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美国非裔诗人兰斯顿·休斯在20世纪40年代一反早期诗歌创作风格,将艺术视线投向了自然,大量运用自然题材和自然意象进行诗歌创作。在他的诗歌中,现实的自然通过私有化和工具化而最终被异化,充满了压制和拒斥美国非裔民族的负能量,因而,他的诗歌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导致自然异化的种族主义和资本主义。休斯在这一时期的自然书写不仅反映了他艺术视野的进一步拓展,也标志着他从20世纪30年代对资本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公开、激进批判转向了冷战初期的修辞性政治表达,自然书写成为他在政治环境趋于严峻时的文学表达策略,抒发了其以人与自然和谐和物质与精神双重解放为目标、以革命为手段的激进理想。
简介:针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推行地方自治出现的弊病,南京国民政府于30年代中前期相应地对地方自治进程作了富有弹性的规定,将保甲制度纳入地方自治之中并大力推行县政改革.保甲纳于自治,国民政府似乎从事实上避免了在基层推行两套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在形式上又给传统的旨在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保甲制度披上民主自治的外衣,看似一种完美的制度创新,实则使地方自治开始实行初期的一些民主自治思想遭到极大损害,更加败坏了自治名声.由于民众对推行保甲出于被动而非主动,以从上而下的保甲制度来培植从下到上的地方自治不仅未能走出'以官治求自治'的老路,反而越走越远.同时,保甲本身也无多大成效.
简介:摘要: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修筑和经营的中心,为各国开展经济贸易提供了便利,后随着日俄战争、一战、二战的爆发,促使其迅速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国外移民的到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我国政府和各国侨民开展一系列教学探索活动,形成了外语双向教学的新形势。本文就哈尔滨外语双向教学产生的原因及各国外语教学情况进行概述,总结双向国际化的对我国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国家新一届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塑造来源于国家的多层战略,在这些政策和战略中,兴建人民大会堂等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则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那个时代的地标性建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性作用,并基于当前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目标及相应对策,以期为国家形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