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通过观察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在经鼻医学研究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得出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OSAHS密切相关,通过nCPAP治疗可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方法对64例门诊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中治疗前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进行检测,按性别、年龄1∶1匹配选取就诊体检健康者64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血清FT3、FT4和TSH浓度。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Montgomery2Asbery抑郁量表(MADRS),评定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抑郁症患者组治疗前、后血FT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FT4明显下降。结论抑郁症FT4升高继发于情绪障碍,治疗前血清FT4水平能预测患者的抑郁严重度。提示抑郁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变与症状的消失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输血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方法利用白细胞分类和流式细胞分析法对20例HIV携带者和20例AID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4+,CD8+的表达及绝对数进行检测。结果AIDS患者组CD3+淋巴细胞数较正常值显著下降(P<0.05);HIV感染组与艾滋病组的CD4+T淋巴细胞数显著下降(P<0.01);CD8+淋巴细胞数显著增高(P<0.01);CD4+/CD8+比值显著倒置。结论感染HIV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随病情进展下降更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脂与血糖水平变化的异常关系。方法用酶法分别对3561例健康人和583例糖尿病患者测定血糖、血清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酵(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健康人群高脂血症发生率为22.5%,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为49.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糖水平值与血脂水平的变化经统计分析TG水平变化与血糖水平不断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h随血糖水平值升高而不断增加(P<0.05),HDL-C随血糖水平值升高降低不显著(P>0.05),LDL-C血清含量随血糖值升高而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严重的脂质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高低对不同脂质异常变化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微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对细胞和组织的功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甲襞微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反映全身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本文旨在探讨潜艇水下远航前后艇员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XQX-IA型微循环显微镜分别于出航前一天和返航后第二天检测57名艇员甲襞微循环,根据田牛氏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对微循环观测指标进行评分。结果返航后和出航前比较,微循环发生了明显代偿性改变,血流速度减慢,RBC聚集;微血管呈扩张状态;管周有轻到中度的渗出现象。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值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水下长时间潜航可引起艇员微循环发生代偿性改变,微循环检测对评判艇员的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长航后注意改善微循环对艇员健康的恢复将是十分有益的。
简介:目的检测各期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在重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设重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每组患者血清中自细胞介素(IL)-2,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sFas),α-干扰素(IFN-α)的水平。结果各期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01)。病情越重,IL-6,TGFβ1,TNF-α,sFas水平越高,而IL-2,IFN-α水平越低。结论血清IL-2,IL-6,TGβ1,TNF-α,sFas,IFN-α的水平与肝细胞凋亡和坏死、损伤和修复以及病毒的复制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对评估重型肝炎的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边地区朝鲜族手足口病(HFMD)患儿免疫指标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2例HFMD患儿(朝鲜族59例,汉族6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重症组55例(男33例,女22例);轻症组67例(男32例,女35例)。同时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各项指标正常的1~3岁健康儿童80例作为观察组,(男44例,女36例,平均月龄24个月)分别进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IgG/M/A和补体C3、C4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IgG、IgA、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各组间血清补体IgM、C3和C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朝鲜族与汉族患儿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动能紊乱,以上免疫指标可能参与了手足口病的病理过程,且其进展无种族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早期阶段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为其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7.5-2018.4期间48例急性胰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后PT、APTT、Fib以及D-dimer的检测值。依据APACHEII及Ranson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相关性分析对各组患者的指标结果进行检测。数据利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症胰腺炎组Fib同健康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症胰腺炎患者组患者的Fib和D-dimer与轻症胰腺炎患者组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急性胰腺炎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与Fib,D-dimer值成正相关。结论急性胰腺炎与Fib和D-dimer间存在相关性,对Fib、D-dimer含量的监测,能够早期对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程度和预后进行判断和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糖代谢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6例(肝硬化组)、Ⅱ型糖尿病患者40例(糖尿病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三组人员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C肽、胰岛素浓度以及胰岛素释放指数(IRI),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和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HbA1c、FPG、2hPG、C肽、胰岛素浓度以及IRI均明显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和糖尿病组比较,肝硬化组FPG明显降低,而C肽、胰岛素浓度以及IRI则明显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2hP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共同作用,存在糖代谢异常现象。对血糖进行早期测定并合理控制,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机器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变化。方法对102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献血者首次和末次献血前的血检报告,对比PLT、PDW、MPV、RBC、P-LCR、RDW-CV、WBC和HB的变化。结果末次献血前志愿者的PLT、PDW、RBC、P-LCR、WBC和HB水平与首次献血前水平无明显差异,但MPV水平较首次献血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DW-CV水平有了明显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遵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多次进行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健康基本无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的血常规变化。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4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以40例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的血常规检查可起到辅助诊断作用,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大量输血前后血钾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输血后高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32例非挤压伤患者随机分为非输血治疗组(对照组)、大量输血治疗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血钾变化情况,同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输血前、后及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血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但术后12h内,观察组患者的血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62,P<0.05),术后12h之外两组患者的血钾水平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临床上大量输血并不是引起患者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但某些患者在大量输血后会出现血钾升高,因此在进行输血过程中应对患者血钾水平进行密切监测和观察,且应注意肾功能变化,以排除由于肾功能受损导致的血钾升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方法选择在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被我院肛肠科收治的80例直肠肛门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肛瘘类型分组,其中高位肛瘘患者纳入A组,低位肛瘘患者纳入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直肠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静息压(ARP)等直肠肛门反射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手术治疗后患者RRP、AMCP、ARP等指标有所下降,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B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C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肛门瘘手术后可引起肛管内外括约肌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直肠肛门反射下降,尤其对高位肛瘘患者影响程度更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