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附属器B细胞非霍杰金淋巴瘤(B—cellnon-Hodgkinlymphoma,NHL)中Skp2,p27和PTEN的表达。方法:收集1995年到2011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石蜡包埋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附属器B细胞NHL(n=30)标本中Skp2,p27和PTEN的表达,以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n=10)作为对照组。以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作为附属器B细胞NHL的的分类标准。结果:Skp2,p27和PTE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无关,而与病例类型有关。附属器B细胞NHLSkp2表达率与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增高。p27,PTEN表达率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降低。随附属器B细胞NHL病理分级的提高,Skp2的表达显著增高,p27和PTEN的表达显著降低。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中,Skp2分别与p27,VFEN成负相关,p27和PTEN成正相关。结论:Skp2的表达升高,p27,PTEN蛋白的缺失以及可能与附属器B细胞NHL的发生有关;其中在MALT外边缘区DLBCL中,三种蛋白存在相关性。联合三种蛋白的检测附属器B细胞NHL的不同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眼附属器 非霍杰金淋巴瘤 SKP2 p27kip PTEN 免疫组织化学检验
  • 简介:目的探讨青光术后颞侧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54例(72)青光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采用颞上象限或颞侧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65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7视力不变。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眼压(13.40±3.56)mmHg。功能性滤过泡保留完整,未见瘢痕化及渗漏。结论颞侧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青光术后白内障患者操作简单,视力提高明显,术后并发症少,眼压控制稳定。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 人工晶体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 简介:目的构建肺炎链球菌自溶(pneumococcalautolysin,LytA)核酸疫苗,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肺炎链球菌基因组中克隆肺炎链球菌自溶基因,然后将该基因插入到pVAX1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表达LytA的重组质粒,制备成超螺旋比例大于90%的核酸疫苗。实验组:BALB/c小鼠5只,对其分3次肌内注射核酸疫苗(100μg);对照组:BALB/c小鼠5只,肌内注射pVAX1空载体(100μg)3次。分别采集小鼠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LytA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扩增出的LytA基因(957bp)与基因库中LytA的编码序列(957bp)一致。成功构建了LytA核酸疫苗。实验组小鼠的血清Lyt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克隆了LytA基因,制备了LytA核酸疫苗,后者可在小鼠体内诱导较强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 标签: 中耳炎 链球菌 肺炎 疫苗 DNA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葛根对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舒缩因子的影响。方法:取第8代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用于实验。实验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葛根的培养,对照组加入不含药物、无生长因子及血清的培养。培养48h后用Westernblotting法测各组细胞eNOS及ET-1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葛根组eNOS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1),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NOS的表达也增加。葛根组ET-1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1),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T-1表达下降。结论:葛根通过上调eNOS的表达,下调ET-1的表达,调节血管一氧化氮内皮(NO/ET)的比值,从而发挥松弛视网膜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 标签: 葛根素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舒缩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治疗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闭角型青光的治疗效果。方法: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闭角型青光并白内障患者39例(39),被分为两组,Ⅰ组须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Ⅱ组不须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结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3moⅠ组眼压为15.72±3.02mmHg,1/组为16.30±3.81mmHg,两组眼压均比术前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别(P〈0.05)。Ⅰ组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64±0.45mm加深至术后3mo的3.21±0.41mm,Ⅱ组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92±0.52mm加深至术后3mo的3.18±0.39mm.两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比术前明显加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房角明显增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不仅能提高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青光视力,而且可彻底解除闭角型青光的瞳孔阻滞。

  • 标签: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前房角
  • 简介:目的探讨中、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中、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29例(30),根据屈光间质情况分成光凝组和冷凝组,分别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或全视网膜冷凝治疗,再结合行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2±3.65)月。术后所有患者痛、头痛症状消失。光凝组16例,17,术后14眼压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手术成功率82.4%,3需加用药物控制后眼压〈25mmHg,术后视力提高8(47.1%),15虹膜新生血管消退,2部分消退,残存数根干瘪的新生血管,冷凝组:13,术后10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成功率为76.7%,2需加用药物治疗,1例出现眼球萎缩。术后视力提高3(23.1%),11例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2例部分消退。结论超全视网膜光凝或冷凝结合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是治疗中、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的有效方法,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超全视网膜光凝 视网膜冷凝 巩膜池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和高眼压患者及拥有健康眼球表面的正常人群的泪膜功能和印象细胞学检查的数值。方法:此前瞻性研究中纳入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患者11例11(平均年龄:62.7±6.1岁),高眼压患者12例12(平均年龄:62.8±6.4岁)及健康人12例12(平均年龄:62.9±6.03岁)。这些患者均是最近被诊断出患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及高眼压,且之前未接受过抗青光方面的治疗。均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泪膜破裂时间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每组印迹细胞学检查的样本根据Nelson分级法分为0-3级。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Dunn多重比较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患者,高眼压患者及正常人群平均基础泪液分泌值分别为10.4±1.3,10.9±1.2和11.1±1.1mm/5min,其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P=0.33);三组的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11.2±1.1,11.3±1.1和11.8±1.2s,其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患者中6(54.5%)为0级,5(45.5%)为1级。高眼压患者中6(50%)为0级,6(50%)为1级,健康人中6(50%)为0级,6只(50%)为1级(P=0.97)。结论:氧化应激可能会导致青光,表疾病,泪腺功能障碍及机体杯状细胞所分泌的黏液减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患者,高眼压症患者及健康人群间的印象细胞学检查数值并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结膜印迹细胞学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
  • 简介: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用凝胶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切口修复的应用疗效。方法:将68例68行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发生角膜切口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常规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加抗生滴眼液同时加用贝复舒滴眼液交替点,4次/d。治疗组除每日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加抗生滴眼液交替点外,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用凝胶,4次/d,疗程1mo,于用药前和用药后3,7,14d;1mo分别对患者主觉症状、体征、角膜切口修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3,7,14d,治疗组角膜切口水肿较对照组明显消退,切口修复较快,主觉症状在短时间消退,术后1mo,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用凝胶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切口的早期修复起效时间短、舒适度好、安全性良好,对减少术后感染性角膜病的发生及术后角膜散光有良好的作用。

  • 标签: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 复发性翼状胬肉术 角膜切口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并总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5月间在我科确诊并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30例30晶状体溶解性青光,观察并记录其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时视力恢复良好,有6视力在0.1-0.5,占20.0%,24视力在0.6-0.8,占80.0%,矫正视力在1.0及其以上的有6,占20.0%;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术后均无严重影响眼压及视力的并发症出现。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小切口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 简介:目的报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合并白内障的患术后效果.方法收集青光合并白内障19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术后眼压在14~18mmHg之间,平均为(15.26±1.20)mmHg,与术前眼压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05者6,0.05~0.3者8,>0.3者5;术后滤过泡Ⅰ型、Ⅱ型17(89.47%),为功能型滤过泡,2(10.53%)滤过泡不明显;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白内障 小梁切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 三联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同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7年6月在我科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48例,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小切口自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两例患者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6,0.3-0.8者30,〉0.8者12,术中、术后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跟视力恢复好,且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足适应于广大基层医院的最佳手术方式之一。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高度近视眼 白内障 晶状 人工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伴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伴白内障患者82例103,均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房角开放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明显较术前改善(P〈0.05);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眼压明显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眼压分别为(15.43±1.55)mmHg和(15.50±1.60)mmHg,高于术后3个月眼压(P〈0.05),但明显低于术前(P〈0.05);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ACD和AOD500明显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房角关闭情况明显较术前改善(P〈0.05),其中术后12个月房角开放眼数达28,占27.18%;术后未出现人工晶体夹持、黄斑囊样水肿、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伴白内障有较好的效果,能改善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开放房角。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伴虹膜异色的青光睫状体炎综合征与Fuch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要点作出分析及总结,利于临床医生对这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对本院自2000年至今收治住院的3例伴虹膜异色的青光睫状体炎综合征(Posner-Schlossman’ssyndrome,PSS)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及研究,根据其临床资料总结出该病的临床特点,并对伴虹膜异色的PSS与Fuchs综合征的鉴别要点作出分析及总结。结果:共收集了3例伴虹膜异色的PSS患者,均为单眼反复发病,病程均在10a以上,发作时眼压明显升高,可达30.00~60.00mmHg,持续时间一般为3~7d,可自行缓解或用药后缓解,间歇期眼压正常,该3例患者除了具有典型的PSS表现外,虹膜均轻度异色。总结了该病在发作期及间歇期的临床表现,从发病情况、眼压波动情况、KP形态、晶状体情况、眼底及视功能情况详细论述了伴虹膜异色的青光睫状体炎综合征与Fuchs综合征的区别,并针对两种疾病的治疗提出了不同建议。结论:结合我们所提出的鉴别要点,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可以对这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 FUCHS综合征 虹膜异色
  • 简介:目的:观察多西环对碱烧伤大鼠角膜炎症细胞浸润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多西环组,每组16只大鼠。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后,多西环组予3g/L多西环,对照组予溶媒点。分别于碱烧伤后第3,7,14,21d观察计算炎症指数,角膜取材后进行病理切片及炎症细胞计数,行ICAM-1的ELISA检测。结果:多西环组各时间点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较对照组轻,炎症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环组各时间点炎症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P〈0.05)。多西环组各时间点大鼠角膜的ICAM-1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西环可以抑制碱烧伤大鼠角膜的炎症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是抑制ICAM-1的表达。

  • 标签: 多西环素 碱烧伤 角膜 炎症细胞
  • 简介:目的比较周边虹膜切除术与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仅局部用药即可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的早期闭角型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48例(54),应用周边虹膜切除术对28例(32)早期闭角型青光进行手术治疗,其结果与同类病人(20例22)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术前,术后一个月内每周一次,半年内每月一次,半年后三个月一次做眼压、裂隙灯检查直至1年。比较两者在术后眼压控制、视力恢复及前房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组术后平均眼内压为15.2±3.1mmHg,而同类病人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平均眼内压为14.9±2.6mmHg。分别经周边虹膜切除术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两类病人眼内压在术后早期无明显差异(P〉0.05)。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18(81.8%)最佳矫正视力提高,0.4者占63.6%,经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提高,其中8视力不增反降,最佳矫正视力0.4者占18.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无明显变化,而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两者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早期患者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房角显著加宽,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矫正视力也不同程度提高,且并发症少。

  • 标签: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早期 超声乳化 周边虹膜切除
  • 简介:目的比较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患侧与对侧视网膜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应用频域OCT对30例(60)单眼发病急性CSC患者患侧和对侧的黄斑部视网膜显微结构进行检测,比较患侧组与对侧组黄斑中心凹外核层厚度、光感受器层(IS/OS层)、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形态差异。结果所有30例患者患侧均有不同程度黄斑部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对侧眼中有4(13.3%)存在轻度视网膜浆液性脱离;患侧组黄斑中心凹外核层厚度均值为(95.32±24.87)μm,对侧组为(98.80±14.36)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7,P=0.110)。患侧组中IS/OS层厚度均匀一致者12(40.0%),对侧组20(66.7%);患侧组IS/OS层厚度均匀一致伴内外节缺损、不均、凸起增厚者共18(60.O%),对侧组共10(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P=0.038)。患侧组中出现RPE异常者有24(80.0%),对侧组中有8(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7.143,P=0.000)。结论频域OCT能清晰显示急性CSC患者的细微病理结构改变,单眼发病CSC患者中一部分对侧存在IS/OS层和RPE异常,但是其发生率较患侧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65—167)

  • 标签: 相干光断层扫描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急性 浆液性 对侧眼
  • 简介:目的观察上调白细胞介10(IL-10)的表达对家兔慢性细菌性鼻窦炎动物模型上颌窦黏膜创伤修复的影响。方法以慢病毒(LV)为表达载体,上调IL-10的表达(LV-IL-10)。实验分3组:生理盐水注射组、LV-IL-10治疗组和LV-GFP注射组(GFP为绿色荧光蛋白)。制作家兔慢性细菌性鼻窦炎模型。在创伤前3d,各组上颌窦内侧壁黏膜下分别注射生理盐水、LV-IL-10和LV-GFP。于创伤后第3天和第10天取再生的上颌窦内侧壁黏膜,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苏木-伊红(HE)染色和Masson三染色法观察创伤后第10天再生黏膜的形态特征。结果在创伤后第3天和第10天再生的上颌窦黏膜中,LV-IL-10治疗组的胶原沉积明显减少,炎症反应较轻,且IL-6以及Ⅰ型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IL-6、IL-8以及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但3组间再生的上颌窦黏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在家兔慢性细菌性鼻窦炎创伤修复的动物模型中,上调IL-10的表达可以抑制再生黏膜中的炎症反应,减少胶原沉积,改善再生黏膜的组织重塑。

  • 标签: 慢性鼻窦炎 创伤修复 白细胞介素10 慢病毒载体
  • 简介: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和胰岛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Ⅱ,IGF-Ⅱ)在翼状胬肉中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标本,10例正常结膜组织标本中PCNA和IGF-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翼状胬肉组中PCNA,IGF-Ⅱ表达均高于正常结膜组(P〈0.01),IGF-Ⅱ与PCNA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31(P〈0.01)。结论:翼状胬肉为一种具有肿瘤潜能的增生性表疾病。IGF-Ⅱ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参与了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翼状胬肉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增殖细胞核抗 原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