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肝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超声诊断并经MRI或CT增强或手术证实的160肝血管瘤的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脏血管瘤的超声图像特点表现为以下四型,即无回声型、低回声型、高回声性和混合回声型,CDFI对于直径大于1cm的肝血管瘤能显示血流信号,对直径小于1cm的小血管瘤不能显示血流信号。结论超声由于操作方便,无创伤,可以早期发现肝血管瘤的小病灶,并确定其部位,可以重复检查,并可根据声像图特点进行初步分型,对肝血管瘤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肝血管瘤首选的影像学方法而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临床上罕见疾病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探讨该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两例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报告分析患者发病以来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点。两例患者均为男性,一例48岁,发病部位位于头颅左侧颞顶部,一例65岁,病变部位位于头顶部。结果两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其中,48岁患者行手术扩大切除病灶,术后化疗20次。65岁患者行颅骨多发性病变切除术。两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成功切除病灶,48岁患者术后20个月出现肺部转移。65岁患者无瘤生存1年3个月。结论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上极为少见,需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诊断,必须行早期手术切除病灶方式治疗,术后残留肿瘤可辅助放疗、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对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增殖期血管瘤婴幼儿23例,分别于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d时采集瘤内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瘤内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后3d和7d时,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4d时,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能明显降低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但具有时效性,仅依此来评估婴幼儿血管瘤生长增殖速度及平阳霉素的治疗效果有待商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对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到2012年7月本中心行伽玛刀治疗并随访的56例三叉神经鞘瘤病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1岁,肿瘤平均体积6.5cm3,周边剂量12.0~14.0Gy,平均13Gy,中心剂量26.0~32.5Gy,平均30.6Gy。结果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36个月,通过MRI或CT影像学证实4例肿瘤基本消失,29例明显缩小,21例变化不明显,2例体积增大,肿瘤总控制率96%。4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5例临床症状持续加重。结论伽玛刀治疗对中小型三叉神经鞘瘤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护颅脑神经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对于诊治胃肠脂肪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普通胃镜和结肠镜发现的表面光滑的非息肉隆起性病变127例,经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为脂肪瘤且直径小于3厘米者行ESD剥离瘤体完整送病理检查。结果127例普通白光内镜发现的胃、结肠非息肉隆起性病变中10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为脂肪瘤的15例,均获得病理确诊,诊断率100%,其中12例小于直径小于3厘米,经ESD完整剥离,3例体积较大基底部宽直径大于3厘米,其中2例经内镜划开粘膜层取得黄色质软病理组织确诊,1例行外科腹腔镜手术部分结肠肠段切除取得病理确诊,2个月后复查,经ESD治疗的12个病例脂肪瘤完全消失,创面愈合佳,疗效显著,ESD治疗的病例治愈率100%。结论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脂肪瘤具有无创、准确的优点,ESD治疗胃肠道小于3厘米以下的脂肪瘤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结果14例为单发,1例为双发,良性13例,恶性2例。临床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一致,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高血压症群和代谢改变,也有无明显症状者。CT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在2.5—4.0cm,良性边界清,密度均匀,可见钙化,增强多明显强化,恶性者,边界不清,有侵润,密度不均,中心有坏死区无强化。结论CT检查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定性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检出率高,结合临床表现及尿VMA,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的测定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86例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巨细胞瘤镜下主要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多角形的单核细胞以及均匀分布其间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基质细胞的核与巨细胞的核形态相似。结论骨巨细胞瘤诊断时需将临床、影像及病理结合,并注意与动脉瘤样骨囊肿、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软骨母细胞瘤等含有巨细胞的肿瘤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GPR56及其mRNA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状态,分析GPR56表达程度与胶质瘤级别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8例胶质瘤患者标本,以6例脑外伤患者切除组织为对照组,分别以免疫组化SP法及RT-PCR半定量检测法检测GPR56及其mRNA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GPR56在胶质母细胞瘤表达的阳性率为90%(18/20),星形胶质细胞瘤Ⅰ~Ⅲ级阳性率为100%(18/18),正常脑组织中阳性率为0;38例脑胶质瘤中GPR56mRNA的表达为84%(32/38);且GPR56mRNA的表达在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PR56在胶质瘤中高表达,且胶质瘤标本中GPR56mRNA的表达比较稳定,可作为一种标记物。
简介:患者男,28岁,系“胸痛1年余,下肢麻木无力2个月”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左侧胸背部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加重,多在活动时发作,每次数分钟后症状缓解,未进一步检查治疗,2个月前开始出现腰腹部及双下肢、足底麻木,表现为痛温觉减退,触觉尚可,具体麻木发展方向,描述不清。外院MRI检查发现椎管内多发占位,来我院诊治。病程中有轻度二便障碍,表现为小便难解,大便不易控制。查体:神志清,颈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黑痣及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约5-级,肌张力稍高,双侧乳头水平以下至足底,痛温觉减退,粗触觉尚可,右侧重于左侧,腹壁反射及肛门反射减弱,提肛反射未引出,双膝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阴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栓塞术治疗。结果入选本组研究25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完成单纯致密填塞,4例患者经支架辅助完成致密填塞,3例患者经球囊辅助完成致密填塞,1例患者行动脉瘤大部填塞。治疗中1例患者出现术中出血现象,经继续填塞治疗获得止血,无死亡、并发症等病理发生。结论铂金圈的数量、大小以及手术操作者的技术是保证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的关键,可有效减低患者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