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通过“释题与写作缘由”“音乐及其历史的认识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方法的思考”三个部分,表明“重写”的意义在于研究范式上的突破,分析了音乐属性的多重性与音乐历史的“被发现…‘被书写”和“被阐释”的特点,重点讨论了历史学与人类学“整合”关系中的“音乐田野”,音乐的历史田野的空间、对象及其工作方法,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的学术定位,以及“叙事”与“阐释”的历史音乐民族志。结语强调,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的核心为注重叙事而非描述,强调阐释而非证实。
简介:<正>一苏联汉学家王希礼的中国文化研究鲍里斯·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里耶夫(БорИсAпексаНДроВИУВасИЛьеВ,1899-1937),汉名王希礼,他出生于彼得堡一个普通公务员家庭,1922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系,自1918年为俄罗斯汉学权威阿列克谢耶夫教授(АЛексеВB.M.,1881-1951,汉名阿翰
简介:<正>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简介:中国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同音乐文化史及历史民族音乐学在方法论上均有较大关联。后两类方法主张将民族音乐学或音乐民族志的思维观念和研究方法应用于音乐史研究领域,将已被“提纯”的音乐事象还原为音乐表演和音乐文化活动过程,把音乐作品、音乐事件和音乐人物还原到其具体生存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整体描写,也即将音乐史还原为音乐文化史。本文将结合上述理论观点,围绕“怎样书写音乐文化史?”“写谁的音乐文化史?”和“谁来书写音乐文化史?”等问题展开讨论。
简介:<正>剧本作为舞台艺术的文本载体,在保存舞台艺术和承继剧种历史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资料室内藏有剧本近三千本,都是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广州地区创作上演的粤剧剧目,当年系因剧目审查需要,由各剧团提交集中于此,其中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剧本居多。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是时候揭开尘封的档案,再现当年粤剧走过的发展之路了,而这批粤剧演出审查本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这批剧本对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二十多年间广州地区粤剧剧目状况有重要价
简介:学者以为赵琦美对脉望馆杂剧有抄而无校,这观点是错误的。赵琦美抄校脉望馆杂剧共分三个步骤:一是考证,二是抄录,三是校勘。赵琦美校改了所抄杂剧剧本中的字词、常识、典故,使得剧本文字流畅、简洁、准确、典雅,很大程度提高了杂剧文本的文学水平。
简介:本文针对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从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对改革内容进行了阐述,重点讨论了在教改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的“以学为主、以研为先、以演为辅”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教、研、演并重,培养音乐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叙事与阐释的历史,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书写
苏联汉学家王希礼、文学家特列季亚科夫论中国戏曲与梅兰芳
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一)(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十九世纪)
历史民族音乐学:把音乐史还原到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研究——兼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书写的难题与对策
重构20世纪50、60年代广州粤剧演剧——兼简介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藏粤剧剧本
赵琦美校勘杂剧之功及对戏曲文学发展的贡献——兼论孙楷第说赵琦美于脉望馆杂剧校勘无功说
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教、研、演三合一”教育模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