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黑龙江晨报记者李斌、周乔木负责报道的区域是哈尔滨市太平区,而太平区最险要的堤段是13.4公里长的民主大堤。为了及时报道民主大堤上军民抗洪抢险的情况,两位记者每天要往返60多公里的路。没有采访车,他们就乘公共汽车、三轮车、大卡车。有一次他们坐着拉木屑的车到了民主大堤,由于路途颠簸,木屑从头顶风窗不断地飘落,落了一头一肩,等到了大堤上,官兵们见了还以为他们是刚从木屑里爬出来的呢。还有一次沿途实在没有别的车,正好赶上一辆拉大粪的车经过,为了抢时间,周乔木、李斌两人便搭上了这辆大粪车。到了目的地,身上的臭味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有些难为情,但他们说:"只要能把抗洪战士的英雄事迹表现出来,把抗洪抢险的最闪光的地方

  • 标签: 抗洪抢险 大堤 黑龙江 木屑 民主 非常时期
  • 简介: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又具有世界性特征和时代性特征;月份牌广告画在民国时期起到了倡导消费潮流的作用。

  • 标签: 月份牌 文化特征 民族性 世界性 时代性
  • 简介:胡政之对《大公报》的改革,使1916年10月到1920年8月成为《大公报》王郅隆时期最兴旺的几年。

  • 标签: 胡政之 王郅隆 《大公报》
  • 简介:一、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背景1935年10月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随即恢复了江西时期创刊的《红色中华》报,手刻油印,印数很少;到1937年1月《红色中华》停刊,创办《新中华报》,两版三日刊;到1941年5月,中央决定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 标签: 《解放日报》 历史意义 延安时期 改版 《红色中华》 《新中华报》
  • 简介:清末民初,大大小小的印刷所、书局林立,但大多没多久就成为了过眼云烟。唯独像商务、中华这样少数几家发展壮大起来,这说明它们的经营策略及管理方式等有其独到之处。

  • 标签: 商务印书馆 经营策略 文化建设
  • 简介:媒体融合是时代潮流,传统媒体转型是大势所趋。中国的新闻媒体更是属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联系党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这就是主流媒体的政治属性(或可称为上层建筑属性)。无论媒体融合怎样发展、传统媒体如何转型,这一基本属性和功能不会改变。除此而外,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也不会变。

  • 标签: 媒体融合 转型时期 “变”与“不变” 传统媒体 政治属性 时代潮流
  • 简介: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打乱了世界的正常秩序,给各行各业带来或大或小的困难。疫情对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考研复试、就业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给就业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本文简要分析毕业生因疫情无法返校而面临的 几种困境,并概述了各方出台的解决措施,以期给毕业生在迷茫中一点帮助。

  • 标签: 疫情 高校毕业生 就业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推及传播领域,出现了传播的定向化,即针对受众差异性而进行的分众传播。所以,分众时期的编辑工作应该满足受众专业化的需求,注重细节、突出特色。

  • 标签: 分众传播 编辑 策划 特色
  • 简介: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和文学革命的推动下,"五四"时期的报纸副刊走上了纯文学副刊的道路,宣扬理性精神、对自由的个性化追求是其主体基调,与此同时,文学社团和流派以报纸副刊为阵地进行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在新传媒时代,当代报纸副刊也进行着通俗性、草根性、综合性与延展性的探索。本文从"五四"时期副刊与当代报纸副刊的比较研究入手,思考新传媒时代报纸副刊如何突破停滞不前的发展局面这一问题。

  • 标签: 报纸副刊 五四文学革命 纯文学 新媒体 文化传播
  • 简介:近年来,我国出版史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值得大书特书”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出版业研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出版业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薄弱之处,并重点探讨了对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出版业研究的思考和研究的趋势。

  • 标签: 抗战时期 桂林“文化城” 出版业
  • 简介: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巨大的冲击,而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联系的医护人员,全面分析其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探究有效的教育途径,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社会转型 医护人员 职业价值观
  • 简介:本文从都市化角度研究黄伯惠时期《时报》的黄色新闻,指出其特色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所说,报刊由“参考”功能走向“表达”功能:内容从短小消息发展到人情味故事,版面从小豆腐块发展到整版的图文并茂,印刷从十指染墨发展到精美套印,新闻中还开始有了意见的表达。在实现“表达”功能的同时,《时报》对一系列轰动性事件的连续报道也深化了“大众文化”的意义。

  • 标签: 黄色新闻 表达 都市化
  • 简介:“七七事变”后,为了发动西部落后省区广大农民参加抗战,西安的一份民间报纸——《老百姓》报(1937—1940)提出“以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要说的话”这一办报理念。它大胆尝试从内容、形式到联系群众的各种“通俗化”手段,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不仅后来延安《边区群众报》受之影响、它也带动了一批报纸走向“通俗化”,在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方面取得极佳的传播效果。《老百姓》报是现代中国报纸“通俗化”的一个典范。

  • 标签: 《老百姓》 民众动员 报纸 “通俗化”
  • 简介:1929年9月9日,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在南京创办的《新民报》,于1937年11月战火逼近时迁往重庆。1938年1月15日,《新民报》重庆版正式发刊。《新民报》初到重庆时,其定位是一份民间报刊。这张民间报先后吸引了一批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加盟。

  • 标签: 《新民报》 《新华日报》 统一战线策略 重庆 抗战时期 合作
  • 简介:《工人之路》是大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日报,该报以报道省港大罢工而享有盛誉,被视为研究早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工人运动的报纸,它主要着眼于省港大罢工运动,对罢工运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出版时间之久的原因与其独特的编辑风格、报道和评论的立场等因素有关,因而研究该报对深入了解1920年代的广东革命运动情况和革命报纸的运作有着特殊的意义.

  • 标签: 省港大罢工 工人运动 《工人之路》 邓中夏
  • 简介:2015年3月2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国际新闻界》杂志联合主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45)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贾乐蓉分享了自己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传媒体制变迁的思考,以重要时间节点为线索,梳理了变化过程。

  • 标签: 新闻学研究 戈尔巴乔夫 传媒体制 改革时期 体制变迁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