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和凉州站1971—2013年夏季(6—8月)地面常规气象日观测资料及民勤探空站同期逐日08:00和20:00探空资料,选取民勤和凉州同一天均出现沙尘暴天气的12个沙尘暴个例,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过程中风向、风速和沙尘暴持续时间、出现时间以及过程前后高低空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风向、风速对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在西北、西西北、西3个风向下出现沙尘暴天气的频率达75%;(2)夏季沙尘暴持续时间较短,且有75%的夏季沙尘暴出现在下午到晚上(13:00—20:00)时段;(3)夏季沙尘暴发生前大气整层湿度较小、中低层增温明显、高层有冷平流、不稳定度加大、地面为热低压控制、气温高、相对湿度小。
简介:清代,随着移民开垦和土地关系与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内蒙古东部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在这场社会变革中,社会各阶级或阶层为了维护本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相互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分析这些矛盾和冲突,并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阶级矛盾,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矛盾的实质。一、各族封建剥削阶级与各族劳动人民的矛盾各族封建剥削阶级与各族劳动人民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各族封建剥削阶级包括蒙古王公贵族、满蒙汉地方官员、僧侣贵族、蒙汉地主、地商、高利贷者;各族劳动人民包括蒙汉各族农民、牧民和手工业者。在内蒙古东部移民开垦和土地、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各族封建剥削阶级与各族劳动人民
简介:伊朗中东部地区塔巴斯(Tabas)地块上三叠统一侏罗系厚度很大,而且有很好的露头,这些地层对于认识中生代伊朗板块的演化至关重要。根据与基梅里(Cimmerian)构造事件有关的广泛分布的不整合面,把这套地层细分为几个重大的构造地层单元。和伊朗其他地区一样,这里岩性也有一次巨变,从中三叠统台地碳酸盐岩(Shotori组)转变为Shemshak群(诺里克阶-巴柔阶)(Norian—Bajocian)硅质碎屑岩,这次变化反映了伊朗北部地区早基梅里期变形作用的开始。在诺里克一瑞替阶(Norian-R.haetian)Nayband组海相地层沉积之后,在三叠系-侏罗系边界附近沉积了含煤的陆相硅质碎屑岩地层(Ba-e—Ha]i组),这次沉积相的变化发生在基梅里造山作用的主要隆起阶段。托阿尔一阿连阶(Toarcian—Aalenian)Badamu组凝缩灰岩的存在表明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海侵,此后沉积的下巴柔阶Hojedk组的岩相和厚度都有很大的横向变化。中巴揉期挤压一中基梅里期拉张事件把这次构造活动推向了高潮。由此而形成的中基梅里期不整合面把Shemshak群和上巴柔阶一上侏罗统Magu(或Bidou)群分隔开来。此后Parvadeh组和Baghamshah组(Baghamshah亚群)在晚巴柔期一巴通期(Bajocian—Bathonian)发生了上超,其上超的原因是塔巴斯地块的沉降速度加快,而不是海平面上升,此后发育了大规模的台一盆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卡洛夫一启莫里支阶(Callovian-Kinmleridgian)Esfandiar亚群]。始于启莫里支期的断裂作用(晚基梅里期事件)破坏了碳酸盐岩体系,其上覆盖了启莫里支阶一提通阶石灰岩质砾岩(1imestoneconglomerate)、红层和蒸发岩(Garedu亚群或Ravar组)。晚三叠世一侏罗纪,伊朗北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岩相发育和地球动力事件序列基本上与之类似.这说明当时伊朗板块整体上为单个构造�
简介:应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RUC模式高分辨资料,对2013年2月17日甘肃河东暴雪天气从天气实况、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西北区域RUC模式输出的模拟结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700hPa低涡、地面冷锋是这次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降雪前期,低层正涡度增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暴雪发生的动力机制;降雪前期,由于低涡辐合作用,700hPa高度以下,湿度猛增,为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降雪中心和政上空有θse密集强能量锋区;西北区域RUC模式模拟的24h内降水量范围、落区、量级与实况一致,模拟的地面风速偏大。
简介:选用吉林省东部山区12个代表站近55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平均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和平均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以及平均气温增温趋势的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平均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增温态势明显,平均日最低气温增温比平均气温和平均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夏季显著;2)平均日最高气温对变暖的响应明显滞后于平均日最低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区域内夜间明显变暖,到90年代中期白天、夜间同时显著增温;3)年和季节平均气温增温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差异.
简介:以恩施东部典型山区野三关地区土壤为对象,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7个主因子,对研究区土壤3086件样品中的8个重金属元素Cd、As、Cu、Zn、Hg、Pb、Ni、Cr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Cd、Cr、Zn、Ni主要来源于自然成因的二叠系黑色岩系风化母质;Cu的来源除二叠系母质有所贡献外,也部分来自于其它母质区;Hg来源除了二叠系母质外,也存在寒武—奥陶系层间矿化活动中以及碳酸盐系的贡献;As、Pb来源于铅锌的综合异常区。多数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趋势与地质背景和表生环境下元素的风化、迁移等活动有关。总体说来,野三关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