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也就是说符号在完成意义的运作过程中,符号意义不论在哪个层面上运作,符号表达意义的运作就到了第二个层次

  • 标签: 图像意义 图像神话 意义生成
  • 简介:也就是说符号在完成意义的运作过程中,符号意义不论在哪个层面上运作,符号表达意义的运作就到了第二个层次

  • 标签: 图像意义 图像神话 意义生成
  • 简介:本文以辽塔遗存上的密教图像为研究对象,揭示出随着辽代密教的发展,八塔信仰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相结合,将代表佛祖胜迹的八塔以五方佛的观念集合到一塔之上,形成了对八大灵塔图像的最新诠释,而八塔信仰又对辽代佛塔形制、经幢以及墓葬形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辽人能够吸收接受汉地七佛信仰相关经典的翻译,并以视觉化的大日如来图像形式呈现转轮王的形象,从而与追求纯密且揉合了华严信仰的辽代密教结合发展出七佛造像的新形式。通过对上述图像和信仰的解读,从中可见辽代密教对辽塔图像义蕴和配置的影响。

  • 标签: 辽塔 辽代密教 八大灵塔 七佛 转轮王观念
  • 简介:图像类问题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用图像来表达物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变化情况,还考查学生对图像信息的采集、分析、转换能力,最终到图像信息和图像规律的应用.而在这个图像专题的复习过程中,笔者倡导方法引领、渐进提升的教学策略及其达成方法.

  • 标签: 方法 渐进 图像
  • 简介:摘要:在无人机操作中,飞手更偏好可见光图像的视野,而热源探测则更适合使用红外图像。鉴于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在信息表达上的差异,将两者融合能够赋予图像多样化的特性,从而提升图像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阶微分处理的红外图像与可见光的融合方法,在不过度干扰可见光图像的纹理和信息的情况下将红外图像融入其中。该方法既确保了融合图像既包含红外图像的关键信息,又保持了可见光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实验采用TNO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融合图像与原始可见光图像的结构相似性(SSIM)指数超过0.9,表明融合过程对可见光图像质量影响甚微;同时,与红外图像的结构相似性相比,也实现了0.1的提升。

  • 标签: 图像融合,分数阶微分,红外图像,可见光图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比,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低辐射剂量下对乏血供肝转移瘤CT图像质量及检出效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至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乏血供肝转移病变需行全腹部增强CT的56例患者,增强后第1静脉期均行常规辐射剂量(400 mA)CT扫描,根据第2静脉期管电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280 mA,19例)、B(200 mA,19例)、C(120 mA,18例)组。各组第1静脉期和第2静脉期图像均进行权重为60%的ASiR-V(ASiR-V60%)和高强度的DLIR(DLIR-H)重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噪声、肝脏的信噪比(SNR肝脏)和门静脉的信噪比(SNR门静脉)、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病灶),主观评价指标包括总体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示能力评分、诊断信心度评分,并记录各组有效辐射剂量(ED)和病灶检出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ASiR-V60%和DLIR-H图像间客观指标的差异,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主观评价指标。结果第2静脉期A、B、C组ED分别为(5.56±0.35)、(3.88±0.23)、(2.42±0.23)mSv。A、B、C组第2静脉期的ED分别比第1静脉期的ED降低30%、50%、70%。随着辐射剂量的降低,噪声逐渐增加,CNR病灶、SNR肝脏、SNR门静脉逐渐降低。在相同辐射剂量条件下,DLIR-H的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均优于ASiR-V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各组的主观评分随辐射剂量的降低而降低,在相同辐射剂量条件下,DLIR-H的总体图像质量、病灶显示能力和诊断信心评分均高于ASiR-V60%(P均<0.001)。A组的ASiR-V60%和DLIR-H均将全部病灶检出,检出率为100%(84/84),B组检出率均为92.0%(75/81),C组检出率均为88.0%(79/89)。结论与ASiR-V60%相比,DLIR-H在低辐射剂量下均可提高总体图像质量及乏血供肝转移病灶的显示能力,增加诊断信心。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 图像质量
  • 简介:图像的DCT系数直方图能够反映模糊图像的失真情况。一种新的无参考模糊图像质量评价算法为:首先对失真图像采用DCT变换,得到其系数矩阵;其次对其系数矩阵进行统计得到直方图,进而得到直方图对应的曲线;最后由直方图的曲线构造出评价无参考模糊图像质量评价的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算法具有优越的性能,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保持高度一致,在数据库LIVE上,SROCC和CC的系数值均达到0.95,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 标签: 模糊图像质量评价 无参考质量评价 DCT变换 DCT系数直方图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对视频会议系统中的图像质量评价与优化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探讨了图像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针对视频会议系统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接着,深入研究了图像质量评价算法并探索其应用领域。此外,在优化方法方面,重点关注图像编码算法及其优化、带宽自适应算法以及传输控制算法。通过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并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本研究为改善视频会议系统的图像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展望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算法并进行实际应用验证。

  • 标签: 视频会议系统 图像质量评价 图像质量优化
  • 作者: 孟庆超 高扬 赵娜 宋雷 胡红杰 蒋涛 陈文强 张峰 李琳 徐立 李笃民 范丽娟 慕朝伟 崔锦刚 安云强 徐波 吕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放射影像科,北京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3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1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2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2,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45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杭州 31001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 10002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射科,济南250012,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天津 300457,中国医学科学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对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基于CT-FFR CHINA临床试验,多中心前瞻性纳入疑诊冠心病患者,并行CCTA、CT-FFR检查和经导管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对C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以导管FFR为参考标准,使用χ2检验和DeLong检验比较不同主观图像质量分组(无伪影组、有伪影组)、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400、401~500、>500 HU)、主动脉根部信噪比(SNR)(≤16.9、>16.9)、体质指数(BMI)(<25、≥25 kg/m2)和心率组(<75、≥75次/min)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FFR与CT-FFR≤0.8认为心肌缺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7例患者,共366支血管。CCTA图像所有靶血管均成功进行CT-FFR分析,无伪影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AUC分别为90.45%、86.75%、93.10%、90.00%、90.76%、0.928,有伪影组为83.23%、87.21%、79.01%、81.52%、85.33%、0.869,准确度和特异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3、8.55,P值分别为0.040、0.003)。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主动脉根部SNR以及不同BMI及心率组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CTA图像伪影对CT-FFR诊断心肌缺血有影响,客观评价指标血管强化程度、SNR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如BMI、心率对CT-FFR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T1加权星堆积梯度回波容积内插体部检查(StarVIBE)序列对PET/MR图像质量的提升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18F-FDG PET/MR检查且PET阳性的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11~86(58±12)岁]。患者均完成StarVIBE序列采集,以梯度回波容积内插体部检查(VIBE)序列为对照,由2位医师采用五分法对2种序列图像进行独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病变显示、病变边界的显示、病变周围的血管显示、与PET图像的融合水平、图像伪影和总体图像质量6个方面。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种序列图像质量,采用Kappa检验探讨2位医师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结果StarVIBE序列图像的病变显示[4.0(3.8,4.5)与3.5(3.0,4.0)分]、病变边界的显示[4.0(4.0,4.0)与3.0(3.0,3.5)分]、病变周围的血管显示[5.0(4.0,5.0)与4.0(3.5,4.5)分]、与PET图像的融合水平[5.0(5.0,5.0)与4.5(4.0,5.0)分]、图像伪影[4.5(4.0,5.0)与4.5(4.0,5.0)分]和总体图像质量[5.0(4.0,5.0)与4.0(4.0,4.0)分]均优于VIBE序列(z值:3.77~6.54,均P<0.001)。在颈部和胸部病变周围的血管显示方面,StarVIBE序列优于VIBE序列[颈部:5.0(4.5,5.0)与3.0(2.7,3.5)分;z=4.49,P<0.001;胸部:4.5(4.3,4.7)与4.0(3.6,4.3)分;z=3.10,P=0.002];在颈部和胸部图像质量方面,StarVIBE序列亦优于VIBE序列[颈部:5.0(4.5,5.0)与4.0(3.7,4.5)分;z=4.36,P<0.001;胸部:5.0(5.0,5.0)与4.0(4.0,4.5)分;z=3.02,P=0.003];在腹部,StarVIBE序列血管方面的评分高于VIBE序列[4.5(3.5,5.0)与4.0(3.5,4.5)分;z=2.07,P=0.038],两者图像质量基本无差别[4.0(3.7,4.5)与4.0(3.5,4.5)分;z=0.27,P=0.785];盆腔StarVIBE序列图像质量优于VIBE序列[5.0(4.5,5.0)与4.0(4.0,4.5)分;z=2.12,P=0.034]。2位医师间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程度中等(Kappa=0.554)。结论全身PET/MR显像中StarVIBE序列较VIBE序列可明显提升颈胸部及盆腔病变图像质量

  • 标签: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同辐射剂量时偏离等中心点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160层CT扫描仪对体模在等中心点和偏离3、6、9、12和15 cm处进行扫描。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400 mAs,层厚、层间距1 mm,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重建。测量图像的噪声功率谱(NPS)、任务传递函数(TTF)和可检测性指数(d′),使用NPS峰值(NPSpeak)量化噪声大小,50%的TTF处的频率(TTF50%)量化空间分辨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NPS、TTF和d′值。结果随着偏离距离的增大,噪声量不断增加,NPS平均空间频率、空间分辨率和d′值逐渐降低。等中心点及偏离3、6、9、12、15 cm处的NPSpeak分别为(94.31±1.48)、(104.25±1.46)、(131.44±1.96)、(171.86±1.91)、(224.05±1.37)、(286.51±2.09)HU2·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 241.91,P<0.001)。2 mm低对比度病变d′值分别为3.51±0.06、3.31±0.04、3.01±0.04、2.59±0.06、2.21±0.03、1.88±0.03。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降低更明显,各种类型病变的d′值降低程度类似。偏离等中心点9 cm时噪声增大约82%,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降低约12%,d′值降低约26%(P均<0.05)。偏离等中心点15 cm时噪声增大约204%,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降低约27%,d′值降低约45%。结论随着偏离CT等中心点距离的增加,CT图像质量随之下降。偏移距离大于9 cm时图像质量受到严重损害。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等中心扫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提高髋关节超声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抽查2017年7至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行髋关节超声检查婴儿150例300髋,进行图像质控评分,以图像评分≥90分为甲类图像标准,针对甲类图像率不达标的情况成立持续质量改进(CQI)小组,采用PDCA循环法对髋关节图像质量进行改进,对2018年1月至6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行髋关节超声检查婴儿250例500髋进行图像评分,对PDCA循环前、后的甲类图像占比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PDCA循环实施前髋关节甲类图像占比82%(246/300),实施后髋关节甲类图像占比96%(480/500),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79,P<0.01),检查者对标准切面的掌握情况明显提高;PDCA循环前、后图像的扣分项目构成比变化反映了检查者规范存图意识的增强。结论PDCA循环法的运用有效提高了髋关节超声图像质量,值得在质控过程中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法 超声图像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为冠脉造影取得优质图像发挥护理优势。方法患者154例,运用心理护理学解除患者恐惧、紧张,使检查冠脉造影检查顺利完成。结论150例患者顺利进行,1例由于心率不齐,没做成,3例由于患者感到心理恐惧,紧张当日没做,后经过护士与其耐心沟通,解释及心理指导,选择第二天做造影。造影过程顺利,图像分辨率清晰,患者及家属满意。因此护理操作贯穿检查的每一步,有效的护理直接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护理工作要变被动为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医生做好此项检查。

  • 标签: 64层 分辨率 冠状动脉造影 屏气呼吸 心理指导
  • 作者: 刘秀利张湛兵张晓平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9-11-22
  • 出处:《防护工程》 2019年第12期
  • 机构:北方华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理化计量检验一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61006;北方华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理化计量检验二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61006;北方华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理化计量检验一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61006
  • 简介:摘要以往机械零件的质量检测,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在传统的目视检查中,工作人员是在高度紧张、连续的单纯作业环境下工作,人眼容易疲劳,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检测合格率。为了避免检测工作成为生产的瓶颈,就必须高速化,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就增加了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图像识别技术对机械零件进行质量检测能更好地保证检测的可靠性和快速性,极大地解放了人类劳动力,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机械零件质量检测中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情况,以供参阅。

  • 标签: 机械零件 质量检测 图像识别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320排冠状动脉CTA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本院行320排冠状动脉CTA检查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0.12±5.97)岁;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41.32±6.01)岁。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给予包含心理护理、心率控制、呼吸训练及检查中、检查结束后护理等内容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CTA检查图像质量、CTA检查成功率。结果试验组CTA检查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TA检查成功率为93.33%(42/45),高于对照组的64.45%(2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冠状动脉患者CTA检查中实施护理干预,可改善影像学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促进临床诊治工作的开展,值得应用。

  • 标签: 320排冠状动脉CTA检查 护理干预 图像质量 成功率
  • 简介:目的分析双源CT(doubesourcecomputedtomography,DSCT)冠状脉成像中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临床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经手术治疗后复查的患者,男性103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60.6岁;均经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其图像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回顺性分析。结果扫描技术直接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影响图像的因素分为呼吸伪影,心律不齐伪影,上腔静脉、右房高密度造影剂产生的伪影,冠状动脉支架产生的伪影,上述各种伪影均具有独特的影像特征。结论优化CT扫捕技术,准确分析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CT表现及成因,对保证冠脉成像质量,减少诊断失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图像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部位注射对比剂对头颈部CTA图像质量影响,选取最佳对比剂注射部位。方法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8例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根据对比剂注射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在左侧上肢静脉注射碘海醇对比剂;实验组54例,在右侧上肢静脉注射碘海醇对比剂。两组患者均行跟踪触发技术扫描,触发阈值设置为120HU,ROI放在降主动脉内CT值,扫描参数与注射对比剂参数相同。扫描完成后对颈总动脉远端CT值进行测量,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所得图像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颈总动脉增强CT值、颈部静脉对比剂反流评分均低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取右侧上肢静脉作为对比剂注射部位,能有效保证颈总动脉增强效果,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

  • 标签: 不同部位 对比剂 头颈部CTA图像质量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房颤患者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19例房颤患者行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以优、良、差为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分布。同时评价平均心率〈70bpm和平均心率≥70bpm两组图像质量分布情况。结果平均心率〈70bpm和平均心率≥70bpm组间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3);针对RCA、LAD、LCX,图像质量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91,0.51,0.53)。结论对于房颤患者,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高质量图像,扩大冠状动脉CTA的临床应用范围。

  • 标签: 心房颤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管电压在鼻窦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离体头颅标本,在逐层扫描方式下,分别选择5种不同的管电压(70、80、100、120、140 kV),对鼻窦区域进行扫描。噪声指数(NI)厂家默认为9,自动管电流调制,Smart mA设置为对应管电压下的最大范围。探测器宽度为120 mm。进行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重建,层厚均为0.625 mm。按照临床实践的基线重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层厚2 mm。在横断面的中心层面上,选择相应的兴趣区测量CT值均值和标准差,计算对比度噪声比(CNR)。同时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图像品质因子(FOM)。两名放射诊断医师和1名主管技师采用双盲法对实验所得图像进行主观评价,5分制标准计分。结果实验所得影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在骨算法重建下,管电压为100和80 kV的CNR分别为66.98、64.75,高于管电压为70、120、140 kV的CNR值(51.61、61.56、57.76)。CTDIvol最大值为34.11 mGy(140 kV),最小值为17.45 mGy(70 kV)。管电压100 kV时的FOM值为152.26。在软组织算法重建下,管电压为80 kV的CNR为195.62,显著高于管电压为70、100、120、140 kV组(139.46、154.49、148.06、155.58)。管电压80 kV时的FOM值为1273.56,显著高于管电压为70、100、120、140 kV组(1114.56、809.98、735.63、709.62)。结论CT头颅标本鼻窦逐层扫描中,临床怀疑骨质病变时,优先选择骨算法100 kV;临床怀疑软组织病变时,优先选择软组织算法80 kV时,所得的图像质量最佳且受检者辐射剂量较低。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摄影 鼻窦 管电压 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