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8 个结果
  • 简介:<正>《简·爱》的罗切斯特无疑是个复杂的艺术形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对之进行界定或评判,否则,不同的视角所引出的迥异的结论就会在批评界尖锐地对立起来,1987年在上海召开的“勃朗特姐妹研讨会”上人们对罗切斯特形象曾热烈地讨论了一下,这种讨论是有益的和令人思考的,同时也应该是继续的和深入的。本文将试图从外部、内部和远距离这三个角度来具体地审视罗切斯特这个人物形象。

  • 标签: 再审视 人物形象 简·爱 罗切斯特 作品 性渴求
  • 简介:《责任》是罗迪.多伊尔“巴利镇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它以都柏林北部巴利镇上一群年青人组建乐队的经历为叙事内容,生动描绘了乐队的排练和演出过程。通过挖掘小说中音乐元素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考察多伊尔对爱尔兰身份问题的深度思考。他似乎希望摆脱那种只把爱尔兰视为英国“他者”的程式化思维模式,进而更好地从经济全球化带给爱尔兰的影响来进一步审视本民族文化生产与身份建构的关系,以及文化生产者应有的责任问题。

  • 标签: 罗迪·多伊尔 《责任》 音乐 身份 政治
  • 简介:本文从莫瑞斯与他的两个情人的同性恋关系入手,从性别身份的角度,探讨作品蕴藏的同性恋文化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此的思想观念.作者在小说中试图摒弃以克莱夫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知识分子的阴柔成分,推崇以莫瑞斯为代表的同性恋者所具有的男性气概,主张建立一种自由的超越阶级的、性爱合一的理想的同性之爱.

  • 标签: 福斯特 男性气质 同性恋 性别身份
  • 简介:在《李尔王》,国王既是正义的象征,又是法律的源泉,然而集土地与王权一身的英国国王在退位之际,内心最渴望的却是爱。无论是法律,还是正义,都必须以强力为基础和保障,但爱则必须摆脱强力或暴力的特征。法律与正义属于国家和社会范畴,而爱则存在于个体之间;法律必定以个体自我为起点和终点,爱却意味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法律和正义均以相互性为前提,爱则必须超越自我,必须打破相互性和因果性的逻辑,因此爱与法律和正义之间始终存在着若隐若现的张力。

  • 标签: 《李尔王》 法律 正义
  • 简介: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经常在作品通过渲染虚无主义气氛以唤起人们对当代伦理价值的深刻反思。本文试图从麦卡锡小说《路》的父子关系这一层面来探析作品对人性和伦理的关注与表征。论文阐述了父子俩在末世危途中的冲突、磨合以及最终对传统父子关系的超越,同时探讨了作者对后启示录荒原父子伦理关系的成功建构。

  • 标签: 科马克·麦卡锡 《路》 父子 伦理关系
  • 简介:余华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四部长篇小说比中短篇小说更能突出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他的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成功转型,塑造的人物形象从“符号化”转向“真实化”,因此研究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对深入探讨其创作有重要意义。新世纪的长篇小说《兄弟》是作者“从窄门走向宽阔”的成功之作,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本文把这些人物分作“历史悲剧下的牺牲品”“暴露人性本相的兄弟”“无知无觉的旁观者”这三类加以阐述分析,意在探究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新变化。

  • 标签: 余华 《兄弟》 人物形象
  • 简介:在批评家看来,汤婷婷通过《第五安乐之书》支持美国20世纪下半叶的反战和平运动。本文认为,这一作品并不是一部传递反战和平思想的政治宣言,而是通过汤婷婷本人和越战老兵的经历演绎一种源于东方的、释一行禅师所宣说的"正念"佛教哲学,旨在为那些寻求和平反战的美国人提供心理慰藉:内心的安乐无需苦苦追寻,可以通过正念来获得,即保持对当下有意识、无分别的觉知。同时,正念也为遭遇1991年奥克兰大火灾和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摧残的人们疗愈心理伤痛,帮助他们找到蕴藏于人生每一步的安乐。

  • 标签: 《第五安乐之书》 汤婷婷 释一行禅师 正念 安乐
  • 简介:本文以《德伯家的苔丝》歌唱文本描写的三类歌曲民谣、世俗小调和圣歌以及三位主人公苔丝、亚历克·德伯和克莱尔分别对它们的歌唱为出发点,结合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苔丝如何受到母亲民谣的教诲从而建构婚恋伦理认知,如何受到亚历克世俗小调的引诱触犯伦理禁忌,又如何在失贞后转向从克莱尔的圣歌寻求庇佑和救赎,由此发现影响苔丝悲剧命运的三个重要的歌唱阶段及其所产生的伦理教诲价值。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歌唱文本 伦理价值
  • 简介: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通过表征实践生产出有关“他者”的知识,为帝国主义权力的运作提供帮助。在一些美国文学作品中就是凭借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将华人男子制作成被“阉割”的、“女性化”的、甚至是专搞“同性恋”的“他者”,从而在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合法地将华人移民排斥在美国公民的行列之外。这种现象在美国华裔女子也严重地存在着。

  • 标签: “东方主义” 美国华裔文学 男性形象 他者 美国文学 话语
  • 简介: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体性展现的过程,尤其是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创造性的过程。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霍克斯英译《红楼梦》进行阐释与解读,重点分析霍克斯翻译“飞白”的方式及策略,以从中得到翻译“飞白”这一修辞格的经验与启发。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霍克斯“飞自”修辞格的翻译
  • 简介:《原野》的复仇故事与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仇虎在复仇过程善与恶之间关系的分析,来考察《原野》的基督教意识,以及由此给作品的艺术品质所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复仇 善与恶 暴力 道德意识
  • 简介:东欧文学是我国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盲点。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处于苏联卫星国的地位,各方面的发展受到压抑和控制,难以有所作为,因此自然也不被人们重视;二是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一些研究者认为东欧文学研究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事业。事实上,当代东欧文学不仅内容丰富、成绩骄人,而且极富有挑战性和开拓性。是一件大有可为的工作。

  • 标签: 东欧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纳粹 反思
  • 简介:在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群之中,以汤亭亭为代表的作家着眼于描写移民美国后的华人及其后裔的痛苦经历和在适应美国文化过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汇,以赵健秀为代表的作家在比较中美文化的异同方面特别注重保持亚裔和华裔美国人的属性,但梁志英和其他新一代作家的兴趣在于探索人性、描写新一代美国华裔青年的生活和剖析其心理.作为在美国文化语境中生长的美国人,他们用他们的母语--英语思维和写作,但是作为华裔作家,他们却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根,总是企图从各自理解的中国文化视角,观察美国社会和文化,构筑他们想象的共同体.

  • 标签: 华裔美国作家 汤亭亭 族裔属性 美国文化语境 文化认同
  • 简介:在半殖民地语境下,作为半殖民地主体的新感觉派作家,怀着对西方都市的文化崇拜和向往,参与了上海都市的想象性虚构和叙述,其对街道、闲荡者、都市摩登女郎等意象的想象和建构发掘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特殊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 标签: 半殖民地语境 新感觉派 都市 闲荡者 摩登女郎
  • 简介:中世纪英国形成了典型的亚瑟王叙事传统,蒙茅斯的杰弗里、韦斯、莱亚门和马洛礼都分别书写了魔法师梅林和亚瑟王富有传奇色彩的出生故事,其中母性与超自然力量和魔法相关联。这种写作不仅说明了文化英雄的身世与凯尔特文化的关系,又满足了盎格鲁-诺曼统治者确认文化血统和政治统治的需要。不具备生物性母亲身份的王后桂尼薇尔的嫁妆“圆桌”是母性身体的外化,骑士围桌而坐实现了前俄狄浦斯母子之间的同一感。“桂尼薇尔-圆桌”是亚瑟王国的和谐之源,骑士-儿子们对母亲桂尼薇尔追求愉悦的不满是亚瑟王国走向悲剧的导火线。

  • 标签: 中世纪英国亚瑟王叙事 母性 超自然力量 魔法 圆桌
  • 简介: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常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或者是没有寄托的感情,都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创造来体现。《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于1928年的一部小说,描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贵族奥兰多获得永生,历数百年时光而青春不老的传奇故事。《奥兰多》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了表达对离家出走的亲密女朋友的思念而创作出具有强烈梦幻色彩,同时也极具狂涨色彩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奥兰多》的时代精神和双性同体思想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 标签: 《奥兰多》 时代精神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 伍尔芙
  • 简介: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出来升格为独立的门类,标志着我国艺术学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作为该门类五个一级学科之一的艺术学理论,其所发挥的学科功用可谓举足轻重。本文从艺术学理论下设的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批评史三个二级学科入手,分析该三个二级学科所研究对象与艺术学门类其余四个一级学科所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彰显艺术学理论在当代社会语境的重要学科功用。

  • 标签: 艺术学理论 学科 功用
  • 简介:如果我们真能穿越,到初唐的长安去参加一次那里举办的'成语大会',或许会听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词。例如,如果选手口里说出这样的成语,请不要当作奇葩:狐假武威兽眄龙骧豹略龙韬不要以为你听错了,也不是因为长安官话与今天的普通话发音不同,而是唐代的文人,由于避唐高祖李虎讳,是不能随口'虎'来'虎'去的。狐假虎威、虎眄

  • 标签: 中的隐身 例话 写本例
  • 简介:轻喜剧《妈,爸,我和白人女孩同居了》是加拿大华裔作家陈泽桓的成名作,它通过表现跨种族婚恋着重探讨了年轻一代加拿大华人在追寻文化身份时的困惑。该剧采用剧中剧结构对美国漫画书《黄爪》进行了模拟,既解构了人们心目中陈旧的华人模式化形象,又揭示了新的华人模式化形象,这些模式化形象对华人融入主流社会造成阻碍。陈泽桓并不是仅仅描写加拿大华裔青年的身份困惑,同时也通过男主人公马克最后的选择对加拿大华裔青年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暗示只有打破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吸取、西双方文化的长处,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 标签: 加拿大华裔文学 陈泽桓 《妈 我和白人女孩同居了》 模式化形象 多元文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