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观察。方法现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18例、实验组18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实验组优良率为94.44%,对照组优良率为66.67%,实验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对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有很好的治愈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侧侧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方法:观察对象为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成形术患者,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展开研究,纳入5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5)两组,前组施以侧侧吻合术治疗,后组施以功能性侧侧吻合术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内痿指标(内痿成熟时间、术后肱动脉血流量、首次手术成功率)相比,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4.00%)低于对照组患者(28.00%)(p<0.05);可穿刺血管长度对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侧侧吻合术在最大化利用血管资源,降低术后血栓发生率,延长动静脉内痿使用年限方面,效果明显,方案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有许多中外学者及研究人员致力于成人脊柱侧凸的分型与手术治疗的探索,提出了多种应用于规范临床上成人脊柱侧凸的分型方法,为成人脊柱侧凸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提供了具体依据。本文基于笔者的研究,对临床上认可与应用较多的成人脊柱侧凸的分型方法进行阐述,其中包括有Faldni分型、Schwab分型、SRS分型、ScoliosisResearchSociety-Schwab分型及退变型的腰椎侧凸冠面失衡分型系统等等,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临床中的手术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策略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膀胱痉挛的影响。 方法将2020 年 4 月—2021年5月40例行 TURP 术后诱发膀胱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归纳为实验组、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予以集束化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分析2组护理价值。 结果 实验组痉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膀胱痉挛发作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 结论 TURP 后膀胱痉挛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可取得满意价值,能够有效缩短痉挛持续时间,减少发作频率,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双侧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53.2%,100.0%)以及100.0%(84.1%,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72.3%,100.0%)。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简介:摘要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是以患者有意严格限制进食,体重显著下降且低于正常水平,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AN患者存在体像障碍,常伴有强迫、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患者通过拒食等方式导致重度营养不良、闭经,甚至死亡。AN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公认的特效药。本文中我们报道1例使用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bilateral anterior capsulotomy,BACA)联合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的AN。该患者术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2.22 kg/m2,伴有反复暴食-催吐行为,严重的强迫、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以及自杀倾向,同时存在重度营养不良,闭经,反复感染等躯体症状。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情绪稳定,BMI 19.40 kg/m2,HAMA减分率为64%,HAMD24减分率为64%,Y-BOCS减分率为52%,本例提示BACA联合DBS手术治疗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暴食/清除型AN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双侧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53.2%,100.0%)以及100.0%(84.1%,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72.3%,100.0%)。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简介:背景: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发生率较高,但既往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对此类患儿行半椎体切除联合短节段融合后,维持冠状面平衡对脊柱外科医师来说仍是一个巨大挑战。目的:探讨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定义、病因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病例和影像学资料,测量其冠状及矢状面参数、骶骨倾斜角及近端融合椎-骨盆角。骶骨倾斜的定义为骶骨倾斜角〉5°,严重骶骨倾斜的定义为〉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2个病例。平均年龄为(4.0±2.0)岁,平均随访(51.7±30.7)个月。节段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34.9°±9.6°),术后(4.7°±6.0°),最终随访时(8.7°±8.5°)。术前躯干偏移(15.4±13.9)mm,术后(16.9±12.6)mm,末次随访时(12.1±10.3)mm。骶骨倾斜角度术前(7.2°±5.7°)。26例患儿伴有明显骶骨倾斜,骶骨倾斜发生率为61.9%。半椎体位于L3及以下的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半椎体位于L3以上的患儿。11例患儿伴有严重骶骨倾斜,发生率为26.2%。术后即刻骶骨倾斜角度为(5.1°±4.1°),末次随访时(4.5°±4.7°)。术后近端融合椎-骨盆角(3.9°±3.5°)。术后近端融合椎偏距与术后躯干偏移呈正相关。结论:骶骨倾斜的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注意,其病因可能是先天性畸形。治疗严重骶骨倾斜的有效策略是使近端融合椎尽可能位于水平中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