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 要 】 目的: 探究微住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血型鉴定与输血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76 例 2016 年 4 月 -2018 年 5 月在我院收治的输血患者为实验组与 2016 年 1 月 -2018 年 4 月无偿献血者 76 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微住凝胶免疫检测技术 + 微住凝胶免疫检测法。对照组:盐水试管法 + 凝聚胺法,对比两组患者血型鉴定结果符合率于交叉配血不符合率。 结果: 两组患者血型鉴定结果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实验组交叉配血结果不符合率( 34% ),对照组( 18% )实验组交叉配血结果不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临床血型鉴定与数学中应用微住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可有效提高血型鉴定符合率,同时提高交叉配血不符合率,可有效提高患者输血保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两种方法同型交叉配血的结果及其对于临床安全输血的意义。方法分别用两种方法对360份临床受血者标本进行交叉配血,仔细观察并记录交叉配血结果。结果360份临床受血者标本用微柱凝胶法有349份标本配血结果相合(主侧或次则无凝集无溶血为相合),有11份标本结果为±~+的凝集,为配血不相合(主侧或次侧有凝集或溶血为不相合);凝聚胺法有357份标本为配血结果相合,有3份标本为配血结果不相合,而这3份标本用微柱凝胶法配血其结果亦为不相合,两种方法交叉配血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P<0.05)。结论用微柱凝胶卡进行交叉配血灵敏度更高、结果更容易观察,更能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柱凝胶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检验中的效果及优势。方法:将时间范围锁定在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之间,从本时间段于我院申请悬浮红细胞治疗的患者中选取20例进行调查。将其按照交叉配血方式分为两组。采用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的患者作为参比组,采用卡式微柱凝胶技术进行交叉配血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后的配血情况。结果:在对经过不同方式交叉配血后,试验组中出现主侧凝集的患者有0例,出现次侧凝集的患者有0例。参比组中出现主侧凝集的患者有1例,出现次侧凝集的患者有1例。试验组患者中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与参比组患者中不规则抗体检出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临床输血检验时,使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交叉配血的检查效果更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建议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根据三柱理论原则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三柱理论对于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6年2月本院41例按照Pilon骨折三柱理论原则指导下行开放手术治疗并有1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22~84岁,平均45.6岁;均为单侧骨折;高处坠落伤19例,交通伤12例,行走摔扭伤10例。按三柱理论分型为单纯外侧柱骨折7例,单纯内侧柱骨折5例,内侧+外侧柱骨折16例,内、外、后三柱骨折13例。手术切口选择以进入主要力线骨折块的直接入路为主,钢板也按各柱力线方向固定,术后8周采用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Orthop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1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病人均骨折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化脓、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出现切口周围软组织轻度坏死,1例出现切口脂肪坏死液化等并发症,均换药后痊愈。Burwell-Charnley放射学标准评估:解剖复位30例,复位一般11例,复位差0例;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70~91分,平均81.6分。结论Pilon骨折三柱理论指导手术治疗疗效明显,能使骨折获得更佳的愈合和内固定选择,取得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建立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血清中左卡尼汀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清样品乙腈(内含100k甲醇)沉淀蛋白,加入衍生剂,60℃恒温水浴2h后进样5μl。色谱柱为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100k异丙醇的甲醇.水(内含1.6mmol·L^-1柠檬酸和4mmol·L^-1三乙醇胺),体积比(80:20),流速0,85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60nm。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血清左卡尼汀分离良好,回归方程为Y=41713X+1E+06,r=0.9999,线性范围为15~250μmol·L^-1。结论通过加入衍生剂,建立了HPLC法测定血清中左卡尼汀浓度的方法。HPLC法测定血清左卡尼汀浓度灵敏、可靠、简便,适用于检测血透病人芹卡尼汀缺乏症的临床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凝聚胺试验行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观察组采用凝聚胺试验联合微柱凝胶技术行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对比两组患者血液匹配相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匹配相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能保障患者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柱凝胶免疫检验法在ABO、RhD血型抗原鉴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22年7月至2022年9月接诊的86例体检人员,分别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免疫检验法分别对患者ABO、RhD血型抗原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据统计分析,微柱凝胶免疫检验法和试管法在健康体检人员ABO、RhD血型抗原鉴定中符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BO、RhD血型抗原鉴定中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验法操作更加简便,检测结果快速可靠、长期有效,且容易保存,准确性极高,对提高输血治疗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对临床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患者98例作为研究目标,应用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法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对比两种技术对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和交叉配血情况,以及灵敏度。结果:两种技术方法检出不规则抗体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技术方法对比,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不合格率高于凝聚胺法(P<0.05)、微柱凝胶技术灵敏度高于凝聚胺法(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微柱凝胶技术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方便,结果容易读取,可作为临床输血治疗有利保障。凝聚胺法检测快速,适用于急诊患者应用,且灵敏度较好,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可依据患者情况,选择2种方法同时使用,为输血安全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对临床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患者98例作为研究目标,应用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法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对比两种技术对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和交叉配血情况,以及灵敏度。结果:两种技术方法检出不规则抗体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技术方法对比,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不合格率高于凝聚胺法(P<0.05)、微柱凝胶技术灵敏度高于凝聚胺法(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微柱凝胶技术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方便,结果容易读取,可作为临床输血治疗有利保障。凝聚胺法检测快速,适用于急诊患者应用,且灵敏度较好,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可依据患者情况,选择2种方法同时使用,为输血安全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方法在血型鉴定与输血中的应用,对临床价值分析。 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入的输血患者120例(男性61例,女性59例,年龄为25-69岁,平均年龄为45.52±4.05岁),并抽取120例健康人群供血标本(男性60例,女性60例,年龄为25-69岁,平均年龄为(45.12±4.21)岁),所有输血患者在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时,均采用盐水试管法和微柱凝胶免疫法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法下,血型鉴定结果的一致率和交叉配血的成功率。 结果 两种检测正反定型不符情况、正反定型符合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0.122,P=0.727),P>0.05;微柱凝胶免疫法交叉配血不合2.50%低于盐水试管法9.17%,交叉配血成功97.50%高于盐水试管法90.83%,(χ =4.048,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柱凝胶免疫方法在血型鉴定与输血中的应用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准确性,其操作简单,能够在短时间对患者血型与交叉配血情况实施分析,且保存时间长,对临床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便于患者及时获得明确血型检结果,及时进行输血挽救生命,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希望能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400例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按照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阴性组205例、阳性组195例。阴性组中,男性104例,女性101例,年龄(41.62±8.15)岁;阳性组中,男性102例,女性93例,年龄(40.84±7.63)岁。对两组患者的P波时限、P波电轴、校正QT间期(QTc)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阳性组患者晕厥时的P波时限为(95.63±38.47)ms,阴性组为(88.59±17.07)ms(P<0.05);阳性组患者晕厥前的P波电轴为(69.85±18.16)°,阴性组为(65.79±16.48)°,阳性组明显右偏(P<0.05),而阳性组患者晕厥时、晕厥后的P波电轴分别为(62.85±25.37)°、(56.85±22.43)°,阴性组分别为(68.45±15.28)°、(68.46±16.33)°,阳性组则显著左偏(均P<0.05)。阳性组患者晕厥前的QTc为(418.67±92.33)ms,明显短于阴性组的(435.74±59.27)ms(P<0.05)。结论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来讲,其心电图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P波时限、P波电轴以及QTc能为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患者X线光片中骨皮质密度线与骨盆倾斜角(P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北辰医院就诊的67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脊柱X线侧位片上测量PT和髂骨倾斜角(IT),IT定义为髂骨皮质密度线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分析PT与IT的相关性,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结果67例患者的脊柱X线侧位片均可确定PT与IT。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与IT呈显著相关(r=0.852,P<0.05)。以性别进行亚组分析,女性与男性对应的线性回归公式分别为PT=IT-12.9°与PT=IT-16.7°。结论在X线光片上难以识别股骨头的情况下,可通过髂骨皮质密度线方便而直接地测量IT,进而通过IT可靠地评估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