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18年11月至1919年5月,德国爆发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十一月革命。十一月革命前,德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道路是议会斗争。这是由当时德国的基本国情、工人阶级的发展状况、拉萨尔主义的影响、容克-资产阶级国家的治理状况等因素决定的。十一月革命的爆发是对以往德国工人运动道路的巨大突破。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争政策破产和军事失败、国内民生问题恶化、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斯巴达克派对工人和士兵进行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宣传鼓动工作、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示范性影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半专制君主制,民主共和国得以建立起来,德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部分克服了议会斗争道路的局限。对十一月革命前德国工人运动道路的简要论述和对十一月革命爆发的条件、过程及其结果的评述,对认识德国工人运动乃至国际工人运动的两种道路选择、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启发意义。
简介:摘要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中不断弱化的逻辑,在近代中国伦理启蒙的艰难历程中得到了印证。人们为了自由而斗争,却因为自己思想因素的失衡而走向自由的反面,但这并不妨碍思想启蒙对形而上学的弱化。务实的学习西方机械技术等形而下的技艺、形而上的精神之道也不被重视。对于中国形而上学的根深蒂固,胡适的实验自由主义做到了其弱化。形而上学的弱化甚至最终被否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中国也是如此。存在的本义是为了论证根源其上的其它事物,自身是非空间性和非应用型的,这是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失利的内在根源,也是近代中国形而上学思想不断弱化却弱化程度显著的原因所在。
简介:一、大学质量观:主张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大学校长的学校质量观关乎着大学的发展思路和定位,是学校工作的指导纲领。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学校质量观有诸多共通之处。对此,笔者曾进行过这样的归纳:一是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办理想、境界高远的大学;二是尊重学术规律,维护学术尊严,办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大学;三是重视学校管理的建章立制,办运行有序的、法制化的大学;四是注重教授治校与学生自治,构建富有活力的、民主的大学;五是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努力办高质量的大学;六是既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办节约型大学;七是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办有特色的大学;八是通盘筹划学校发展,创建目标明确、环境优美、校风纯正的大学。实际上,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大学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的回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所言“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学府的观点成为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共同信守的理念。
简介:摘要从清末督察院的改革到近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其间的更替与兴衰,充分反映了中国政治法律制度近代化的历史必然趋势。1906年清政府官制改革,虽然保留了督察院,但是职能受到严重的削弱。进入民国时期,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与近代西方法文化的深入传播,监察制度的近代色彩日益增多。孙中山深受传统监察思想与制度的影响,同时又接受西方权力制约的理念,将监察权纳入宪法架构,形成“五权宪法”。北京政府时期,1914年公布的《平政院编制令》规定了平政院的组织与职权。1914年6月,北京政府根据该法令设平政院,固有的都察院的纠弹职能并入平政院。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五院制的中央机构。不久便通过《中华民国监察院组织法》,对监察机构与监督人员以及监察区划作了详细规范。该法是监察院成立和运作的法律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法律观的指导下,创行了新式的监察制度和监察法制仍然起到了一定的消除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的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模式永远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话题,它不像小组构建和小组评价,那大多是大同小异,甚至生搬硬套也行,可我总认为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在网络上关注过不少教学模式,如山东的杜郎口模式、江苏的洋思模式,还有很“流行”的“导学案”模式。也想取人之长、学以致用,可总有“雾里看花”和力不从心的感觉,最后都不了了之。而生本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得有效,教师教得轻松,这也是我能一直坚持下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