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针对目前利用层次分析法对CO2地质封存进行适宜性评价过程中,极少结合研究区域实际计算低层次评价指标权重,对适宜性评价结果又缺少进一步的分析,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通过计算指标组成权重和适宜性得分对盆地开展了CO2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并以适宜区杏子川油田长4+5盖层为例,开展了盖层封闭性评价实验研究。同时,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咸水层和油藏的CO2地质封存潜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在三叠系开展CO2地质封存的适宜性最好,石炭-二叠系和奥陶系则次之;杏子川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4+5盖层对区域开展CO2地质封存具备良好的封闭性;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咸水层和油藏的CO2有效封存量分别为1.33×10^10t和1.91×10^9t,且在延长石油吴起、靖边及杏子川油田共有56个CO2地质封存适宜区,其CO2有效封存量可达1.77×10^8t.
简介:目的分析蛇咬伤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探讨标志物对心脏损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武警8710部队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394例作为研究对象(蛇伤组),按蛇咬伤就诊时间和入院时病情进行分组;以急性期病毒性心肌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5例作为心肌损伤对照组(心损组),体检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全血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结果蛇伤组患者中死亡13例,心脏预后不良37例。心肌标志物水平高峰为就诊24~48h;24~48h组各标志物水平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48h组CK-MB、cTnI、AST与心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志物水平与蛇咬伤病情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预测心脏损伤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898(95%CI为0.820~0.975),Cut-off值2.86ng/mL,其预测蛇咬伤后不良预后的敏感性为0.805,特异性为0.926。结论传统心肌酶谱标志物用于判断蛇咬伤后心肌损伤具有局限性,对损伤预后的诊断能力较弱;cTnI可反映蛇咬伤后病情变化,对于预测心脏损伤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心身状况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联,以期为NSSI的临床辨识、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干预策略。研究选取了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80例儿童青少年NS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中医四诊等方式收集数据。研究分析了患者的基本情况、NSSI心身症状、行为特征以及中医体质类型,并运用统计方法探讨了NSSI心身状况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
简介:水文和地球化学监测是典型试验场地特征描述和二氧化碳利流监测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次试验把二氧化碳注入德克萨斯州北部海湾地区河成三角洲Frio地层的含咸水砂层。注入的二氧化碳在原地形成超临界相,与周围咸水相比超临界相二氧化碳具有气体特征(低密度和粘度),而一些二氧化碳溶解于咸水。典型试验通过1个注入井和1个监测井完成。在两个水井均开展了压力和流速监测;在监测井持续采集地表流体样品和定期采集井下液体样品。在二氧化碳注入之前开展的场地特征描述包括:在抽水试验的同时进行压力瞬变分析,来评估单相流动特征;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水力连通性;确定对应的边界条件以及分析地层范围内的环境条件。此外,在注入二氧化碳前开展的示踪剂试验,有助于评估在单相条件下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动态孔隙率和流径的几何形状。在注入二氧化碳前开展的地球化学采样,能为随后开展的地球化学监测提供基准,并有助于确定注入二氧化碳时使用的最佳示踪剂。在二氧化碳注入期间,开展水文监测来评估两相流动特征,并协助监测注入的二氧化碳羽流的运动;而通过地球化学采样能够提供二氧化碳和示踪剂到达监测井的直接证据。而且,含有二氧化碳的水能起到弱酸的作用,可与含水层内多种矿物发生反应,在监测井采集水样时可提供明显的化学信号。单相示踪剂试验和二氧化碳(以及与二氧化碳同时注入的示踪剂)的临界点曲线对比结果显示: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固有咸水之间存在两相流动过程:为了有效地把二氧化碳封存于咸水含水层,必须充分了解二氧化碳封存场地当前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