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艺术评论对身体维度的阐释,往往停留于身体图像被视线分割的单向度,林天的作品也难以避免,或许她女性身体为原型的雕塑和摄影成为这些阐释的借口。

  • 标签: 林天苗 艺术评论 艺术家 艺术作品
  • 简介: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图”开始流传海外;20世纪中后期,国外对“图”的研究从以前着重于基础性研究到开始关注“图”的产生、其版本、风格,阐释“图”反映的族群历史文化特征;跨越21世的“图”研究,引入人类学的视角和世界民族志视野,且翻译、复制、出版了不少国内从未见到有特殊价值的“图”版本。

  • 标签: “苗图” 清代民族图册 收藏 研究
  • 简介:<正>从历史角度来看,可以说,在语言与概念形成以前,人的心里就有了形象。随着人的意识的发展,这种形象的世界有了各式各样的表现。现实生活逐渐依存于概念以后,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心愿与必须保留的感情,也逐渐乘形象之舟,或是形成梦,或是产生空想,或是创造艺术作品。概念这种东西,许多场合依存于形象,感情世

  • 标签: 艺术疗法 现实生活 概念形成 艺术作品 历史角度 语言
  • 简介: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装置艺术家,林天在上世纪90年代刚开始从事创作时,最感兴趣的是通过准装置的形式、材料的转换来挖掘新的视觉可能性。现在,她开始在同样的基础上表达更多的东西,比如共生、分裂、重组。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 标签: “一样” 逻辑 90年代 艺术家 可能性 装置
  • 简介:——尽管互联网作为一个社会运动的功利性场所始终被检视着,但它同时也是一个个人与集体表达社会问题的文化空间。

  • 标签: 第一代 艺术 网络 中国
  • 简介:把花卉作为绘画的题材,古以有之,但在古代优秀艺术家那里,画花卉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悦目欣赏,更不是为了单纯的摹仿,而是要表选一定的寓意.宋代在"花鸟叙记"中写道:

  • 标签: 中寓 中出奇趣 奇趣简易
  • 简介:此次在《艺术市场》美术馆展出的《民族之光》再新大型组画作品展是艺术家对写意人物画艺术语言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同时再次展现了他创作大型主题性作品的能力。56幅(单幅:1.82×1.45米)生动朴实的生活画面,连接成长达百米的画卷,向世人展现出一幅中华民族和谐共生、和衷共济的壮丽的民族风情画卷。徜徉于56幅画作间,人们不仅看到了苗族幺妹的盛装、珞巴汉子的坚毅、锡伯箭士的勇武,还似乎可听到吲乡欢乐的花儿对唱、水族浑厚的铜鼓、黎家悠扬的鼻箫,闻到门巴春日的奶香、哈尼稻田的水汽、德昂山花的芬芳,甚至尝到景颇甘蔗的甘甜、撒拉辣椒的辛烈、基诺山茶的清新……丹青锦志,大美立言。画卷背后,是再新把创作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使命与责任,是一种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

  • 标签: 中华民族 作品展 写意人物画 艺术语言 艺术市场 和谐共生
  • 简介:“喂,你好,我是许晴。”晚上12点钟,我拨通了许晴的电话,电话那边刚刚拍完了戏的她,声音很是疲惫。很久以前就和许晴有个约定,想跟她好好聊聊.没想到实现这个愿望却是在几年之后,“也许是我们有缘分吧,”电话那头的许晴说。跟她说和亚鹏一起拍封面的事,她觉得创意很好,于是欣然接受,但因为剧组的时间安排很紧,只有抽时间飞到北京来。此后的几天里,要么是她从珠海打电话给我,要么是我从北京打电话给她,彼此通知对方拍摄准备的情况。如此来来去去几天后,终于在一个晚上.她说:“我向导演请了假了,后天到北京拍摄封面!”因为时间匆忙,我也没有和许晴好好聊,只是把她断断续续说的一些话记录在这里.也许读者可以从她的言语中发现一个别样的许晴。

  • 标签: 女人服好 服好药 自信女人
  • 简介:“喂。你好。我是许睛。”晚上12点钟,我拨通了许睛的电话,电话那边刚刚拍完了戏的她。声音很是疲惫。很久以前就和许睛有个约定。想跟她好好聊聊。没想到实现这个愿望却是在几年之后,“也许是我们有缘分吧,”电话那头的许睛说。跟她说和亚鹏一起拍封面的事。她觉得创意很好,于是欣然接受。但因为剧组的时间安排很紧。只有抽时间飞到北京来。很久以前就和许睛有个约定。想跟她好好聊聊。没想到实现这个愿望却是在几年之后,“也许是我们有缘分吧,”电话那头的许睛说。

  • 标签: 许晴 演员 影视艺术 艺术形式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 简介:一、第三只眼看收视率收视率是什么?它是电视人的命根子,也是戴在电视人头上的"紧箍咒"。有人把收视率奉为致胜的法宝,以获得高收视率为荣;有人对之不屑一顾,甚至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崔永元语)。所以,我们

  • 标签: 收视率 电视节目 电视文化 满意度调查 电视人 目标观众
  • 简介:1957年美学大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氛围比较宽松、思想相对解放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学术意味比较浓厚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大讨论。这次美学大讨论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眠于1956年春,为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而写的《论食利者的美学》所引起,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激励下,迅速扩展,且逐渐于1957年6月“反右”前夕达到高潮,后一直绵延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的论文达千余篇。

  • 标签: 美学大讨论 黄药眠 美学观 纪念 北京师范大学 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