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品牌的英文名字是Brand(标记)。它是对企业产品性能、质量、服务、信誉等的概括反映,是企业产品和质量的保证,但品牌包含了比产品更丰富的内容,它表征了企业的精神、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形象、企业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它的高的市场份额,而且体现在它高出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创利能力。从品牌的价值来看,在2004年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上,排名首位的可口可乐价值838亿美元,排名第二的微软价值613.7亿美元,可以说品牌体现价值,品牌创造价值。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名牌已成为国家乃至产业领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世界产业的分工和利益的分配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过去谁拥有土地资源谁赚钱,现在谁拥有多而强的名牌谁产生的价值就越大。中国是茶的故乡,前此(17-19世纪)曾经是以茶叶供给世界的首要国家,自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叶,中国茶叶市场走向衰败。解放后,茶叶产销从恢复到振兴,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迄今我国茶叶出口仍以散装茶为主,自主名牌较少,竞争仍局限于以价格为主的低层次水平上。所以,近些年来,基本上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居于世界第一、二位,近年出口量(2001~2004年)连续创历史新高,2005年达28.66万吨4.85亿美元,出口数量仅次于肯尼亚、斯里兰卡,居世界第三位,而出口值及出口单价长期居于世界第四位。截至2004年,中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比斯里兰卡低六成,比印度低四成,比肯尼亚低两成。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茶业与世界茶业的先进国家来比,差距还较大,在各种差距之中,缺乏著名品牌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差距。说到底是缺乏在自由市场背景下能走
简介:借鉴运用Best产业集群动态模型理论,并在剖析苏南HX村土地流转的五大动力因素(工业发展驱动、地价剪刀差驱动、比较利益驱动、政府推动、乡村权威驱动)的基础上,得出HX村土地流转动力机制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机理,以此促进我国尚不完善的乡村土地流转理论和实践。
简介: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河北、湖南、福建3省林区41个村、290户林农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林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占样本的比重超过60%,林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已成为常态。河北保定林农的流动受个人禀赋影响较大,对家庭因素不敏感;湖南邵阳、福建三明林农的流动多受家庭因素影响;农林业经营情况对3个地区林农的流动影响均较大。针对林区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现实状况,认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用科技实现规模效应及培育社会支持体系等是实现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简介: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治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侵蚀区的生态环境,但伴随产生的碳汇效益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文章以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项目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该区自2000年开展生态治理以来马尾松林碳储量的时空格局与碳增汇变化,同时借助2000—2013年政策治理数据以及社会统计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各主要驱动因素对森林碳增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3年该治理区总碳储量由127.01万t增加到189.96万t,平均每年增长3.52%,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当地2000、2006和2013年的马尾松林碳密度分别为27.95、32.82和41.72t/hm^2,区域碳汇能力正在不断提高。2)在空间上,该区总碳储量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海拔600m和坡度25°以下区域,总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1.6%和50.9%。马尾松林碳密度随海拔和坡度上升而明显增加,表明其碳汇能力仍具备较大恢复潜力。3)主成分分析表明,治理区马尾松林碳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政策治理、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其中政策治理是该区马尾松林碳增汇能力提升的最显著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