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mpMRI)和68Ga标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 PET/CT图像间接融合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50例同时行mpMRI与68Ga-PSMA PET/CT检查且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资料。中位年龄70(63~79)岁,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中位值8.1(6.8~83.0)ng/ml,前列腺体积45.5(30.0~80.0)ml。mpMRI检查阳性36例,可疑结节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3分5例,4分19例,5分12例;68Ga-PSMA PET/CT检查阳性32例;mpMRI与68Ga-PSMA PET/CT检查均阳性30例。将患者mpMRI与68Ga-PSMA PET/CT图像导入MIM融合软件,分别勾勒前列腺轮廓和靶区;2种检查均阳性的病例穿刺时,2种影像图像交替与前列腺实时超声界面融合、校准、锁定(属于图像间接融合,简称为PET/CT-MRI),完成靶向穿刺;仅1种检查阳性的病例,以阳性图像引导完成靶向穿刺;完成靶向穿刺后及2种检查均阴性的病例行12针系统穿刺。评估PET/CT-MRI引导靶向穿刺与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析mpMRI、68Ga-PSMA PET/CT及PET/CT-MRI图像融合阳性患者前列腺癌和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检出率,以及3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组50例,诊断前列腺癌31例(62%),其中CsPCa 22例(44%)。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9%(30/38)与62.0%(31/50),P=0.088],对CsPC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9%(22/38)与40.0%(20/50),P=0.096],穿刺针数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3%(69/80)与19.0%(114/600),P<0.001]。在mpMRI阳性、68Ga-PSMA PET/CT阳性、PET/CT-MRI图像融合阳性患者中,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0/36)、90.6%(29/32)和96.6%(29/30);CsPCa检出率分别为61.1%(22/36)、68.8%(22/32)和73.3%(22/30)。mpMRI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8%(30/31)、68.4%(13/19)、83.3%(30/36)、92.9%(13/14);68Ga-PSMA PET/CT的上述指标分别为93.5%(29/31)、84.2%(16/19)、90.6%(29/32)、88.9%(16/18);PET/CT-MRI的上述指标分别为93.8%(29/31)、94.7%(18/19)、96.7%(29/30)、90.0%(18/20)。mpMRI诊断CsPC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22/22)、50.0%(14/28)、61.1%(22/36)、100.0%(14/14);68Ga-PSMA PET/CT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00.0%(22/22)、64.3%(18/28)、68.8%(22/32)、100.0%(18/18);PET/CT-MRI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00.0%(22/22)、71.4%(20/28)、73.2%(22/30)、100.0%(20/20)。其中PET/CT-MRI的检测效能优于mpMRI(Kappa值为0.737,P=0.031)。结论PET/CT-MRI诊断前列腺癌和CsPCa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优于mpMRI。PET/CT-MRI图像融合引导靶向前列腺穿刺能提高对前列腺癌及CsPCa的检测效能,有助于提高阳性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以下简称Xp11.2肾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并与肾嫌色细胞癌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8例Xp11.2肾细胞癌患者和28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均为术前23例行CT检查、5例行MRI。观察并记录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CT图像主要观察病灶侧别、位置、大小、边界、形状、密度均匀性、成分(实性、囊实性、囊性)、出血、钙化、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测量各期肿瘤实性部分的CT值。MRI图像主要观察病灶在各序列的信号和强化方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种病变间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Xp11.2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患者年龄分别为(27±10)岁和(37±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P<0.001)。Xp11.2肾细胞癌最长径(5.4±2.2)cm,肾嫌色细胞癌为(6.9±1.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05)。Xp11.2肾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间密度均匀性、病灶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18.67,P=0.032、<0.001),病灶侧别、位置、边界、形状、出血、钙化、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Xp11.2肾细胞癌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实性成分CT值均大于肾嫌色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0、20.15,P均<0.001)。5例Xp11.2肾细胞癌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增强后2例呈延迟强化、3例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结论Xp11.2肾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表现(病灶大小、密度均匀性、组成成分、增强后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实性成分CT值)有一定差异,结合临床表现(发病年龄),有助于临床术前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融合技术治疗后颅窝减压术后的寰枕融合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3例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性3例,女性10例,年龄(42.6±9.5)岁(范围:30~63岁)。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寰枕融合,并曾行后颅窝减压术。本次手术采用后入路,撑开寰枢椎关节并松解前方软组织,选取高度适宜的融合器植入侧方关节,并通过悬臂技术进行复位和融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记录影像学指标包括寰齿间距、齿状突尖距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及脊髓空洞长度等;记录患者骨性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手术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87.7±47.4)min(范围:116~261 min);共植入枕髁螺钉20枚,植入枢椎椎弓根螺钉26枚,植入枕骨板3片。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1周CT检查结果提示,1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复位,1例患者接近完全复位。寰齿间距由术前的(4.3±1.1)mm减小至术后的(1.8±0.8)mm,齿状突尖距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1.7±5.0)mm减小至术后的(6.4±2.8)mm,斜坡枢椎角由术前的(142.4±7.9)°降至术后的(133.3±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例患者术前合并脊髓空洞,术后1周出现脊髓空洞缩小。8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骨性融合,其余5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骨性融合。术后1年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12.8±2.3)分升至(14.8±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6,P<0.01)。无植入物失败、融合器沉降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行后颅窝减压术后症状无缓解的患者,应用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融合技术能够实现满意复位并有效缓解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临床症状、情绪认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三附院收治的ASD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35)。其中对照组患儿均进行结构化教育联合听觉系统训练法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两组均干预6个月。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2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ren autism rating scale,CARS)、社交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SRS)、情绪识别工具和儿童生存质量(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PedsQL)评分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干预前ABC、SRS、CARS评分及情绪辨别能力与生命质量的关系。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儿干预6个月后感觉、社会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ABC总分、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孤独症行为、SRS总分、CARS评分均有降低(t研究组=5.182,7.200,6.778,7.302,5.140,36.178,3.955,15.294,9.014,11.063,9.723,45.354,25.827,均P<0.05;t对照组=1.971,2.612,1.665,2.294,2.129,10.809,2.305,5.544,2.650,2.955,2.849,16.485,5.910,均P<0.05),正立、倒置、上半面孔、下半面孔情绪辨别率、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PedsQL总分均有升高(t研究组=16.723,31.037,10.951,7.234,7.572,7.393,9.036,7.236,6.223,均P<0.05;t对照组=5.458,14.008,4.196,2.653,3.260,3.566,3.298,2.766,3.876,均P<0.05)。研究组患儿干预6个月后感觉、社会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及ABC总分均低于对照组,ABC总分差值高于对照组[ABC总分差值:研究组(21.9±2.8)分,对照组(7.5±2.6)分,t=23.537,P<0.05)];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孤独症行为、S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SRS总分差值高于对照组[SRS总分差值:研究组(18.7±0.7)分,对照组(8.1±0.6)分,t=71.448,P<0.05)];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CARS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CARS评分差值:研究组(7.7±1.1)分,对照组(2.2±0.8)分,t=24.887,P<0.05)];而正立、倒置、上半面孔及下半面孔情绪辨别率、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PedsQL总分及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edsQL总分差值:研究组(8.4±1.2)分,对照组(0.7±0.9)分,t=31.648,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SD患儿ABC总分、SRS总分、CARS评分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PedsQL总分均呈负相关(rABC总分=-0.387,-0.334,-0.324,-0.289,-0.349, 均P<0.05; rSRS总分=-0.390,-0.343,-0.299,-0.283,-0.378,均P<0.05;rCARS评分=-0.321,-0.298,-0.293,-0.235,-0.319,均P<0.05);正立、倒置、上半面孔及下半面孔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PedsQL总分均正相关(r正立=0.837,0.650,0.669,0.710,0.680,均P<0.05; r倒置=0.688,0.611,0.615,0.602,0.647,均P<0.05;r上半面孔=0.755,0.669,0.638,0.740,0.629,均P<0.05; r下半面孔=0.738,0.724,0.553,0.568,0.560,均P<0.05)。结论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可有效减轻ASD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社交反应能力,并改善患儿的情绪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行设计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假体远端的组配节段与距骨和腓骨远端接触面为3D打印金属骨小梁界面,通过锥接的组配式节段调节假体长度。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的胫骨下段骨肉瘤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6.1±7.4)岁(范围8~29岁)。包括骨母细胞型骨肉瘤7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Enneking分期均为ⅡB期。在规范术前化疗后行肿瘤广泛切除术,以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骨缺损。术后6个月内配戴支具行走,6个月后配戴护踝行走。术后每个月行X线检查评估踝关节融合情况,融合完成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2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学预后。采用骨骼肌肉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估术后功能。结果胫骨下段肿瘤均毗邻踝关节,均按照术前计划完成截骨,截骨长度为(16.0±3.1)cm(范围11~20 cm),肿瘤切除获得广泛外科边界。假体近端髓腔固定方式:3D打印金属骨小梁柄1例,自体腓骨移植1例,骨水泥固定6例。手术时间为(128.8±18.9)min(范围110~1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25.0±37.8)ml(范围100~200 ml)。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6±10.5)个月(范围7~39个月)。假体远端与距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为(4.3±0.7)个月(范围3~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无伤口并发症和假体松动,全部患者均无瘤生存。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84.2%±3.0%(范围80%~90%)。结论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安全、有效,融合率高,术后早期功能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鼠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时微小RNA-93-5p(miR-93-5p)与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至对数生长期。实验Ⅰ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5组(n=20):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糖复氧组(OGD/R组)、miR-93-5p抑制剂组(I组)、siRNA-Mfn2+miR-93-5p抑制剂组(siMfn2+I组)和miR-93-5p阴性对照组(NC组)。氧糖剥夺:在低糖平衡盐溶液、37 ℃ 5%CO2-95%N2的环境中培养3 h,复糖复氧:在正常培养基、37 ℃ 5%CO2-95%空气中复氧24 h。I组、siMfn2+I组与NC组在模型制备前48 h分别转染miR-93-5p抑制剂、miR-93-5p抑制剂+siRNA-Mfn2及阴性对照miRNA。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qRT-PCR法检测miR-93-5p、Mfn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Mfn2表达水平。实验Ⅱ 构建野生型(WT)-Mfn2和突变型(MUT)-Mfn2质粒,并分别与miR-93-5p模拟物和miR-93-5p空白对照(miR-93-5p NC)载体转染至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转染48 h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4组(n=5):miR-93-5p NC-WT-Mfn2共转染组、miR-93-5p模拟物-WT-Mfn2共转染组、miR-93-5p NC-MUT-Mfn2共转染组和miR-93-5p模拟物-MUT-Mfn2共转染组。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实验Ⅰ 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miR-93-5p表达上调,Mfn2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与OGD/R组或NC组比较,I组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miR-93-5p表达下调,Mfn2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I组比较,siMfn2+I组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Mfn2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实验Ⅱ 与miR-93-5p NC-WT-Mfn2共转染组比较,miR-93-5p模拟物-WT-Mfn2共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0.05);与miR-93-5p NC-MUT-Mfn2共转染组比较,miR-93-5p模拟物-MUT-Mfn2共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93-5p表达上调,进而靶向下调Mfn2表达,可能是小鼠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的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不对称双眼皮患者采取常规切开法和小切口融合去脂联合埋线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太原军大医疗美容医院整容科接诊的不对称双眼皮患者88例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对象,根据所选患者进入医院的顺序为其分组,其中一组患者接受常规切开重睑成形术进行治疗,一共44例纳入成为对照组,剩余一组患者接受小切口融合去脂联合埋线术进行治疗,一共44例纳入成为研究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接受小切口融合去脂联合埋线术进行治疗的研究组不对称双眼皮患者临床整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对于不对称双眼皮患者选择小切口融合去脂联合埋线术,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切开法治疗,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与1.5T MRI联合显像在肾癌原发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怀疑为肾癌的患者于一周内分别行18F-FDG PET/CT及1.5T MR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者对肾癌的诊断价值。结果:38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癌者30例.其余8例因18F-FDG PET/CT显像发现有转移病灶者放弃手术。18F-FDG PET/CT检查准确率为73.3%;1.5T MR的准确率为86.7%;二者异机融合后准确率为95.3%。8例转移病例中,3例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两肺多发转移,2例骨转移并肝转移,1例伴有下腔静脉和肾静脉癌栓形成。而MR仅发现l例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痛栓形成。结论:18F-FDG PET/CT与1.5TMR异机融合显像对诊断原发性肾癌的准确率高于单独的18F-FDG PET/CT及1.5TMR。对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诊断优于MR。对肾癌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藤黄健骨片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进行MIS-TLIF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藤黄健骨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变化。结果 干预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60.2±12.6)岁(范围40~87岁)。术前均行血培养、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实验室检查,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生素选择及使用。术前、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adic Association,JOA)评分、Frankle神经功能分级,并测量颈椎前凸Cobb角、病变节段角。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病原学检查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链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余5例细菌培养阴性。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3±6.7)个月。WBC、ESR、CRP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17.90、30.65、18.64,均P<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1.35±0.49)分、12个月为(1.15±0.48)分较术前(4.95±1.10)分均明显降低(F=176.12,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5.40±1.93)分、12个月为(16.06±1.36)分较术前(11.45±2.78)分均明显好转(F=65.33,P<0.001)。术后即刻C2~C7颈椎前凸Cobb角为14.45°±4.36°、12个月为13.70°±3.15°较术前8.25°±4.36°明显增大(F=72.54,P<0.001)。术后即刻病变节段角为3.60°±1.90°,术后12个月为2.90°±1.44°较术前-3.6°±5.2°(负值表示后凸畸形)明显增大(F=42.49,P<0.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植骨区域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可有效进行椎管内减压,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并可恢复颈椎稳定、矫正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电针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肠损伤时线粒体融合和分裂的影响及血红素氧合酶(HO-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0只,8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10):对照组(C组)、内毒素血症组(E组)、内毒素血症+电针组(E+EA组)、内毒素血症+电针+氯化血红素组(E+EA+H组)和内毒素血症+电针+锌原卟啉Ⅸ组(E+EA+Znpp-Ⅸ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建立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于注射LPS前,E+EA+H组腹腔注射HO-1诱导剂氯化血红素100 mg/kg,E+EA+Znpp-Ⅸ组腹腔注射HO-1抑制剂锌原卟啉Ⅸ 10 mg/kg。于造模前4、3、2、1 d和30 min时,取合谷和足三里穴进行电刺激,刺激参数: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1 mA,刺激时间30 min,造模当天留针至实验结束。于造模后6 h处死小鼠,于回肠末端切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测定ROS、ATP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和HO-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E组小肠组织ROS水平升高,ATP含量和DAO活性降低,HO-1和Drp1表达上调,Mfn1表达下调(P<0.05),小肠组织发生病理学损伤;与E组比较,E+EA组小肠组织ROS水平降低,ATP含量和DAO活性升高,HO-1和Mfn1表达上调,Drp1表达下调(P<0.05),小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与E+EA组比较,E+EA+H组小肠组织ROS水平降低,ATP含量和DAO活性升高,HO-1和Mfn1表达上调,Drp1表达下调(P<0.05),小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E+EA+Znpp-Ⅸ组小肠组织ROS水平升高,ATP含量和DAO活性降低,HO-1和Mfn1表达下调,Drp1表达上调(P<0.05),小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结论电针可通过促进线粒体融合、抑制线粒体分裂,减轻内毒素血症小鼠肠损伤,其机制与上调HO-1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关节突矢状化对L4~S1融合术后近端邻近节段(L3,4)关节突关节退变(facet joint degeneration,FJD)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L4~S1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共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54.59±5.48)岁(范围45~60岁)。应用X线、CT、MRI及Weishuapt分级评估近端邻近节段L3,4关节突有无退变并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disk,HD)及近端关节突关节角。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改善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3.44±6.85)个月(范围24~36个月),关节突退变组17例,关节突非退变组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术后LLL、LL、S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关节突退变组PI为56.28°±6.03°、PT为17.90°±7.06°,大于关节突非退变组的47.87°±8.30°、14.41°±5.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退变组近端关节突关节角为58.48°±2.00°,关节突非退变组为54.69°±3.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退变组HD为(7.50±3.60) mm,关节突非退变组为(9.30±2.79)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P=0.031)。按下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是否异常进行分层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增大(OR=1.22,P=0.005)及近端关节突关节角增大(OR=2.04,P=0.008)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末次随访时关节突退变组ODI改善率为58.14%±13.41%及JOA评分改善率为44.72%±9.53%,小于关节突非退变组的70.18%±8.03%、68.86%±8.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PI增大及关节突矢状化(即近端关节突关节角增加)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FJD患者下腰椎前凸分布异常及PT恢复不良更为明显,可能与PI增大有关;邻近节段FJD患者关节突方向趋向矢状化。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路寰椎单轴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3~82岁[(48.8±15.5)岁]。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4例行寰椎单轴螺钉内固定(单轴螺钉组),22例行寰椎多轴螺钉内固定(多轴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寰椎骨折愈合率及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比较术前、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寰齿前间距(ADI)、颅底齿突间距(BDI)、侧块移位距离(LMD),评价骨折块复位情况;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4个月[(27.2±9.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单轴螺钉组寰椎骨折愈合率为85.7%(12/14),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为78.6%(11/14);多轴螺钉组分别为72.7%(16/22)、77.3%(17/22)(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获寰椎骨折愈合和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A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B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为(5.9±1.3)mm、(5.8±1.3)mm、(5.9±1.2)mm、(5.8±1.2)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1±0.6)mm、(3.1±0.6)mm、(3.1±0.6)mm、(3.1±0.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高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L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为(1.6±0.8)mm、(1.5±0.8)mm、(1.5±0.7)mm、(1.5±0.9)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4.8±1.6)mm、(4.6±1.6)mm、(4.9±1.6)mm、(4.9±1.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为3.0(3.0,4.0)分、2.0(1.0,2.0)分、1.0(0.8,2.0)分、1.0(0.0,1.3)分,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5(3.0,4.0)分、2.0(2.0,3.0)分、2.0(1.0,2.0)分、2.0(1.0,3.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为34.9±6.3、23.4±6.2、13.9±2.7、9.4±2.8,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3.2±6.1、24.4±6.3、18.1±4.1、12.7±3.2。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单轴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 (3/14),多轴螺钉组为22.7%(5/22)(P>0.05)。结论后路寰枢单轴螺钉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均可获得寰椎骨折愈合及寰枢椎后弓间植骨融合,但前者具有对寰椎骨折移位及侧块关节分离复位更好、术后颈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更佳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方法:选取在我院2019.8-2021.9期间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2例,治疗过程中采取的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探究手术治疗措施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6个月疾病恢复情况良好,治疗后腰椎疼痛情况比治疗前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腰椎功能也有了明显的改善,P<0.05;术后观察患者手术治疗恢复效果,观察患者内部腰椎固定物没有出现松动和移动的情况,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比较好。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采取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方案,能够能帮助患者改善疾病症状,开展手术治疗的创面也会比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实施改良微创前踝正中入路踝关节融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46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23)与研究组(n=23),对23例常规组患者实行开放性踝关节融合术,对23例研究组患者实行改良微创前踝正中入路踝关节融合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与康复情况、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间、关节融合时间为(59.39±4.45)、(120.38±5.36)、(7.89±1.25)、(9.45±2.88),常规组为(97.49±4.41)、(145.71±9.02)、(10.49±1.64)、(13.21±2.17),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实施改良微创前踝正中入路踝关节融合手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具有效果显著的优势,还可以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避免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提升生活质量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JAK2V 617F基因突变为MPN诊断的主要依据。既往研究显示MPN患者BCR-ABL融合基因与JAK2 V617F基因突变是互相排斥的,但近年来两种基因双突变病例时有报道。文章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BCR-ABL融合基因与JAK2 V617F突变双阳性的MPN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通气/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和低剂量CT融合显像(SPECT/CT)在老年人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疑诊肺栓塞并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检查的279例患者资料,其中年龄≥65岁者163例(老年组)、年龄<65岁者116例(非老年组)。以经随访证实正确的出院诊断为最终诊断,比较分析两个年龄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的诊断效能,以及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的诊断效能。老年组同期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CT肺动脉造影(CTPA)者43例,比较分析其肺通气/灌注SPECT/CT与CTPA的诊断效能。结果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6.10%(74/77)、91.86%(79/86)和93.87%(153/163),与非老年组的诊断敏感性96.43%(27/28)、特异性94.31%(83/88)和准确性94.83%(110/1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409、0.116,P=1.000、0.522、0.733)。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4.42%(65/77)、63.95%(55/86)和73.62%(120/163),与肺通气/灌注SPECT/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3例均行肺通气/灌注SPECT/CT及CTPA的老年患者中排除1例CTPA诊断不能确定者,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55%(28/29)、92.31%(12/13)、95.24%(40/42),CTPA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65.52%(19/29)、92.31%(12/13)、73.81%(31/42),两者特异性相同,敏感性和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2)。结论肺通气/灌注SPECT/CT显像在老年患者中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高,优于CTPA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