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垂体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鞍内或鞍上的实质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级为Ⅰ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与垂体腺瘤十分相似,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学诊断,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本文对垂体细胞瘤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神经外科成功手术治疗5例小脑前上部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5例患者均经神经导航精确定位及动态示踪,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行枕下经小脑幕上入路手术。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中手术视野显露满意,病变定位和动态示踪精准,脑保护充分,术后恢复较好。
简介:摘要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神经外科成功手术治疗5例小脑前上部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5例患者均经神经导航精确定位及动态示踪,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行枕下经小脑幕上入路手术。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中手术视野显露满意,病变定位和动态示踪精准,脑保护充分,术后恢复较好。
简介:摘要血管内筋膜炎是结节性筋膜炎的一种罕见亚型。该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变主要累及中小静脉或动脉。本文报道的病例为发生于43岁中年女性股静脉的血管内筋膜炎,镜下表现类似于结节性筋膜炎,免疫组织化学平滑肌肌动蛋白、CD10阳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USP6基因易位,本例为发生于大血管内的筋膜炎。该病罕见,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疾病的认识,避免过度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 主要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心血管内科患者随机选取200例,将这些样本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日常生活饮食指导、血常规指标检测、指导患者正常用药等。观察组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同步进行潜在风险评估,并建立患者专属个人风险管控预案,配合给予个性化护理风险管理,加强医患沟通等。护理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1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风险应对措施更加有效。结论 心血管护理内科的护理过程中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预见性的采取应对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 根据心血管内科用药的临床观察研究,探究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并对心血管疾病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4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并对其合理用药提出改善建议。结果 经过临床用药研究,450例心血管患者中,有29例患者出现用药问题,用药问题占比为6.44%。其分别表现为忽略用药禁忌2例,占比0.44% ;用药与临床诊断存在差异3例,占比0.67%,;用药的用量及用法不合理5例,占比1.11% ;抗菌类药物,包括人工合成类抗菌药物和抗生素类药应用不合理8例,占比1.78%;以及配伍用药不合理11例,占比2.44%。结论 心血管内科患者用药不合理是现今临床用药较为常见的现象,对心血管患者用药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合理规避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干预极为重要,其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进一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了如何有效提升到心血管内科护理的水平。方法选取到我院在2013.3-2015.2月份收治到的64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为这次的研究对象,将他们依据治疗的顺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到常规护理方式,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的活动,然后比较了这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的不规范行为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差异有着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收集本院心血管内科患者中药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合理性,根据分析指导心血管内科用药,促进本院心血管内科中药或中西药联合用药合理使用。方法 对本院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心血管内科患者中药使用情况进行系统收集,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性别、年龄分布、疾病诊断情况,心血管内科住院及门诊中西药使用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本院心血管内科共收治患者5877例,男女比为3436∶2441。患者年龄构成:69岁2832例。疾病诊断占比较大的依次为心绞痛(32.2%)、左心衰(18.1%)、心肌梗死(17.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下呼吸道感染(5.9%)等。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中药占该科总药品金额的9.94%,门诊心血内科中药使用占门诊该科总药品使用的10.03%。结论 本院心血管内科中药用药存在相关问题,药师应加强与临床医生沟通,作出合理建议,使本院心血管内科中药用药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探索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方法:对2019年3月~2019年10月阶段参与心血管内科实习的学生40名进行教学调查,按照双盲法划分两组,即一般教学组与案例教学组,每组人员均是20名。且挑选80例患者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类型,增强教学效果。结果:案例教学组管路滑脱患者1例、占比2.5%。压疮患者0例、占比0.0%。跌倒患者1例、占比2.5%。输液差错患者1例,占比2.5%,总风险事件产生率数值7.5%较一般教学组数值30.0%小,一般教学组管路滑脱患者2例、占比5.0%。压疮患者3例、占比7.5%。跌倒患者3例、占比7.5%。输液差错患者4例,占比10.0%,P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临床医学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历程中,运用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别,为其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给予参照。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措施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患者109例。采用标准化问卷调查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年进行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疏导,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结果与基线比较,随访1年时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59.6%比19.3%,χ2=37.178,P<0.00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8.6%比28.4%, χ2=9.374,P=0.002)、β1受体阻滞剂(54.1%比22.9%, χ2=22.389,P<0.001)和他汀类药物(69.7%比22.0%, χ2=49.955,P<0.001)的比例均显著增加,FMD(8.7%±6.0%比7.0%±6.2%,t=3.966,P<0.001)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69.7±9.0比65.0±8.9,t=5.437,P<0.001)均显著改善。结论本研究观察到,在以胸痛就诊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应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对生活质量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0.1-2020.6未应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期间所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研究对象,另将我院2020.7-2020.12应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期间所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试验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应用心血管一级预防,能够帮助其改善生活质量与血管内皮功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20年6月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的1 679例I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头溢液是IP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IP患者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进行比较,乳头溢液在单发组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性溢液、单孔、单侧乳头溢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纤维乳管内视镜(FDS)诊断符合率为88.66%。对FDS下病变位置进行了比较,发现单发组在总乳管及Ⅰ~Ⅱ级导管更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单发组未见癌变,多发性组4例癌变。多发组同侧复发率、对侧发生率均高于单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性溢液、单孔溢液、单乳溢液以及病变主要位于总乳管及Ⅰ~Ⅱ级乳管均为IP的常见临床特征;FDS在诊断伴有乳头溢液的IP中具有优势。因为IP有复发和癌变的可能,术后应积极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改善作用,并分析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8例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联合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血管内皮损伤及微循环状态,并检测2组患者APACHE II评分及hs-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BNP)、肌酸激酶-MB(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分别为(429.09±75.49)pg/ml、(17.79±3.37)IU/L及(1.07±0.38)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541.59±103.57) pg/ml,(19.18±3.37)IU/L,(1.22±0.2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内皮素-1(ET-1)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一氧化氮(NO)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PTT、PT及D-二聚体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II(APACHE II)评分及hs-CRP、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血必净治疗脓毒症可减少心肌损伤标志物,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微循环障碍,并降低APACHE II评分及hs-CRP、PCT水平,具有较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和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在肝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肝恶性肿瘤患者[32例,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7.80±11.78)岁]、肝良性疾病患者[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49.24±13.22)岁]和同时期体检健康人[32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48.32±12.65)岁]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初诊血清样本的VEGF、HSP90α和TK1水平,分析其在肝恶性肿瘤、肝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鉴别诊断效能。结果肝恶性肿瘤组VEGF、HSP90α和TK1水平分别为284.58(78.40,604.37)pg/ml、122.03(88.76,197.16)μg/ml和2.21(0.89,3.60)pmol/L,肝良性疾病组VEGF、HSP90α和TK1水平分别为120.58(67.64,196.38)pg/ml、77.32(53.43,103.65)μg/ml和0.71(0.23,1.84)pmol/L,健康对照组VEGF、HSP90α和TK1水平分别为122.54(63.52,183.43)pg/ml、65.38(49.86,98.57)μg/ml和0.81(0.29,1.78)pmol/L。经Mann-Whitney检验,肝恶性肿瘤组VEGF、HSP90α和TK1水平均高于肝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VEGF、HSP90α和TK1均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均P<0.05),当VEGF、HSP90α和TK1分别取临界值198.53 pg/ml、106.16 μg/ml和1.88 pmol/L时获得最大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0.895和0.811。结论VEGF、HSP90α和TK1是肝恶性肿瘤临床辅助诊断的良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伐地那非联合十一酸睾酮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雄激素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进行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月,共80名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参与,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对患者进行分组,共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两组,前组给予伐地那非+十一酸睾酮联合治疗,后组给予伐地那非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雄激素总睾酮、游离睾酮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治疗后一氧化氮指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内皮素-1指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伐地那非+十一酸睾酮联合治疗能够有效起到提升患者雄激素,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改善勃起功能的临床作用,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伐地那非;十一酸睾酮;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雄激素;血管内皮功能 勃起功能障碍是常见于中老年男性群体中生殖系统疾病,也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临床在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尚未形成较为明确的论断,但是有学者指出,雄激素的缺乏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是诱发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伐地那非是一种酶抑制剂,其在临床中常用于勃起功能障碍治疗,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其对于部分患者疗效难以达到预期,而将雄性激素药物十一酸睾酮联合用药,则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就此进行探讨,围绕伐地那非+十一酸睾酮联合用药的临床应用成效,以80名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对照试验,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围绕80名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展开,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命名为对照组(n=40),予以伐地那非治疗,一组命名为观察组(n=40),予以伐地那非+十一酸睾酮联合治疗,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基础资料差异,患者之间能够比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