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V-DNA荧光定量检测与HBV血清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方法同时检测638份血清标本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对乙肝五项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技术对HBV-DNA定量分析。结果(1)组224例,HBV-DNA阳性率98.2%(220/224);(2)组40例HBV-DNA阳性率100%(40/40);(3)组220例HBV-DNA阳性率47.3%(104/220);(4)组82例,HBV-DNA阳性率53.6%(44/82);(5)组22例,HBV-DNA阳性率36.3%(8/22);(6)组34例,HBV-DNA阳性率17.6(6/34);(7)组12例和(8)组4例未检出HBV-DNA。结论在各种HBV模式中,以HBeAg阳性者的病毒复制水平最高。应用FQ-PCR定量检测HBV-DNA能准确地反映体内的HBV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与TRFIA联合应用对乙肝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EA、CA19-9、CA72-4、CA242、CA50和PGⅠ、PGR(PGⅠ/PGⅡ)7项血清标志物在胃癌术前术后检测的临床价值。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诊治的49例胃癌初诊和手术治疗的患者(胃癌组),所有病例均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另选择体检健康对照者68名作为对照组。采用Maglumi2000Plus免疫发光仪检测49例胃癌术前术后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CEA、CA72-4、CA50、CA19-9、CA242和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的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检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血清CEA、CA19-9、CA72-4、CA242、CA50和PGⅠ、PGR(PGⅠ/PGⅡ)检测对胃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应用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血清CA125、CA19-9、CEA、CA72-4、AFP对结节性肝占位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98例发现结节性肝占位的患者,按照肝穿刺后的结果和临床诊断分为肝硬化代偿期组2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组26例;肝转移癌组21例;原发性肝癌组24例;1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作为肝区无占位的对照组。后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的血清CA125、CA19-9、CEA、CA72-4、AFP与结节性肝占位病灶良恶性的关系。结果CA125在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中明显增高,这种增高与肝硬化代偿和慢性肝炎的患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EA在肝转移癌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显著高于各组(P〈0.05);AFP在原发性肝癌中显著高于各组(P〈0.01);CA19-9、CA72-4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发现肝占位的患者中病灶为恶性的患者普遍出现CEA的增高,原发性肝癌出现AFP与CEA的共同增高,CA125的单纯增高主要出现在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中。该研究对于辅助医师决策肝穿刺的时机和肝穿刺前病情的告知具有意义。
简介:摘要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工作正常进行而在每一次实验过程中必须采取的各种措施,也是实施实验室质量保证的一部分,它表明每一步操作的最终结果可以了解本次实验是否有效,所有试验条件是否正常,以及所有试验结果是否可靠,那么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过程中,要保证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质量,使其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准确性和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有可比性,必须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质量控制(1)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定,同时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保持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和设备完好;(2)试剂的准备和正确使用质控品,以确保室间质量控制的开展;(3)在加样、孵育、冼板、显色和测定等环节要严格按标准化操作,做好室内的质量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β-HCG、CA125、CEA联合检测对女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实验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乳腺癌55.卵巢癌35.子宫内膜癌30).良性组患者45例,健康对照组患者5O例,行β-HCG、CA125、CEA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比较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组中β-HCG、CA125、CEA单项检测含量与良性组、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腺癌组血清β-HCG、CA125、CEA单项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8.1%、32.7O%、25.40%,3项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4.5%.卵巢癌组血清β-HCG、CA125、CEA阳性率分别为37.1%、51.4%、31.4%,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7.2%.子宫内膜癌组血清β-HCG、CA125、CEA阳性率分别为20.0%、30.0%、46.7%,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0%。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标志物联合超声检查筛查染色体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孕中期的孕妇进行母体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的测定,计算出风险值,对高风险和中风险的孕妇进行胎儿超声软指标检查,筛查染色体疾病的高危孕妇。结果在筛查的15626名孕妇中,血清筛查18-三体、21三体高危(≥1/275)孕妇794人,其中6例确诊为21-三体,3例确诊为18三体,1例确诊为13-三体,47,XXX1例,7-三体1例,47,XXY1例;血清筛查结果为接近高风险(1/276-1/800)1643名孕妇中,确诊21-三体2例,13-三体1例,Tuner综合征1例;在13189例低风险(≤1/800)孕妇中,有1例为21-三体。结论联合筛查可以提高对染色体疾病的检出率,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筛查方法,能有效降低染色体异常患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痿合剂对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Ⅲ、Ⅳ期NSCLC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中医辩证治疗,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化疗一个周期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检测血清肿瘤标记物(NSE、CEA、CYFRA21-1、CA125)水平,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生存质量(KPS评分)及体重,评价中医症候疗效;随访至2015年8月31日,统计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1)治疗前两组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和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标记物水平和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的KPS评分和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KPS评分和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PFS分别为5.93个月(1.67,12.87),6.21个月(1.55,14.12);中位OS分别为16.24个月(3.87,26.49)和17.09个月(4.02,29.33),两组的中位PFS和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Ⅲ、Ⅳ期NSCLC患者而言,单纯肺痿合剂在降低肿瘤标记物水平及远期生存方面,与化疗参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无明显差异,而单纯肺痿合剂在维持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应用于肺癌临床诊断工作取得的效果,评价其对于临床分析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52例肺癌患者,将其划分为肺腺癌组(ADC)、肺鳞癌组(SQC)、小细胞肺癌组(SCLC)和其他癌组,其中肺腺癌组30例,肺鳞癌组15例,小细胞肺癌组5例,其他组癌2例,选择同期本院12例肺部非肿瘤性疾病患者作为非肺癌组,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进行检测和综合分析。结果肺癌组患者的CEA、NSE以及CYFRA21-1水平均比非肺癌组患者要高;经化疗取得较好疗效的患者的CEA、NSE以及CYFRA21-1水平与化疗无效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肺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实施检测能够为肿瘤细胞类型的临床判断及临床分期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患者接受化疗后血清水平会受到化疗效果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EA、NSE、ProGRP、Cyfra211、SCC五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笔者所在医院同期的98例肺癌患者、10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细胞角蛋白19片段检测(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水平进行检测,分析比较检测水平。结果CEA在肺腺癌中较其他明显增高,NSE在小细胞肺癌中最高,ProGRP是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志物,Cyfra211在非小细胞肺癌最高。SCC在肺鳞癌最高。结论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通过分别检测并比较轻型颅脑损伤(mTBI)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在13~15分的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为临床诊断mTBI患者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43例轻、35例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GFAP含量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对比mTBI患者和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含量与头颅CT的关系。结果血清GFAP含量对鉴别mTBI患者和健康人群有一定准确性(AUC=0.726);对鉴别GCS评分在13~15分的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和健康人群有较高准确性(AUC=0.914);血清GFAP含量对鉴别头颅CT阳性和阴性患者有一定准确性(AUC=0.762)。结论血清GFAP可作为mTBI患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对鉴别颅脑损伤后头颅CT阳性和阴性患者有一定准确性,可以为减少mTBI患者头颅CT检查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模式和HBV-DNA检测在乙肝诊治中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50例乙肝患者,运用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患者的乙肝血清标志物和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DNA。并对其检测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50例乙肝患者血清经SPRI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得到六种阳性模式。不同的HBV阳性血清学模式的患者,其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模式(即“大三阳”组)的患者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最高,分别为95%和(6.63±1.67),其阳性率和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它组;HBeAg(+)模式的患者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均高于HBeAg(—)模式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SPRIA法只能反映乙肝患者感染的不同时期的情况,而FQ-PCR法检测HBV-DNA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乙肝病毒感染复制的程度,对乙肝诊治具有互补作用。故临床上应该联合应用放射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这样对乙肝的诊断及药效观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造影阳性斑块数目、斑块最大厚度与多个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超声科进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患者210例,检查部位包括两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近端及颈外动脉,采用统一标准定义颈动脉斑块,记录斑块数目与斑块最大厚度。斑块内≥1个区域出现造影剂灌注定义为斑块内新生微血管阳性。患者空腹12 h采集肘静脉血,分离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下列8项血清标志物,即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根据斑块数目将患者分为4组,Ⅰ组88例,Ⅱ组84例,Ⅲ组25例,Ⅳ组13例,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年龄、性别、斑块最大厚度以及上述血清标志物的差异,4组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不同性别组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按性别进行亚组分析。此外分析斑块数目、斑块最大厚度与年龄及上述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210例颈动脉超声造影患者,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均为阳性,斑块数目为1~4个。4组间比较HDL-C、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10、5.447,P均<0.05),其他血清标志物及斑块最大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DL-C两组间比较发现,Ⅰ组与Ⅲ组、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25、2.035,P均<0.05)。空腹血糖两两组间比较发现,Ⅰ组、Ⅱ组、Ⅲ组与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5、-3.140、-2.652,P均<0.05)。相关性分析同样表明斑块数目与HDL-C、空腹血糖有关联(r=-0.202、0.224,P均<0.05),男性组斑块数目还与hsCRP有关(r=0.184,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男性患者年龄与斑块最大厚度有相关性(r=0.287,P<0.001)。结论对于颈动脉超声造影阳性斑块,血清HDL-C、空腹血糖、男性hsCRP水平可以反映斑块数目,并证实颈动脉斑块厚度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