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小细胞肺癌(SCLC)基因突变的可行性及其在SCLC患者化疗±放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浙江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及胸部肿瘤放疗科收治的共77例SCLC患者,男66例,女11例,中位发病年龄60岁,其中局限期(LS)患者42例,广泛期(ES)患者35例。对患者治疗前的血浆ctDNA进行二代测序(NGS)。分析比较LS和ES患者突变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差异。根据检测到的体细胞突变,计算血浆肿瘤突变负荷(bTMB)。使用R软件计算bTMB的最优阈值并将患者分为高bTMB组和低bTMB组,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高bTMB组和低bTMB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77例患者中,76例患者血浆中检测到基因突变,ctDNA检测阳性率为98%。在76例患者人群中,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分别为TP53(89%)、RB1(70%)、LRP1B(34%)、CREBBP(21%)、MLL3(21%) MLL2(16%)、NOTCH1(13%)、ROS1(13%)、BRCA2(12%)和PTPRD(12%)。LS患者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TP53(90%)、RB1(68%)、LRP1B(24%)、MLL2(22%)和BRCA2(17%);ES患者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TP53(89%)、RB1(71%)、LRP1B(46%)、CREBBP(31%)和MLL3(29%)。NOTCH1和CREBBP基因的突变率在ES患者中(31.4%和22.9%)显著高于LS患者(11.9%和4.8%)(均P<0.05)。信号通路分析显示,ES患者携带更多NOTCH通路基因变异。在LS患者中,高bTMB组(≥ 6.96个突变/Mb)的患者较低bTMB组(<6.96个突变/Mb)的患者PFS更长(P=0.033);而在ES患者中未显示出这种差异。结论血浆ctDNA测序检测出与既往文献报道类似的SCLC基因突变谱,ctDNA可以作为研究SCLC基因组学的工具;ES-SCLC和LS-SCLC的基因突变频谱存在差异;bTMB在接受放化疗治疗的LS-SCLC中具有潜在的预后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非高危肺栓塞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近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并探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的所有非高危肺栓塞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患者近期死亡的相关因素;以CCI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探讨其对上述患者近期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选入195例非高危肺栓塞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住院死亡率为16.4%(32/19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P=0.044)、年龄≥65岁(P=0.008)、卧床制动(P=0.001)、慢性肺部疾病(P=0.030)、中心静脉置管(P=0.015)、1个月内脑卒中(P=0.015)、肺炎(P=0.017)、呼吸衰竭(P=0.017)、糖尿病(P=0.005)和贫血(P=0.035)与患者近期死亡相关。在实验室检查指标中,死亡组的血红蛋白、血钠水平低于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3.01,95%CI:1.05~8.68,P=0.041)、卧床制动(OR=4.15,95%CI:1.37~12.54,P=0.012)、中心静脉置管(OR=16.10,95%CI:2.09~124.08,P=0.008)、1个月内脑卒中(OR=6.56,95%CI:1.05~40.95,P=0.044)和低钠血症(OR=2.75,95%CI:1.06~7.15,P=0.038)是肺栓塞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死亡组的CCI评分高于存活组[(5.66±2.96)分比(4.13±2.74)分,P=0.005],CCI≥4分的患者死亡风险是其他患者(CCI<4分)的4.25倍(OR=4.25,95%CI:1.83~9.89,P=0.001),且随后CCI评分每增加1分,死亡风险增加4.89倍(OR=4.89,95%CI:2.07~11.55,P<0.001)。生存分析也表明,CCI≥4分的患者存活率低于CCI评分<4分者(P<0.001)。结论年龄≥65岁、卧床制动、中心静脉置管、1月内脑卒中史、低钠血症是非高危肺栓塞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CCI评分在预测这类患者近期死亡风险中有一定价值,患者存在伴随疾病越多,死亡风险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能谱CT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19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腺癌患者的临床及能谱CT影像资料,其中男143例,女53例,年龄28~81(59±11)岁,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并根据病理资料细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测量并计算胃腺癌能谱参数值并进行淋巴结CT评估。基于不同能级(40、65和100 keV)的双期图像提取273个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组学标签。对能谱参数和组学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并绘制诺模图。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用于评价预测模型诺模图的诊断性能,不同数据集之间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静脉期碘基值均大于非转移组[训练集:22.98(100 mg/L)>20.31(100 mg/L),P=0.086;验证集:25.14(100 mg/L)>21.07(100 mg/L),P=0.009];淋巴结CT评估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联合预测模型中组学标签40 keV-动脉期、65 keV-静脉期、肿瘤静脉期碘基值和淋巴结CT评估作为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ROC曲线分析中,诺模图预测淋巴结转移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对应的AUC及95%CI分别为0.822(0.739~0.906)和0.819(0.732~0.906),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能谱CT的影像组学对术前定量预测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Pierre Robin序列征婴儿撤机后低氧血症的预测评分系统,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6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择期全麻下行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148例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撤离呼吸机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分为低氧组和非低氧组。随机抽取2/3研究对象作为建模人群(n=100),其余作为验证人群(n=48)。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与低氧血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根据模型中各变量的β值赋予分值,建立撤机后低氧血症评分系统,通过验证人群进行评分系统的内部验证。选取2019年7至11月期间在本院行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患儿26例,前瞻性地评价评分系统的临床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时年龄、撤机时肺部感染和撤机时牵引装置牵引长度<5 mm为撤机后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848,并据此建立评分系统。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最佳临界值为53分,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8.6%(11/14)、86.1%(74/86)、85.0%(85/100)。评分系统在回顾性验证人群中的预测效能与建模人群中的结果相似。前瞻性分析中,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0.0%(5/6)、95.0%(20/21)、96.1%(25/26)。结论建立的评分系统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撤机后低氧血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对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应用术中FNMEP监测技术进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226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FNMEP术后/术前波幅比率与术后早期(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全切201例(88.9%),次全切15例(6.6%),部分切除10例(4.4%),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死亡4例(1.8%);84.1%(190/226)的患者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HB)为Ⅰ~Ⅱ级,其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85.3%;7.5%(17/226)患者为HB Ⅲ级,波幅比45.6%;5.8%(13/226)患者为HB Ⅳ级,其波幅比23.1%;2.7%(6/226)患者为HB Ⅴ~Ⅵ级,波幅比6.7%。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呈负相关趋势(r=-0.895,P=0.000)。结论术中FNMEP监测可以预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的面神经保护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 SWE)技术结合临床生化指标等资料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7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HCC,其中男235例,女39例,年龄19~80(56±11)岁。分析其术前2D SWE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各项指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HLF,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该模型对PHLF的诊断效能。另外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103例HCC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其中男89例,女14例;年龄23~80(55±11)岁。结果2D SWE所得的肝脏硬度测值(LSM)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层粘连蛋白(LN)是PHLF的独立预测因子,三者结合得到预测模型PM=-15.451+0.095×LSM+11.7×INR+0.012×LN,其诊断PHL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诊断PHLF的AUC。外部验证组中PM预测PHLF的AUC为0.81。结论2D SWE技术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帮助预测原发性HCC患者PHLF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以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宜兴市人民医院AECOPD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症状和粪便检查结果将对象分为病例组(45例)和对照组(83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因素。根据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拟合建立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76±9)和(74±8)岁,其中男性分别占80.0%(36/45)和69.9%(58/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浓度、急性加重发生次数≥2次/年、合并肺心病和糖尿病是AECOPD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因素,OR(95%CI)分别为:0.98(0.80~0.97)、3.70(1.79~11.72)、2.62(1.46~10.80)、3.85(1.17~8.58)。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预测模型为logit P=3.858-0.13×血清白蛋白浓度+1.52×急性加重发生次数≥2次/年+1.379×合并肺心病+1.155×合并糖尿病,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71.1%。结论血清白蛋白浓度、急性加重发生次数≥2次/年、合并肺心病、合并糖尿病是AECOPD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因素,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精简微型营养评价量表(MNA-SF)预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的效能。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进行随访的202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上一年的急性加重史分为急性加重高风险组及急性加重低风险组,评估各患者的MNA-SF评分并进行分析。将发生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高低作为因变量,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预测老年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风险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202例慢阻肺患者分为急性加重高风险组131例(64.9%)和急性加重低风险组71例(35.1%)。急性加重高风险组MNA-SF评分显著低于低风险组[(9.4±2.1)比(11.6±1.9)分](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NA-SF评分[OR=0.556(95%CI:0.445~0.695),P<0.05]是老年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获得预测模型为Logit(P)=4.413-0.586×MNA-SF评分。该模型对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判断的准确率为77.4%,灵敏度为79.7%,特异度为72.1%。结论MNA-SF能够较好地预测老年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风险。
简介:【摘要】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主要培养学生“预测”这一阅读能力。笔者借助教材提供的丰富的助学系统:“插图”、“泡泡语”和“课后题”,通过巧用插图、活用泡泡、精用习题等手段,让预测有趣生发,有序展开,有效呈现,实现学生对预测策略的活学活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中脑氧饱和度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腰椎手术后神经认知障碍(PND)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腰椎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患者210例,性别不限,年龄65~75岁,体质指数(BMI) 19.5~32.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或Ⅲ级,术前并存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术前1 d 、术后7 d和术后3个月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状态。根据术后MMSE和MoCA量表评分及PND诊断标准筛选出PND组(n=38)和非PND组(n=172)。于麻醉前(T0)、麻醉开始10 min(T1)、麻醉开始20 min(T2)、手术开始30 min(T3)、手术开始1 h(T4)、手术结束(T5)、离开麻醉恢复室(T6)时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脑氧饱和度(SctO2,以左脑和右脑SctO2平均值记录)。T0时间点SctO2为SctO2的基础值,计算各时间点SctO2较基础值下降的最大百分数(SctO2max%)。结果210例老年手术患者中,PND发生率为18%(38/210)。PND组与非PND组患者年龄分别为(71.0±2.1)、(67.8±2.0)岁,麻醉恢复室(PACU)时间分别为(57±5)、(46±8)min;与非PND组比较,PND组的年龄偏高(t=2.600, P<0.05),PACU时间延长(t=3.039,P<0.05)。PND组在T3、T4、T5和T6时间点SctO2分别为(62±10)%、(60±11)%、(64±12)%、(66±10)%,低于非PND组的(67±6)%、(68±6)%、(69±5)%、(7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9、4.906、3.787、2.516,均P<0.05)。PND组术前1 d的MoCA、MMSE评分分别为(22.9±1.2)、(24.1±1.2)分,术后7 d的MoCA、MMSE评分均降低,分别为(20.8±1.2)、(21.3±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23、5.675,均P<0.05)。非PND组术后7 d的MoCA、MMSE评分分别为(22.4±1.3)、(23.1±1.6)分,与非PND组比较,PND组术后7 d的MoCA、MMSE评分均降低(t=2.630、3.108,均P<0.05)。术中SctO2max%的临界值为13.74%,预测PND的曲线下面积为0.907(95%CI:0.819~0.99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88.5%。结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腰椎手术术中SctO2max%>13.74%可以作为预测PND发生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联合脑电反应性(EEG-R)对重度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重度脑损伤的患者,于发病14 d内行SLSEP和脑电图(EEG)检查,在脑电信号平稳时行EEG-R检查。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浓度。随访12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分组,1~2分为预后不良组,3~5分为预后良好组。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每个潜在的预测因子进行评估。结果共有43例患者纳入此项研究,26例患者预后良好,17例患者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清NSE浓度、EEG-R、SLSEP波幅与患者12个月后预后相关,其预测患者预后良好的AUC分别为0.661(95%CI:0.493~0.829)、0.697(95%CI:0.531~0.862)、0.718(95%CI:0.557~0.879)、0.758(95%CI:0.609~0.907)。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瞳孔对光反射、血清S100蛋白浓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SLSEP波幅(OR=2.058,95%CI:0.867~4.888)和EEG-R(OR=3.748,95%CI:0.857~16.394)是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联合预测患者预后良好AUC为0.798。结论SLSEP较高波幅和EEG-R存在是预测重度脑损伤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两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良好更加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压波动对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以732例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鼾症"就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睡眠中心并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确诊为OSAHS的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结果分为轻、中、重度OSAHS组各103、150、479例;另以同期经PSG监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5次/h的55例高血压病鼾症患者作为单纯鼾症组。记录睡眠呼吸监测相关指标,分析四组患者睡眠前后血压变化。采用酶循环法测定轻、中、重度OSAHS组患者各40例和单纯鼾症组20例的血清Hcy水平,分析Hcy与睡眠监测指标及血压波动的关系。结果重度OSAHS组睡眠后舒张压均高于轻、中度OSAHS组和单纯鼾症组[(92.6±11.7)比(88.5±8.1)、(90.2±10.5)和(86.2±11.0)mmHg(1 mmHg=0.133 kPa)],重度OSAHS组睡眠后脉压差低于轻度OSAHS组[(44.7±14.4)比(48.9±14.8)mmHg],均P<0.05。中、重度OSAHS组睡眠后收缩压均高于睡眠前[(134.9±15.9)比(132.5±16.1)、(137.2±16.6)比(134.1±15.2)mmHg],睡眠后脉压差均低于睡眠前[(44.7±12.7)比(47.7±13.5)、(44.7±14.4)比(47.6±12.8)mmHg],均P<0.05;轻、中、重度OSAHS组睡眠后舒张压均高于睡眠前的(86.3±8.4)、(85.5±13.3)、(86.5±11.5)mmHg,均P<0.05。各OSAHS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单纯鼾症组[(25.8±10.9)、(29.3±10.8)、(34.0±11.4)比(17.3±13.5)μmol/L],均P<0.05,且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呈逐渐升高趋势。OSAHS患者血清Hcy与睡眠前后舒张压差(ΔDBP)呈正相关(r=0.290,P=0.001),与最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0.554,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ΔDBP诊断价值为1 mmHg,判断高血压病患者合并OSAH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和70.0%;将Hcy和ΔDBP作为联合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和65.0%。结论血清Hcy和睡眠前后舒张压波动对高血压病患者合并OSAHS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尤其适合于无条件开展PSG监测的基层医疗机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2D-SWE)获得的肝脾弹性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55±12)岁,回顾性分析2D-SWE技术获得的肝(L-SWE)脾(S-SWE)弹性值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相关性,并与常见血清学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其对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结果根据HVPG测值,58例患者中HVPG≥10 mmHg(1 mmHg=0.133 kPa)者47例,为临床显著门脉高压(CSPH),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风险增高;HVPG≥12 mmHg者34例,为严重门脉高压(SPH),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概率增加。相关分析显示L-SWE与HVPG值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2,P<0.01),S-SWE为高度正相关(r=0.68,P<0.01)。血清学模型为低度正相关(r=0.36及r=0.28,均P<0.01)。L-SWE、S-SWE及二者联合预测CSP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88、0.89,当L-SWE>12.86 kPa或S-SWE>35.73 kPa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风险性增高。L-SWE、S-SWE及二者联合预测SP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0.81、0.77,且S-SWE特异度最高,当S-SWE>41.5 kPa时,曲张静脉出血风险大。结论2D-SWE技术获得的L-SWE及S-SWE可协助诊断CSPH及SPH,进行危险分级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联合定量分析在预测肝细胞癌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并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的8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65例、女15例,年龄30~74(59±11)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低分化组(26例,男22例、女4例)及中高分化组(54例,男43例、女11例)。审阅Gd-EOB-DTPA增强MRI图像并记录肝细胞癌定性特征,测量并计算定量指标包括肿瘤大小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肝胆特异期病灶-肝脏信号比(SIR)及动脉期对比增强比(CER-AP)。对低分化组、中高分化组间临床资料及定性参数进行χ2检验,定量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上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定性参数、定量参数、定量联合定性参数、甲胎蛋白(AFP)联合定性定量参数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4种多参数预测模型对肝细胞癌病理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低分化组与中高分化组间AFP、动脉期瘤周高信号、动脉期环形强化、肝胆特异期瘤周低信号、肿瘤信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肿瘤大小、动脉期病灶-肝脏信号比(SIR-AP)、门脉期病灶-肝脏信号比(SIR-PP)分别为(7.0±3.7)cm比(3.9±2.4)cm、1.11±0.29比1.31±0.32、0.89±0.21比1.03±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定性参数、定量参数、定性联合定量参数、AFP联合定性定量参数预测模型诊断肝细胞癌病理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5、0.804、0.855、0.892。定性参数与定性联合定量参数诊断的灵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8%比92.3%,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影像学特征联合定量分析可在术前预测肝细胞癌病理分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全肿瘤纹理分析建立放射组学模型,从而实现无创性预测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确诊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术前MRI图像,包括T1WI、T2WI、DTI和T1对比增强。最终共纳入38例患者,男20例、女18例,其中12例突变型,26例野生型,年龄(49±15)岁。使用MaZda软件在T2WI图像的每个层面上绘制感兴趣区(ROI)并将其复制到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提取肿瘤全体素的纹理特征参数。使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确定最佳放射性组学特征,计算放射组学分数,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组学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以及校正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性能。结果经LASSO回归最终确定了4个最有价值的放射组学特征,分别为ADC偏度3D、ADCPerc.01%3D、ADCPerc.50%3D和FAPerc.99%3D,随后基于放射组学特征建立每例患者的放射组学标签和Logistic回归模型。野生组和突变组的放射组学评分分别为2.3±0.3和1.8±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3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61.5%。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AUC为0.90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84.6%。结论基于DTI的全肿瘤放射组学模型有助于预测胶质瘤IDH1突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与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对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分型的诊断价值潜能。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1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男72例、女44例,年龄31~85岁。高分化37例,中分化53例,低分化26例,做EGFR基因检测者共50例(突变型30例,野生型20例)。所有患者在做EGFR基因检测前均行全身PET/CT及肺部MR-IVIM成像检查。采用Student-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EGFR阴阳性间PET/CT, IVIM半定量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对基因EGFR的诊断效能,并计算出最佳诊断阈值、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从而计算出诊断正确率。将18F-FDG PET/CT联合IVIM,计算其诊断正确率。结果EGFR突变组的定量参数标准摄取值(SUV)、表观扩散系数(ADC)、真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分别为8.7±3.5,(1.59±0.26)×10-3 mm2/s,(1.04±0.12)×10-3 mm2/s,(3.9±3.0)×10-2 mm2/s,0.43±0.16。EGFR野生组的上述参数分别是14.3±3.3,(1.34±0.26)×10-3 mm2/s,(0.89±0.12)×10-3 mm2/s,(3.5±2.5)×10-2 mm2/s,0.40±0.11。EGFR突变组与野生组之间的定量参数SUV(t=4.196,P=0.0001)、ADC(t=2.502,P=0.0018)、D(t=3.158,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量参数D*(t=0.361,P=0.721)、f(t=0.627,P=0.5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图,得到SUV、ADC、D、D*、f诊断EGFR突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0.755、0.820、0.575、0.550。上述参数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0.0%、76.7%、73.3%、66.7%、53.3%。将SUV与ADC、D值分别联合应用后,准确率分别为83.3%,80.0%。结论PET/CT与磁共振IVIM对肺癌基因EGFR分型均具有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