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的认识是一个有多种成份参与的复杂过程,它既包括理性成份,又包括非理性成份.过去,我们在研究认识论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认识论中的理性成份,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这种观点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可是,我们在注重认识论中理性成份的同时,却忽视、甚至否定非理性成份,把理性成份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当成唯一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行动、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通过这种形式变成‘理想的力量’”·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里把理性成份和非理性成份均看成存在的反映.因此,重新对认识论中非理性成份进行评价,是认识论自身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必要课题.情感是非理性成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拟就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作点粗浅的探讨.什么是情感?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对此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笔者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观点为依据,我们认为,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的认识并不是机械地被外部条件所决定,外部条件对人的认识所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各种内部条件来实现的.由于客观事物?
简介:面对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专生的思想观念也复杂化、多样化.由于新旧体制的碰撞、利益调整的冲击、新旧观念的替代,造成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混乱.人们的追求也产生较大变化:在社会追求与个人追求的矛盾中,个人追求突出;在功名追求和功利追求的矛盾中,功利追求突出;在事业追求与职业追求的矛盾中,职业追求突出.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中专生出现了轻理想重实惠、轻奋斗重享乐、轻奉献重索取的倾向.一些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腐败现象能消除吗?”“不一切向钱看,又怎么能发展商品经济?”“我关心别人,谁来关心我?”“奉献只是手段,索取才是最终目的”.面对中专生世界观人生观和心理上的盲区与误区,德育教育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而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必须找到教育目标要求和学生精神需求的结合点.怎样找到这一“结合点”,心理咨询是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