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中期疗效,并探讨MRI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对诊断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76例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53例获得3~4年以上随访,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定位责任椎间盘主要依靠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或同时伴有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表现,对显示有退变的椎间盘,在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并进行相关的治疗。随访术后1、2、3、4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术前和术后评分对比,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同时对MRI上存在椎间盘退变伴有HIZ的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的阳性率进行统计,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4年时随访到病例53例,术后随访1、2、3、4年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4.9%、59.7%、62.3%、55.8%,中期疼痛症状改善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结论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中期疗效稳定。退变腰椎间盘MRI上的HIZ表现是术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客观筛选依据。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热工控制系统在我国电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热工控制系统经常会受到一些与热工信号无关的电信号的干扰,影响着热工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常见的干扰信号一般是来自系统电源或者信号线上的电信号,这类信号容易导致热工控制系统出现误差,如果电厂热工控制系统受到比较强烈的信号干扰,很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电力事故,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类问题。
简介: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咽炎风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急性咽炎风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疏风解毒胶囊4粒/次、3次/d,对照组服用清开灵软胶囊2粒/次、3次/d,疗程均为5d。观察治疗前后咽痛、咽部黏膜充血程度及咽干、灼热等主次症的改善程度及积分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35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29例,总有效率86.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痛主症VAS评分,治疗组减(5.56±1.82)分,对照组减(3.00±2.27)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67%,对照组为3.33%。结论疏风解毒胶囊对治疗急性咽炎风热证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综合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疲劳断口分析技术检测CFRP板加固钢板疲劳试验中的疲劳裂纹扩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裂尖温度场来探测裂纹的扩展,无法检测CFRP板覆盖下的裂纹。为此,采用变应力幅循环荷载可以形成规则的疲劳条纹,然后根据断口上疲劳辉纹与裂纹扩展速率和应力强度因子幅的关系,得到在CFRP板下的裂纹扩展速率。疲劳试验结果表明红外热成像可以得到很精确的应力分布图及裂尖位置,从而准确测定裂纹长度;变应力幅循环荷载形成很清晰的疲劳裂纹条带,可以测量得到裂纹长度和扩展速率。两种方法的相互配合使用在试验中取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外感发热患者采用热退灵灌肠治疗,并探究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72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患儿,采取常规治疗的方式,实验组36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退热灵灌肠治疗法,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3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3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22%;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对小儿外感发热采用热退灵灌肠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以甲烷(CH4)为碳源先驱体,以三维针刺碳纤维预制体为沉积基体,研究了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工艺过程中沉积时间、沉积压力以及预制体厚度对热解碳界面层沉积厚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在碳纤维表面制备合适厚度的热解碳界面层所需的CVD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针对现有反应腔体,5mm厚碳纤维预制体试样,采用1000℃的沉积温度,CH4流速500ml/min,沉积时间10h,沉积压力5kPa,可在预制体内外碳纤维表面沉积得到厚度合适的热解碳界面层;当碳纤维预制体厚度增至10mm,则沉积时间应延长至15h,压力维持不变,可沉积得到合适厚度的界面层。
简介:基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01~2012年数据估算了广州2000~2011年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以及年际变化,计算中考虑了人类新陈代谢、工业、交通以及生活排放人为热。计算结果显示:4种排放源中工业12年平均达到了55%,交通达到36%,其次依次为生活排放和新陈代谢排放。总的人为热在这12年时间里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2.7×10^17J增加到2011年的4.4×10^17J,但在2006年后有小幅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释放是人为热释放的主要部分,在2006年后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以致能源消耗排放率下降造成的。日变化在10:00(北京时间,下同)和14:00达到最大,并且12年间随时间的推移日变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远远快于能源消耗、人口和车辆保有量增加的速度。对比WRF模式中城市模块中的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系数,这些原始系数在广州使用的误差主要与广州地区和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作息时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