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为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对山东省6地市的3240名城乡初、高中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总体上,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水平中等偏上,男生的性认知和性适应得分高于女生(27.91±7.21vs26.42±6.10,P〈0.001),女生的性价值观得分高于男生(32.68±4.95vs31.94±5.44,P〈0.001)。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性认知得分为(26.34±6.66)、(28.68±6.51)分,性价值观得分为(32.06±5.22)、(32.88±5.06)分,性适应得分为(68.01±9.52)、(72.43±8.51)分,且3个维度得分高中生均显著高于初中生(P〈0.001)。农村和城市的中学生的性认知得分为(26.34±6.06)、(27.93±7.21)分,性价值观得分为(32.09±5.12)、(32.60±5.24)分,性适应得分为(68.44±8.86)、(70.75±9.86)分,且3个维度得分城市中学生均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P〈0.05)。结论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水平中等偏上,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城乡差异。
简介:1课题的提出 1.1政策依据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倡导素质教育,至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既强调统一性,更强调针对性,能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更好地发展。这其中的“如何转化好学习困难学生”一直是所有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2现实原因 近年来,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学龄人口高峰向高中段的转移、民众对高级中学教育需求的增加,高中新生入学率的逐年提高,这迫使高中学校规模被动扩大,不可避免地使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行列。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中,但生源一直以我区省重点高中招生乃至扩招以后的学区内二档线、三档线的学生为主。
简介:目的了解战士性心理和相关状况。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对某部204名战士进行了调查。结果对性问题表示关心的占22.7%(女)=50.6%(男),愿意与异性交往的占59.1%(女)-75.0%(男),谈过恋爱的占51.3%(男)-54.6%(女),有过性幻想的占56.8%(女)-82.5%(男),有过性梦的占38.7%(女)-95.7%(男),手淫发生率20.5%(女)-55.6%(男),性行为发生率9.1%(女)-40.6%(男),封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者占40.9%(女)-65.0%(男).结论当前部队战士性心理和性行为状况与地方青少年相比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为促进战士身心健康成长,对战士的性教育势在必行。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家庭支持性心理干预对改善产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分娩两周内的产妇,经EPDS初步筛查,将EPDS评分》13分的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产妇均给予医院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在上述基础上辅以家庭支持性心理干预,于干预前、产后6周、产后3个月后和产后6个月采用EPDS对两组患者抑郁程度进行评定。结果两组产妇干预前EPD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后6周、产后3个月、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抑郁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支持性心理干预有效改善产后的抑郁状况,对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产后抑郁的患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护理干预的抑郁症预防效果作出分析和总结。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产后抑郁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段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通过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单位数据样本设为X组(观察组)和Y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给予Y组患者进行常规性护理,则X组在基于Y组患者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之上,提供解释性心理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以及艾迪抑郁量表(EPDS)评分进行记录并对比。结果X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进行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辅以解释性心理护理干预后抑郁情况和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优于仅进行常规性护理的Y组患者,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综上所述,对患有产后抑郁的患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最终形成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同一教育措施影响下,学生在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质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和品德达成的状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3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中等生的身上,认为中等生是学生中的大多数,一项教育指标,中等生达到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本无可厚非,但从现代教育最优化和因材施教的角度看,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没有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优化的发展.其结果,智慧水平高、成绩好的优等生由于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前进,求知欲得不到满足;智力水平低、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达不到教学要求,且屡遭失败而失去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