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是由其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三种实现形态构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是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出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形态 出发点
  • 简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的实现路径问题,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热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的实现路径,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本身的理解为理论起点和前提。本文首先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准确的把握,然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的四大实现路径,即文本路径、组织路径、宣传路径及实践路径。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内涵 特征 实现路径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并紧紧围绕理论和实践开展深入研究,为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陕甘宁边区 制度化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
  • 简介:抗战时期的文艺'民族形式'讨论从属于同一时期的'中国'讨论,是'中国'讨论的一个具体构成部分。文艺界之所以没有广泛采用'文艺中国'的口号,而是采用了文艺'民族形式'的口号,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出于统战的考虑;其二,出于规避共产国际外部干预的考虑;其三,受到了'旧形式利用'讨论的影响。但是,由于'民族形式'这一术语本身意义的含混性,以致给这场讨论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化 民族形式 大众化 现实主义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更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人类的历史实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史。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关系的好坏集中表现为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历史也是社会运行机制不断优化的历史。

  • 标签: 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 生产力
  • 简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路径中,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包括满足需要是理论接受的动力源规律、接受主体与教育主体双向互动规律、能动性与受动性辨证统一规律、认知接受与情感接受渗透影响规律、内化外化循环往复发展规律等,这些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的实现起着支配作用。借助这些规律的指导,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的针对性、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大众的主体意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现路径 规律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个内容丰富、最具理论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其内涵,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本文拟就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事业的基本经验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革命
  • 简介:邓小平提出'四有'新人和'四'干部的要求与标准,党的干部工作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解决了干部代际代内的'新'的问题,也解决了'好'的问题。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四有'新人和干部'四'的内涵,'四有'新人是党培养好干部的前提条件,'四'既是党和人民选拔、培养、任用和评价合格优秀干部的标准,也是领导干部自我鉴定、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自律准则。必须准确把握邓小平干部标准的深刻政治思想意蕴,坚持人民利益是最高准绳的根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其中,人民利益准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和政治体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人民利益准则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二者高度统一,赋予了邓小平'四'干部科学标准的深刻理论品质。'四有'和'四'对当前的干部人才科学培养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四有”新人 干部“四化”
  • 简介: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两次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国家治理进入新阶段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初步形成其治国理政思想,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

  • 标签: 习近平 治国理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境界
  • 简介: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功能的“双轨”促使其产生个体扶贫与集体经营扶贫的行动偏好。个体偏好强调短期内增加个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以完成政策目标。集体经营偏好强调通过乡村自组织发展、集体产业发展、公共生活重建来提升乡村可持续内生发展能力,并以集体经营利润来增加弱势群体福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相比而言,后者更切合国家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基层政府个体扶贫偏好既是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理性选择,也是源于低组织的乡村社会无力承接政府扶贫资源。基层政府个体的扶贫偏好不仅会造成公共性的流失,使扶贫政策产生负外部性,也容易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短期、形式等问题。未来推进精准扶贫当延续集体经营的发展思路,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下依托产业发展和组织水平提升,增强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能力。

  • 标签: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个 体化扶贫 集体经营扶贫 自组织 基层政府
  • 简介: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建设的新阶段,应该怎样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呢?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就一定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保证中国现代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中国现代化 领导核心作用 先进社会生产力 江泽民同志 社会主义现代化
  • 简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如何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历程,如何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成果,如何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传入传播看,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万国公报》第121期的文章中最早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梁启超1902年10月16日《新民丛报》第18号上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朱执信1905年11月出版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 《万国公报》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契合中国需要、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此进程之中,中国相继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伟大胜利。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从何而来、何以可行、向何而去的现实问题,就需要从价值维度的价值客观性与价值主观性的相互融合,从历史维度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双向作用,从认识维度的前进规律与曲折规律的协调共生,从实践维度的共产党为主导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等四个维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百年流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百年 流变 维度 哲学观照
  • 简介:<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关头,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程,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现状,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过去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论述已经很多,但是很少有人考察过马克思主义中国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实际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 困境 历史与现实 社会理想 历史关头
  • 简介:本文试图探索如何将女性主义的哲学概念“关怀伦理”(theethicsofcare)与福柯的概念“自我关怀”(eare—for—the—self)综合在一起,为“承认”的伦理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期望借此来减弱激进的平等主义或者市场的自由主义带来的社会破坏和道德危害倾向,从而在市场背景下丰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马克思曾提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而如何推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协同发展,仍旧是我们今天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思考途径出发,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艰难的辩证关系,寻求双方各自积极的一面,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

  • 标签: 承认 关怀 辩证法 和谐辨证法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该学科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成果类型、专业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分类统计分析可知,从事该专业教学和研究相关教师及研究人员知识背景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研究方向集中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基本经验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具体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等方面。然而,该学科发展还不够成熟,学术队伍有待进一步整合,学术传统尚未形成,学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学科建设上尤其不能简单地诠释党的历史理论和创新理论,更不能与党史、党建学科雷同,混淆学术研究与一般性宣传的关系。事实上,该学科基本研究取向是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学术支撑,为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该学科的知识基础包括: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近代世界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学科 中国化 博士点
  • 简介:作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终极理论抱负,就是要建立一整套具有很大包容性的阐释体系,即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历史"是他要实现这一理论抱负的重要策略之一。剖析传统历史主义的困境的基础上,詹姆逊提出了三个依次增大的同心框架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体系的包容性、灵活性。这对于我们把握詹姆逊的思想轨迹,认识、评价其思想特点,乃至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所处的位置,对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体系,对于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都具有深刻的启示。

  • 标签: 詹姆逊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历史化 历史主义的困境 同心框架说
  • 简介: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始终坚定不移的,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如何结合的问题却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延安时代毛泽东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命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进程走了一段曲折的路。党总结教训、拨乱反正之后,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总结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这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的结合,结合是关键。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合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 简介:比利时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工人党等马克思主义大众主体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群众实际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并在宣传主体的影响力、受众群体的数量、思想行为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从宣传主体的培养培训、传播方式等方面深入挖掘比利时马克思主义大众的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比利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