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转归,为后续疫情防控和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4月6日青岛地区62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发病经过,临床特征和临床转归。结果62例患者中,男24例,女38例,年龄5~91(52.5±15.7)岁。其中31例为家庭聚集性发病(50%),11例为医院内交叉感染(17.74%),从武汉回青岛及社区接触感染14例(22.58%),境外输入病例6例(9.68%)。由发热至确诊最长26 d。临床分型:轻型40例,普通型13例,重型7例,危重型2例。61例患者治愈出院,院内死亡1例,临床治愈率98.39%,住院时间(18.5±4.8)d。所有患者均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结论输入性COVID-19临床症状轻,以轻型病例为主,治愈率高,中药干预策略有利于病情康复,境外输入和无症状感染者是未来疫情防控重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ickkopf-1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和转归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江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END定义为入院后7 d内任意一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或运动项评分增加≥1分。转归不良定义为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ickkopf-1与END和转归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血浆Dickkopf-1对END和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76例患者,男性92例(52.3%),年龄(66.7±9.6)岁。中位Dickkopf-1为4.30 μg/L,52例(29.5%)发生END,81例(46.0%)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ickkopf-1较高是END[优势比(odds ratio, OR)1.69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223~2.351;P=0.002]和转归不良(OR 1.566,95% CI 1.156~2.121;P=0.004)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ickkopf-1对END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717(95% CI 0.634~0.801);最佳截断值为4.40 μg/L,对应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2%和60.5%。Dickkopf-1对转归不良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701(95% CI 0.624~0.778);最佳截断值为4.25 μg/L,对应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4%和61.1%。结论血浆Dickkopf-1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END和转归不良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治疗的AMI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并发症及病死率情况,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急救的时长及疼痛缓解时间,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费用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21%,对照组为42.8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4,P=0.027);观察组的病死率为8.93%,对照组为23.2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6,P=0.040)。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急救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4,6.682;均P<0.05)。观察组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1,P=0.000),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4,P=0.000)。结论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抢救效率,改善临床转归。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治疗转归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治疗转归及生存率的影响。其中患者共118例,资料纳入时间2015年1月-2020年1月。结果:生存率方面,118例患者透析1年生存率为88.98%(105/118),透析3年生存率为75.42%(89/118),透析5年生存率为60.17%(71/118)。其中,50岁以下患者生存率为47.76%(32/67),显著高于50岁以上患者生存率29.41%(15/51),5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3年起生存率最低,仅为44.23%(23/52)。疾病转归方面,118例患者仍有49例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9例肾移植治疗,8例改为腹膜透析治疗,5例转院治疗。死亡患者合计47例,合并营养不良者38例,占80.85%。死亡原因26例(55.32%)是由于心血管疾病,19例(40.43%)是由于心力衰竭,2例(4.26%)由于感染和肿瘤。结论: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肾病等因素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需引起特别注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部位对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根据Fazekas量表评估脑室周围WMHs(periventricular WMHs, PWMHs)和深部WMHs(deep WMHs, DWMHs)严重程度。根据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WMHs部位对AIS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08例前循环AIS静脉溶栓患者,其中男性272例(66.7%),女性136例(33.3%);年龄(64.1±12.1)岁(范围40~92岁)。基线中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6分(四分位数间距:4~16分)。转归良好组314例(77.0%),转归不良组94例(23.0%)。两组在年龄、心房颤动、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水平、卒中病因学分型、PWMHs、DWMHs、出血性转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卒中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PWMHs与前循环AIS静脉溶栓患者发病后90 d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2.357,95%置信区间1.086~5.115;P=0.030),其他独立相关因素还包括年龄、基线NIHSS评分、卒中病因学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出血性转化和卒中复发。结论中重度PWMHs是前循环AIS静脉溶栓患者发病后90 d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中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溃疡患者7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贵州省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ifampicin-resistant tuberculosis,RR-TB)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贵州省88个县(市、区)的结核病定点医院在中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登记的有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16 548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信息。回顾性分析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患者登记分类、痰培养阳性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或罗氏固体培养结果,以及治疗转归情况。采用Cohen′s kappa系数分析分子生物学和罗氏固体培养比例法对利福平耐药检出能力的一致性,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单耐利福平和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初治肺结核患者中RR-TB占6.79%(807/11 883),复治患者中RR-TB占30.01%(1 400/4 665)。用罗氏固体培养比例法和分子生物学同时对184例RR-TB患者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利福平耐药率分别为20.65%(38/184)和16.85%(31/184),两种方法检测利福平耐药一致性较好[kappa=0.69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564~0.830,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为20~39岁组[比值比(odds ratio,OR)=1.679,95%CI 1.134~2.487]和40~60岁组(OR=1.526,95%CI 1.019~2.283)是发生MDR-TB的高危年龄组。抗结核治疗失败(OR=27.753,95%CI 22.455~34.300;OR=2.982,95%CI 1.544~5.760)、复发和返回(OR=5.381,95%CI 4.563~6.346;OR=3.897, 95%CI 2.901~5.234)均是发生MDR-TB和单耐利福平肺结核的高危因素。2014年至2016年RR-TB患者纳入治疗率为39.96%(396/991),治愈率为34.85%(138/396),病死率为4.04%(16/396)。年龄>60岁的RR-TB患者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2.68%(9/71)和11.27%(8/71),分别与年龄≤60岁患者的39.69%(129/325)和2.46%(8/32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732,P<0.01;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3)。结论贵州省RR-TB患者以复治为主,年龄为20~60岁和既往抗结核治疗情况是RR-TB的高危因素,年龄>60岁的RR-TB患者治愈率较低,病死率较高,应重视RR-TB患者的筛查、治疗和管理,减少疾病传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收治的9例腘窝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5~73岁,平均49.6岁,腘窝缺损创面为6.5 cm×3.5 cm~17.0 cm×8.5 cm。根据解剖学基础,结合腘窝缺损创面的位置、大小、形状,设计并切取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皮瓣面积最大为18.0 cm×10.0 cm,最小为7.5 cm×4.5 cm。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膝关节活动功能、患者认可度等情况,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9例皮瓣术后全部顺利成活,供、受区伤口一期愈合,其中2例皮瓣远端发生皮缘坏死,给予换药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均获6~60个月随访,平均33个月,皮瓣成活优良,形态满意,色泽、弹性、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供区瘢痕较小。疗效评价:满意8例,一般1例,无不满意。膝关节功能优7例,良1例,可1例。皮瓣肿胀评级,早期:Ⅰ度6例,Ⅱ度2例,Ⅲ度1例,Ⅳ度0例;后期:Ⅰ度8例,Ⅱ度1例,Ⅲ度0例,Ⅳ度0例。结论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移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损伤较小,易于推广,是修复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布鲁菌病(布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湖州市安吉县人民医院确诊的急性布病患者73例作为急性布病组、慢性布病患者68例作为慢性布病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各组观察对象血清PCT、CRP水平。急性布病患者给予利福平、多西环素、利福喷汀胶囊治疗,疗程为9周。比较各组观察对象血清PCT和CRP水平;分析不同疗效急性布病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变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布病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并利用PCT和CRP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和截断值进行急性布病诊断作用评价。结果急性布病组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3.25±0.49)ng/ml,(31.28±6.56)mg/L]均高于慢性布病组[(0.12±0.05)ng/ml,(5.21±0.89)mg/L]和对照组[(0.03±0.01)ng/ml,(2.63±0.37)mg/L],且慢性布病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急性布病患者治疗有效56例,治疗无效17例;治疗无效的急性布病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有效患者(P均< 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疗效的急性布病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PCT、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PCT、CRP水平均为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P均< 0.05)。诊断作用评价显示,PCT对急性布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4%和80.00%,CRP对急性布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10%和80.00%。结论急性布病患者血清PCT、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为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和治疗急性布病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汽轮发电机组整套启动过程中可能发生振动值超量程的情况,本文对汽轮机冲转过程出现的状况进行了原因分析,结合造成振动高的各种潜在可能因素,提出切实有效的检查及处理方案,对以后类似问题的分析、解决具有相应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民宿已成为在广西旅游出行的主要住宿场所之一。旅游民宿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仍存在民宿业态定义不明确、事中事后监管缺位、部门间消防安全存在监管盲区、旅游民宿场所消防隐患多等消防安全问题,制约广西旅游民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简单分析广西民宿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并提出相关工作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膳食水溶性维生素对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从课题组于2014年建立的已婚女性队列中,选择经病理学确诊的564名CINⅠ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一般基线资料的同时,应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PV分型,采用食物频数问卷调查膳食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情况,确定暴露水平,进而对研究对象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随访结束时再次取活检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判定CINⅠ患者的逆转、持续和进展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资料的分析。结果膳食水溶性维生素低水平可促进CINⅠ患者的持续或进展,且CINⅠ不良转归的风险随维生素摄入水平的降低而升高,尤其是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生物素和维生素C(RR值分别为15.22、1.86、1.92、2.11、2.98、2.14和2.19)低水平对CINⅠ的持续/进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结合HR-HPV感染状况进行分析后显示,HR-HPV阳性时,叶酸、烟酸和生物素低水平可促进CINⅠ持续和进展。结论膳食水溶性维生素低水平是CINⅠ持续和进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对于HR-HPV阳性女性,叶酸、烟酸和生物素的作用更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舒适化浅镇静(eCASH)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对ICU重症患者营养状态、获得性衰弱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eCASH护理模式,比较两组ICU患者护理前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营养状态、获得性衰弱及谵妄发生率、临床转归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血清ALB、PA、H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获得性衰弱和谵妄发生率分别为13.33%、6.67%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3.33%、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或放弃治疗率为8.33%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ASH护理模式有利于减少ICU机械通气患者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降低获得性衰弱及谵妄发生率,帮助患者稳定自身营养状态,早日转出ICU。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环芳烃(PAHs)暴露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课题组于2014年在山西省建立的自然队列人群中经病理学确诊的564名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人口学特征、HPV感染相关因素等基线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液中的1-羟基芘浓度以界定PAHs的暴露水平。于基线和24个月随访时应用导流杂交技术进行HPV分型检测,并以此确定HR-HPV的转归情况(持续感染、阳转阴、阴转阳和持续阴性)。结果564名研究对象中共有483名完成了随访,随访率为85.6%(483/564),其中,持续感染率为52.4%(75/143)、同型持续感染率为35.1%(51/143)、阳转阴率为47.6%(68/143)、阴转阳率为19.7%(67/340)、持续阴性率为80.3%(273/340)。PAHs高暴露组HR-HPV持续感染率(aRR=3.22,95%CI:1.85~5.62)和阴转阳率(aRR=2.84,95%CI:1.64~4.94)均高于低暴露组,而HR-HPV持续阴性率则低于低暴露组(aRR=0.55,95%CI:0.43~0.70)。经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PAHs暴露对HR-HPV持续感染和同型持续感染的影响呈上升型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而对阴转阳和持续阴性的影响分别呈上升和下降型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结论PAHs高暴露可促进HR-HPV持续感染和同型持续感染的发生,积极预防和控制PAHs的暴露对于阻止HR-HPV感染的发生和持续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raeb评分对伴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收治的伴IVH的高分级aSAH患者。高分级aSAH定义为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WFNS)分级Ⅳ~Ⅴ级。在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 mRS)进行转归评估,≤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Graeb评分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Graeb评分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6例伴IVH的高分级aSAH患者。动脉瘤治疗方式:开颅夹闭42例(48.8%),血管内栓塞21例(24.4%),保守治疗23例(26.7%)。转归良好29例(33.7%),转归不良57例(66.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raeb评分>6分[优势比(odds ratio, OR)26.36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4.106~169.235;P<0.001]、改良Fisher分级3~4级(OR 11.674,95% CI 1.540~88.512;P=0.017)以及并发慢性脑积水(OR 21.236,95% CI 2.883~156.431;P=0.003)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Graeb评分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95% CI 0.760~0.926;P<0.001),最佳截断值为6.5分,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9%和86.2%。结论Graeb评分是伴IVH的高分级aSAH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Graeb评分>6.5分对此类患者转归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惠州市中医医院治疗的COPD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功能训练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呼吸功能训练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后的肺功能情况及呼吸困难严重程序分级标准(MRC)评分、波格自觉吃力量表(Borg)评分与6 min步行测试距离(6-MWD)。结果干预前,两组的呼气峰值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PEF、FVC及FEV1/FVC各指标均有改善,干预后研究组PEF、FVC及FEV1/FVC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MRC、Borg评分及6-MWD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RC、Borg评分及6-MWD距离各指标均有改善,干预后研究组MRC、Borg评分及6-MWD距离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同时提高MRC、Borg评分及6-MWD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