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主要针对重症医学科患者的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合理的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方法:对我院重症医学科搜集的血培养标本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机耐药性。送检时间在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送检标本共793份。结果:从所收集的血培养标本中对病原菌进行分离,793份中,共有707株病原菌,阳性率为8.91%。其中有78株为革兰阴性菌,占病原菌总数的11.0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20株为革兰阳性菌,占总数的2.82%,主要为葡萄球菌属;6株真菌,占总数的5.6%,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药敏试验显示,革兰阴性菌主要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敏感率较高,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和头孢唑啉等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等出现较高敏感度的就是革兰阳性菌,其中,出现有较高耐药性的就是青霉素和红霉素。结论:革兰阴性菌是重症医学科患者中出现血流感染的主要类别,对于抗菌药物的选用应根据病原菌的实际检测结果进行,使得患者对细菌的耐药性得到有效的降低,可以对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使得患者可以尽快恢复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实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并在围术期进行护理配合工作,观察护理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中,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值大于0.75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未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15例,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值小于等于0.75,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为35例,手术过程顺利。表现出不良反应患者12例,均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加以处理。结论: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将成为指导血运重建的常规手段,能够推动整体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为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将集束化护理措施进行临床实践,观察预防效果及其可行性。方法:选入实验样本共计80例,均来自于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依据实施护理方案的差异将所有患者均分成两组(电脑随机划分),即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纳集束化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数据,验证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护理满意度数据均有较高优势性,实施统计学分析P值有可比性,显示﹤0.05标准。结论:集束化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确切,应用价值明显,值得临床借鉴采纳。
简介:摘要分析2012年—2016年春节、国庆长假期间血液采集、储存及用血情况,探讨春节、国庆长假期间血液储备规律。方法对2012年—2016年春节、国庆长假期间及前后一周、前后一月采供血及血液储备情况进行对比和回顾性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结果在这5年中,每个春节的平均供血量占采血量的170%,占日常平均每周供血量的39%。采血量占日常平均每周采血量21%;国庆期间,平均每周供血量占采血量的179%,占日常平均每周供血量81%,采血量占日常平均每周采血量45%。结论春节、国庆长假期间的供血量小,能达到最大库存。春节前一月、当月和春节后一月能够到到最低库存;国庆前一月、当月和国庆后一月采供血量基本持平,无库存血可言,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将难以应对。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针对儿童患者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如何调整扫描参数以优化图像质量,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过去两年内300例儿童患者的MRI检查数据。研究团队比较了不同参数设置下的图像质量,并使用统计方法评估这些参数变化对图像清晰度和诊断价值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针对儿童体型和生理特点调整MRI扫描参数能显著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特别是在调整扫描时间和对比剂使用方面,能有效降低模糊和伪影,从而提升图像的诊断价值。结论:儿童患者进行MRI检查时,适当调整扫描参数是必要的。通过优化扫描流程和参数设置,可以显著提高图像质量,进而提高儿童患者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性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针对儿童患者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如何调整扫描参数以优化图像质量,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过去两年内300例儿童患者的MRI检查数据。研究团队比较了不同参数设置下的图像质量,并使用统计方法评估这些参数变化对图像清晰度和诊断价值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针对儿童体型和生理特点调整MRI扫描参数能显著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特别是在调整扫描时间和对比剂使用方面,能有效降低模糊和伪影,从而提升图像的诊断价值。结论:儿童患者进行MRI检查时,适当调整扫描参数是必要的。通过优化扫描流程和参数设置,可以显著提高图像质量,进而提高儿童患者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性和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镜下脑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对脑血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内血肿患者8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研究组采用脑室镜下血肿清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脑血流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分别为(45.86±4.31)mL、(67.32±30.14)min、(81.43±2.4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56.74±43.29)mL、(204.58±53.22)min、(69.61±2.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平均血流速度(Vmaen)、平均血流量(Qmean)分别为(54.93±4.22)cm/s、(51.42±3.84)mL/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18±6.73)cm/s、(30.76±3.27)m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镜下清除脑内血肿,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脑血流相关指标,提高手术总有效率,是一种创伤性低、安全性高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