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地区发生Ms8.1级地震,本文分析了加德满都强震台站的强地震动记录特征,其水平向地震动表现为明显的脉冲地震动,脉冲周期约为6.0s,反映了近场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处于深厚沉积层上的加德满都谷地对地震动有一定的放大作用,且主震的场地峰值频率向低频段偏移,出现明显的场地非线性反应;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模拟的空间地震动分布与宏观地震烈度图符合较好,可以为分析宏观震害提供参考;通过与尼泊尔设计反应谱对比,得出在短周期与长周期段,加德满都台站的水平向地震动的反应谱远高于设计反应谱,说明即使严格按照尼泊尔建筑抗震规范设计施工的建筑结构也难以抵御此次地震的破坏.
简介:郯庐断裂带是滨太平洋构造的典型代表.构造、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大规模的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并且伴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中国东部在早白垩世同样出现了一系列NE-NNE向左行平移断裂活动及大规模的中酸性、钙碱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全面显示了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格局.晚侏罗世以前,中国东部大陆仍处于EW向的古特提斯、古亚洲构造作用区.晚侏罗世时,处于这两大构造消亡后的平静期.中-晚侏罗世西太平洋的低速俯冲,其动力作用并没有明显波及到中国东部大陆内部.早白垩世伊泽纳崎板块突然的高速、斜向俯冲,才使中国东部大陆全面进入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呈现为左旋转换挤压下的安第斯型岩浆弧环境,从而使中国东部大陆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换.
简介:通过对祁连山东段童子坝河各级阶地的年代和变形程度进行测定,得到了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和过程,推算出民乐—大马营逆断裂的活动强度和速率,并分析了阶地形成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童子坝河5级阶地(年龄分别为16.70±1.81calkaBP、10092.5±27.5calaBP、8127.5±72.5calaBP、2900±60calaBP、282.5±17.5calaBP)均形成于气候由冷转暖的阶段,属于气候成因阶地。基于断裂两侧阶地面的平面几何形态并结合上、下盘阶地横剖面同级阶地的高差,得到T4、T3、T2和T1阶地在民乐—大马营断裂处的垂直位错分别为10.6±3.1m、5.0±2.6m、2.0±1.9m和1.9±1.3m,推算出全新世以来民乐—大马营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为1.05±0.31mm/a,水平缩短速率为1.02±0.60mm/a。
简介: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S7.0地震,是中国近10年来发生的强震之一,造成了大量建筑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强震台网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0.19g。本文采用Wang等(2015)提出的改进有限断层法模拟了这次地震中部分台站的加速度时程。首先,选取合适的震源模型和输入参数,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和地震记录,估计这次地震的应力降大约为4.0MPa,与王宏伟等(2017)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与EXSIM(Motazedian等,2005)方法相比,Wang等(2015)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在频域上与实际地震记录更相符。同时,合成了强震台站以及断层附近网格点的加速度时程,模拟结果的时程和反应谱与实际记录整体上较为符合,震中附近的PGA分布与震中烈度区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合成的地震动可以为该地区的灾后抗震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简介:从板块构造演化、盆山相互转换关系入手,对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构造式样及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重点对新构造运动阶段的构造运动形式、造山幅度及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中生代盆地是在晚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多阶段发育起来的中、小型山间断(坳)陷式盆地(群),盆地形态及展布规律受基底构造控制。新构造运动总体以差异性断块抬升为主,垂向抬升幅度适中(500-1500m),属于天山造山带东延的亚造山区范围。盆地后期构造运动具有南(西)抬、北(东)断的特点,盆地西南翼往往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构造斜坡带,具备形成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构造条件。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的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的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的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的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一幕重要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