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丁苯酞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对其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栓形成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间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干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栓形成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以及血栓形成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内皮素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在血栓形成指标方面,抗凝血酶AT-Ⅲ水平高于对照组,溶血磷脂酸和血栓素A2水平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预适应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组接受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实施缺血预适应的治疗,并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及脑梗死问题的发生情况。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治疗前后颈总动脉血管压力 - 应变弹性系数( Ep) 、顺应性( AC) 、僵硬程度指 数( β) 、增大指数( AI) 、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 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FMD) ,取外周血检测假血友 病因子( vWF) 、内皮素 1( ET-1) 、一氧化氮( NO) 。结果:在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方面,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而在脑梗死问题的发生情况方面,实验组的发生率7.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23.53%。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各血管弹性指标及外周血内皮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颈总动脉 Ep、β、AI、PWVβ 及肱动脉 FMD 较治疗前下降而 AC 升高( P 均 < 0. 05) ,且 Ep、β、AI、PWVβ、肱动脉 FMD 低于对照组而 AC 高于对照组( P 均 < 0. 05) ; 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 vWF、ET-1 较治疗前下降而 NO 升高( P 均 < 0. 05) ,且 vWF、ET-1 低于对照组而 NO 高于对照 组( P 均 < 0. 05) 。结论:为帮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减少受到脑梗死问题的影响,促进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实施缺血预适应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规范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于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84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术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术后规范化护理方法,进一步对两组术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8%,与对照组的19.05%比较明显更低(P<0.05)。(2)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24%,与对照组的71.43%比较明显更高(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采取规范化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表现特征,探讨肿瘤组织ADC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肿瘤微血管面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资料,分析其DWIBS图像特征,分别测量肿瘤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和瘤周正常肌层的信号强度、ADC值。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及微血管面积,并分析二者与ADC值的关系。结果DWIBS原始图像、3DMIP重建及相应黑白翻转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肿瘤病灶部位、大小及范围,肿瘤组织于原始图像上呈明显高信号,黑白翻转图像呈低信号;肿瘤组织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瘤周正常肌层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组织ADC值与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面积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DWIBS可直观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ADC值定量测量可明确肿瘤边界,并提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信息。
简介: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形成因子-2(angiopoietin-2)及纤连蛋白(F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获取结直肠癌标本60例,分别用S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血管形成因子-2、FN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血管形成因子-2和FN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5).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和/或肝转移、Dukes分期有关(P<0.05).血管形成因子-2则仅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FN在细胞外基质(ECM)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而在基底膜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5);两者均与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基底膜中FN的缺失同时与肝转移有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细胞产生的VEGF可能通过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血行转移和转移灶的形成,血管形成因子-2与VEGF共同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而FN在肿瘤组织基底膜中的缺失是肝转移的重要起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尼莫地平结合吡拉西坦对患者日常自主生活能力、血管内皮指标的实际影响。方法:本试验主要从我院在2022.7-2024.6年间接收的患有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疾病的患者中择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照数字表格法分组处理,每组25例,对照组施以尼莫地平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进行干预治疗,对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血管内皮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经数据分析,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自主生活能力和血管内皮指标无具体区别,二者数据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物干预后,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改善,且研究组相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中联合运用尼莫地平与吡拉西坦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日常自主生活能力,对于改善患者血管内皮指标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患者全血细胞组织因子( TF)活性改变的意义。方法:选取 2014年 9月 -2016年 9月在本院收治的 59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划分为 A~D四组,即:正常对照组( A组) 37例,疾病组中经凝血检查确诊正常病例( B组) 7例, 1~2项凝血检查异常组( C组) 20例,疑似 DIC组( D组)。运用脂多糖( LPS)刺激的全血复钙时间,对血细胞 TF活性( TiFaCR)进行检测,对全血凝固时间进行复钙检查,依据全血凝固时间缩短情况(△ s),对促凝活性( TF-PCA)的强弱进行判断。结果:回顾性、描述性分析受检病例,得知 DIC患者的 TF-PCA为( 95.1±68.5)△ s,疑似 DIC为( 85.7±16.8)△ s,正常组为( 30.3±25.0)△ s,上述比较差异显著( P< 0.05), TF-PCA抑制实验结果及 TF-PCA检测结果显示, TiFaCR对 TF-PCA测定,在特异性与灵敏性上较高。结论: DIC与疑似 DIC患者经 LPS刺激之后,其 TF-PCA呈显著性增强, TiFaCR对 DIC诊断、预后评价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意义与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IST)中p53基因表达与细胞增殖、凋亡及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检测86例GIST中p53基因表达,同时检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人增殖细胞抗体Ki-67(Ki-67)反映细胞的增殖,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PI)反映细胞的凋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映血管形成。结果p53基因阳性表达47例(p53阳性表达组),阴性表达39例(p53阴性表达组)。p53阳性表达组的AgNORs、PCNA、Ki-67表达明显高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p53阳性表达组的API明显低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p53阳性表达组的MVD、VEGF表达明显高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突变型p53基因能够促进GIST增殖、抑制凋亡、增加血管形成,与肿瘤的形成、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简介:目的研究家兔Hulth模型骨关节炎(OA)软骨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和透明质酸(HA)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Hulth法建立家兔骨关节炎模型,分为正常组(A组)、造模组(B组)和造模给药组(C组),进行软骨Mankin评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软骨细胞中VEGF、HIF-1α表达。结果A组软骨细胞中VEGF和HIF-1α存在低度表达,B组和C组出现不同程度的OA软骨病变,软骨细胞中VEGF和HIF-1α表达增加;4周和8周时VEGF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百分数(细胞分数)差别有显著性(P〈0.05);4周和8周造模组和造模给药组比较Mankin评分、VEGF细胞分数差别有显著性(P〈0.05);各实验组中VEGF细胞分数和Mankin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1,0.917;P〈0.01)。结论Hulth模型中软骨细胞VEGF和HIF-1α表达上调,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延缓OA进程,同时VEGF表达水平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沙坦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17年03月--2018年03月,以有无并发冠心病和糖尿病,将160例高血压患者划分为H组(单纯高血压,n=42)、HC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n=61)、HCD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和糖尿病,n=57),而后再对上述各组进行细分,即A亚组(奥美沙坦治疗组)、B亚组(非奥美沙坦治疗组)。结果①治疗前,相比于H组,HCD组与HC组一氧化氮显著减低,而内皮素1显著上升,且HCD组改变更显著(p<0.05);治疗后,相比于治疗前,HCD-A亚组、HC-A亚组一氧化氮显著上升,内皮素1明显下降(p<0.05)。②治疗前,相比于H组,HCD组与HC组外周血EPC明显减少,且HCD组改变更显著(p<0.05);治疗后,相比于治疗前,HCD-A亚组、HC-A亚组外周血EPC明显上升(p<0.05)。结论奥美沙坦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具有突出的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探讨分析芪附龙葵汤联合化疗对晚期直肠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9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化疗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给予芪附龙葵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VEGF、免疫功能指标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亚群(CD4+/CD8+)。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VEGF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NK以及CD4+/CD8+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附龙葵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VEGF水平,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CI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n=40)和乙组(n=40),甲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乙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结果术后30d,甲组患者NO水平高于乙组,VWF、ET-1水平低于乙组(P<0.05);甲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冠脉再狭窄率为2.50%、2.50%,均低于乙组的30.00%、12.50%(P<0.05)。结论针对接受PCI术的冠心病患者,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CD44v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D44v6和VEGF单克隆抗体,采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50例宫颈鳞癌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取1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对照。结果有淋巴结转移宫颈鳞癌CD44v6、VEGF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1);浸润癌CD44v6与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D44v6和VEGF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宫颈鳞癌病人预后和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以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犬眼眶壁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体外分离扩增犬自体BMSCs至第2代,用腺病毒转染VEGF基因。采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检测目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细胞接种在珊瑚支架材料上构建组织工程骨,Elisa检测转基因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蛋白持续表达情况。成年比格犬24只,双侧眼眶内侧壁制造直径12mm圆形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转染VEGF的组织工程骨,B组植入未转染基因的组织工程骨,C组植入单纯珊瑚材料,D组为旷置组。分别在手术后4周、12周、24周取材,行大体观察、Micro-CT分析、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形成情况,以及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形态学检测比较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VEGF基因修饰的BMSCs能够高表达目的基因和蛋白,构建组织工程骨后能够在体外持续分泌VEGF蛋白22d。C组和D组均未修复眶壁骨缺损。A组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4周时的新生血管形成量和新生骨体积明显高于B组(P〈0.05),但12周、24周时两组的新生血管量和新生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转染VEGF的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体内回植后早期能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加速新骨生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他汀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与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86例,数字表随机分3组每组62例,A组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B组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C组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效果。结果:C组疗效高于B组和A组,B组高于A组,P<0.05。三组当中,C组对血管内皮功能与心脏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B组和A组,B组优于A组,P<0.05。结论:不同他汀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与心脏功能的影响中,以瑞舒伐他汀最佳,其次阿托伐他汀,最后是辛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