理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尚未制定大气VOCs环境基准,亟待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综述国际大气VOCs环境基准研究进展,介绍当前我国大气VOCs环境基准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大气VOCs环境基准的研究需求,并对今后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建议.
简介: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acidesters,PAEs)是一类对人体内分泌系统有干扰作用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utants,POPs)。PAEs在环境介质如水体、底泥和土壤中长期赋存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效应,其分布广、浓度高和难降解等特点是限制有效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对污染物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高效的降解能力,这为PAEs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可能。与物理化学修复法相比,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可控性强、修复面广和灵活性高等优势。本文综述了已报道的大部分PAEs降解细菌的种类及其代谢机制,并分析了其在PAEs污染水体和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以期为PAEs环境行为与生物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汞作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性重金属污染物,被许多国际组织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常规的汞分析手段,例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荧光光谱(AFS)等,对汞的分析精度较高,方法比较成熟,但对样品前处理要求也较高。同步辐射技术由于其高、精、准的优势,且对样品前处理要求比较简单、可实现原位无损分析,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中。随着研究的发展,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SRXRF)和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SRXAS)技术在环境汞污染分析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我国环境汞污染现状及污染特征,同步辐射技术对于汞分布蓄积、含量和化学形态分析方面的独特优势,重点回顾了本项目组和其他一些研究组近几年关于SRXRF和SRXAS技术在环境介质如土壤、植物体内汞的分布蓄积、相对含量和化学形态转化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对进一步发展并提高同步辐射技术在环境及生物体汞污染水平、毒性机理和生态毒理评价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简介: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的L1(自虫卵开始培养10h)、L3阶段(36h)和年轻成虫阶段(7211)为起始暴露阶段,进行环境浓度(3.18E-3、3.18E-2、3.18E-1和3.18μmol·L-1)水平的72h镍暴露试验,以体长与行为学指标为终点研究了不同生命阶段对毒物兴奋效应的影响。在所有暴露浓度下,镍对L1线虫的体长均表现出显著的刺激效应,3个较高浓度下(3.18E-2、3.18E-1和3.18μmol·L-1)的刺激效应相似,均表现为比空白多23.6%(P〈0.05)的水平;L3线虫的体长在低浓度受到刺激,在高浓度受到抑制,表现为毒物兴奋效应;年轻成虫在所设4个浓度下均没有显著响应。在所有暴露浓度下,镍对L1线虫的身体弯曲运动无显著效应;镍对L3线虫的身体弯曲频率表现为刺激效应,并且该刺激效应随暴露浓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3.18E-2μmol·L-1表现出最大刺激效应,比空白多59.0%(P〈O.05);镍对年轻成虫的身体弯曲频率表现为比空白多17.7%~30.1%(P〈0.05)的刺激效应,该刺激效应在不同浓度下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镍对L1线虫的倒退运动表现出显著的、随暴露浓度增加而增加的刺激效应,在3.18μmol·L-1表现出最大刺激效应,比空白多187.O%(P〈0.05);镍对L3线虫的倒退运动在3.18μmol·L-1下表现为比空白多22.7%(P〈0.05)的刺激效应;镍对年轻成虫的倒退运动在较高的3个浓度下(3.18E-2、3.18E-1和3.18μmol·L-1)表现为比空白多46.7%~86.7%(P〈0.05)的刺激效应。研究揭示环境浓度水平的镍暴露对不同生命阶段秀丽线虫的体长与运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效应。
简介:为了研究地方性砷中毒高发区作物中砷含量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4个自然村采集了72个谷物蔬菜水果、81份人体尿样和8个自来水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分析测定采集的样品中各形态砷及其含量;用ICP.MS分析测定消解后的作物样品中砷总量。结果表明,自来水中总砷含量均小于1.0μg·L-1。尿液样品中总砷含量为4.50—319μg·L-1(平均值为56.9μg·L-1),二甲基砷(DMA)是尿砷的主要形态(〉70%)。作物中砷的主要形态有无机三价砷As(III)、无机五价砷As(V)和DMA。谷物和蔬菜水果中总砷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02和335μg·L-1。成人和儿童最大日摄入砷量分别为232和205μg。通过分析采样地人体尿砷、作物砷和地方性砷中毒发病率的相关性得出,作物中砷的含量虽未明显超过国家标准,但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潜在威胁。政府改水后(饮用水由井水变为达标的自来水),人体的健康风险主要来自作物中的砷,而不是饮用水中的砷。
简介:电子废物的不当拆解、回收活动对当地及周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相关的调查研究目前仍比较少.以长期进行电子废物回收产业活动的典型区域——广东清远龙塘镇和石角镇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调查、分析了电子废物不当处置对区域和流域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和迁移的影响,并对其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此论文是该项研究的一部分,重点调查了龙塘镇电子废物焚烧迹地中Pb、Zn、Cu、Cd、Cr、Ni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和迁移及其对植物根、茎、叶组织中Pb、Zn、Cu、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焚烧迹地土壤中Pb、Zn、Cu、Cd、Cr、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14.5、1016.7、4850.6、10.3、63.3、100.3mg·kg^-1,局部区域样点检出的Cu、Pb、Cd含量分别是对照土壤的1268、179和101倍,显示电子废物焚烧迹地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土壤重金属库,必然长期贡献于区域乃至流域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2)电子废物焚烧活动造成的重金属污染能够随空气动力及重力沉降而形成垂直以及水平迁移,其中Pb和Cd的迁移能力远大于其它重金属.3)电子废物焚烧迹地内生长的植物也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其中Cu、Cd的污染程度较严重;桉树对Cu、铁芒箕对Pb、类芦对Cd、Zn、Cu有相对较强的富集能力.
简介:双酚S(BPS)和双酚F(BPF)作为双酚A(BPA)的替代品在工业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BPS和BPF在水环境中不断检出,因其难降解、易蓄积,可能会对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BPS和BPF在水、沉积物等水环境介质中污染状况进行综述,发现BPS和BPF的含量有日益升高的趋势,甚至在某些水体中的浓度超过BPA。然后,从急性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发育毒性等3个方面,阐述了它们对水生生物产生的毒理效应。并且基于水环境介质中的检出浓度和实验室毒理数据,对水体和沉积物中BPS和BPF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发现沉积物中的风险要高于水体。最后对目前研究局限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简介:为评价新型杀菌剂氟吡菌胺对环境生物的毒性风险,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对我国特有的环境生物产生危害,测定了氟吡菌胺对意大利蜜蜂、日本鹌鹑、斑马鱼、家蚕、斜生栅藻、大型溞、玉米螟赤眼蜂、赤子爱胜蚓和黑斑蛙蝌蚪等9种代表性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并以斑马鱼为试材,研究了氟吡菌胺的生物富集性,即根据鱼类急性毒性结果LC50(96h)=1.489mg·L^-1,设计生物富集试验水样浓度为LC50的1/2、1/10和1/100,即0.745mg·L^-1、0.149mg·L^-1和0.0149mg·L^-1,连续暴露8d,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3个浓度下氟吡菌胺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量。结果表明,氟吡菌胺对斑马鱼、斜生栅藻和大型溞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为中毒级,对黑斑蛙蝌蚪急性毒性为高毒级,其对蜜蜂、鸟类、家蚕、蚯蚓和天敌赤眼蜂等环境生物均为低毒或低风险;斑马鱼在0.745、0.149和0.0149mg·L^-1的氟吡菌胺水溶液中暴露192h时,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33.65、26.39和193.25;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评价标准,10〈BCF≤1000,氟吡菌胺属于中等富集性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