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创造性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并围绕这一构想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政策举措,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二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独立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问题,并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认识成果。毛泽东的探索和贡献,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持续探索并最终提出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简介:本文依据多阶段分层方法抽取了10省市的1500名公民为调查对象,在2011-2014年年初持续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考察公民国家认同感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总体较高,但存在弱化倾向。其中年收入3万元以下、受过中等教育、职业为工人、农民等中下阶层人员的国家认同感显著高于年收入8—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为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等中上阶层人员。回归分析发现,改革开放成效评价正向影响公民国家认同感;教育机会公平感、司法公平感对国家认同感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力不持续,表现出优势等级特征。这一结果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公民利益需求、公平需求满足对国家认同的复杂影响机制。
简介:西方文化是物质之实体系统,重于实存的解剖分析;中国文化是心性之功能系统,重于德性仁心之虚灵性。中西文化之异辙异途,皆源于根系之大别,与流向之不同。欲厘定中西文化形态之异,必须沉落到其深层源头发生之处,看其如何在求生活动中,怎样处理种种求生关系。人在世界中只有三种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在一个民族或社会中,三种关系不能齐头并进,只能据一而兼二(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显示了首出者之必然与神圣。据于物者,其兼性必本乎物(西方:化事为物);据于人者,其兼性必本乎人(中土:化物为事)。前者,属物之实体性文化,主于"买—卖"关系,遵奉因果律,严依数学·逻辑之精密计算与推演,达乎逻辑体系,成就了西方之科学、哲学与艺术,故有宇宙论、本体论等等之揽物弃性之诸多名目术语出场;后者,属心性道德功能性文化,主于中和关系,遵奉仁义道德律,严依"天人合一"中心性聚汇的生命空间之功能去组织、言说心性世界的活动与程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达乎纲目之网状形态,成就了中土文化的道德与艺术,故只有乾坤(阴阳)说、仁义说、纲目说、体用说等等之统摄心性而弃物性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只讲一个大道理的术语之产生。以上二者即是中西文化之本色本义。中西于文化的巅峰领域里,各有其突创性的成就与杰出的开拓者。故在研究《太极图说》中,有人说,中国的周敦颐,就是西方之康德,康德以先验理性超乎经验理性之上,成为西方哲学的巅峰;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之无极功能性(阴阳恒转)超乎一切粘上感性—物性的拖累、沉滞概念,成为儒道合璧的高峰。本文侧重于追溯、论述中国文化在发生源头上之特征,其"入头处",即是"天人合一"中之生命聚汇空间及其虚灵之体用论,而贯串其间的运转主轴即是中国文化
简介:《导言》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巨著的'总的导言',对政治经济学对象、结构和方法第一次作了系统阐释,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历史发展重要转折的标志。《导言》阐释的'物质生产'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也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对象理解的根本观点;《导言》厘清了生产一般和生产特殊的关系,确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的思想;《导言》阐明李嘉图之后的政治经济学著述、特别是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的非社会的、非历史的观点,已经成为'多少有意识的目的'了。《导言》从政治经济学对象内在要素及其关系上阐明,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和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由此构成的'总体'关系,揭示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
简介:在《导言》第3节,马克思提出了'第二条道路'作为'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的方法,亦即'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结构'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层面对象的结构与第二层面思维的结构之间,是政治经济学中作为对象的客体同作为思维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层面思维的结构与第三层面形式的结构之间,是'思想总体'的内在规定与外在呈现形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的'五篇结构计划'。在《导言》第4节,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更为恢宏的经济社会的整体结构,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对社会整体结构首次唯物史观意义上的表达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相比较,它留有多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
简介:对120个学位点801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表明,全部论文共15个一级主题,66个二级主题;词频高于10的关键词有8个;438篇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求的论文选题大致分为思想理论类、学科建设类、历史进程类、实践问题类等,其中,163篇论文选题来自学科互涉部分,选题方式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角度切入研究、比较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分析其他学科问题、用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问题等;363篇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求的论文选题大致分研究对象越位、研究旨趣背离、学科关联不紧、理论指导乏力、研究方法失当等情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存在问题意识不足、学科边界不清、协同创新困难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作指导,加强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规范化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