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书系》,对从文明戏时期到建国前夕这一阶段的重要戏剧理论批评著述进行集中影印,为现代戏剧研究保留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书系》本着“依史看论,以论勾史”的思路,其编纂体例及对内容的择取,使整套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按照原书出版时间的先后编排书籍,以求勾勒现代戏剧运动史之轮廓;二、书籍的收录,又以各阶段美学动向为内在支撑,勾画出中国现代戏剧观念的演变历程;三、线性勾勒中,注重对重点戏剧家或戏剧现象的凸显;四、内容选编方面,力求面面俱到、风格多元;五、收录具有代表意义的外国译著。本文从以上五点对《书系》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其在戏剧理论批评领域的重大贡献做出评价。
简介:<正>翻开二千多年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随处都可以找到许许多多有关知识分子踌躇满志、出将入相,钟鸣鼎食、终老荣华的记载。可是,唯独在元代,封建士大夫们却遭到了难以忍受的厄运,除了极少数大官僚、大地主和一些“大儒”之外,绝大多数读书人地位之卑下,生活之困苦,都为亘古以来所未有。在这样一个视知识分子如草芥的年代里,读书人仕进无门,追求无路,他们的美好理想一再化为幻影,于是只好在远离人世的林泉丘壑中过着遁世的生活。元代享有盛名的戏曲大师马致远曾写过《汉宫秋》这样的不朽名作,也创作过在当时及后世都很有影响的爱情剧《青衫泪》。但是,细读一下马氏存世
简介:碑学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关于碑学的界定、审美及其具体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讨论已多,但关于碑学笔法理论的探讨却多局限于如涩笔、中锋、裹绞等某一个点的衍说,有的甚至批评碑派书家不懂笔法。其实,对碑学笔法理论的误解往往是由于批评者多以帖学的立场去审视碑学的笔法理论。清代以包世臣为核心的碑学家有意无意地建构了有别于帖学、体现出新的审美原则的碑学笔法系统,这些理论不仅是碑学建构的理论基点,而且使理论落实为具体的实践,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标志着碑学内涵的最终生成。在笔法理论的建构中,碑学家确立了自己的笔法原则和系统:用逆是为藏锋,藏锋方能中锋行笔,行笔时既要疾中有涩,以得雄厚自然,又要行中有留,留中有行,以绝呆板、轻滑。要得厚重,故铺毫而行,万毫齐力而得中实之妙,避免空怯。因铺毫易散锋,故而裹笔以得势。这些笔法原则与篆隶和北碑的审美特点是一致的。
简介:一九八四年十月初,享有“紫塞明珠”之称的河北承德,以它浓丽的秋色,迎来了一批负有重要使命的客人。他们都是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来的“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的评奖委员。其中有来自南京的七十高龄的老戏剧理论家陈瘦竹,来自上海的七十高龄的老戏曲家陶雄和陈恭敏、何慢,来自四川的席明真,以及北京的刘厚生、郭汉城、杜高、徐晓钟、丁扬忠、何为、祝肇年、黄克保、曲六乙、沈达人、龚和德、颜长珂等。他们都是全国戏曲、话剧、外国戏剧、戏剧文学、戏剧表导演、戏曲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各个研究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论工作者。他们将在这里评选出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获奖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