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磁共振技术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大小、脑血流等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组(23例)和丹参组(18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将患者分成轻、中、重三度。尤瑞克林组,给予0.15PNA单位尤瑞克林,丹参组给予400mg丹参,均为静脉滴注.1次/d,10d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d对患者进行头部磁共振多序列的检查。发病后30、90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定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①两组治疗后NIHSS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NIHSS〉10的中、重度患者,尤瑞克林组、丹参组治疗前后NIHSS差值中位数分别为4.0(3.0~7.0),2.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尤瑞克林组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更好;②尤瑞克林组、丹参组梗死灶增大的比率分别为42.9%(9/21)和41.2%(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两组梗死灶渗血率分别为38.1%(8/21)和11.8%(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③尤瑞克林组及丹参组在治疗后,梗死区局部脑血流量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尤瑞克林组在治疗后相对局部脑血流星(梗死区脑血容量/镜像区脑血容量)增加较丹参组明显,分别为1.26±0.13和1.05±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④MRA显示两组患者的大血管再通比例分别为5/7和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结论尤瑞克林能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血液供应;与丹参组比较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更好。

  • 标签: 激肽释放酶类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局部血流
  • 简介:近几年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大大提升了细小颅内血管动脉瘤的检出性,已成为其最新的诊断金标准。本文就其在颅内血管细小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病例组选取30例心肌梗死拟行冠脉内支架术的患者,正常对照组选取35名健康人.对正常对照组及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斑点追踪成像分析,测量左室壁上的各个心肌节段在纵向、径向、圆周方向三方面的应变峰值(LS、RS、CS),比较分析各参数在PCI术前后的变化.结果病例组PCI治疗前后左室LVDd、LVESV、LVEDV较对照组扩大,LVEF比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CI治疗前比较,PCI术后1周、1个月病例组LVDd、LVESV、LVEDV及LVEF都没有明显改变(P均>0.05);PCI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LVDd、LVESV、LVEDV比PCI治疗前及PCI治疗后1个月有一定缩小,LVEF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术前LS、RS、C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术后1周LS、RS、CS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善(P>0.05);病例组PCI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IS测值明显改善的有11个节段,RS测值明显改善的有9个节段,CS测值明显改善的有12个节段;PCI术后3个月患者相应缺血节段心肌LS、RS、CS较术后1个月有所改善,但部分节段二维应变值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PCI治疗后6个月各缺血节段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心肌梗死导致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左室心肌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应变逐步恢复.斑点追逐成像能准确定量地评估PCI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

  • 标签: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
  • 简介: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12月在解放军105医院就诊的30例2型糖尿病(2-DM)患者及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身高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1例应用超声诊断仪测量常规参数指标,获得高质量的二维图像,测量左室局部纵向舒张早期、晚期峰值应变率(LsSRe、LsSRa),圆周局部舒张早期、晚期应变率(CsSRe、CsSRa),并计算出整体舒张早期应变率LgSRe、CgSRe及舒张晚期应变率LgSRa、CgSRa,计算LgSRe/LgSRa、CgSRe/CgSRa、E/LgSRe、E/CgSRe值。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左室LsSRe明显减低(P〈0.05),LgSRe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88±0.17比1.30±0.22,P〈0.05);LgSRe/LgSRa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且比值〈1(0.91±0.19比1.20±0.39,P〈0.05),E/LgSRe较对照组增高(0.92±0.16比0.67±0.22,P〈0.05)。③左室圆周应变率各项参数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D—STI能够客观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

  • 标签: 糖尿病 左室舒张功能 二维斑点追踪
  • 简介:2015年9月7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网站公布了2015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技术类期刊优秀期刊、优秀栏目、特色栏目及优秀编辑学论著评选结果。《实用心电学杂志》等36家期刊当选为优秀期刊,本刊成为此次获奖的唯一一本心血管病学专业期刊。优秀期刊评选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质量(包括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他引率)、编辑质量、出版质量、出版能力建设等方面对参选期刊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不同评价指标被赋予不同的分值与权重,算出总分进行整体排序,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 标签: 技术类期刊 科技期刊 高校 中国 《实用心电学杂志》 特色栏目
  • 简介:目的:探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评价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AAMI患者(AAMI组)和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用3D-STI技术检测两组对象的左心室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面积应变(A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面积应变(GA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AMI组患者左心室有12/17节段的LS,10/17节段的RS、AS,9/17节段的CS显著降低(P〈0.05或〈0.01);且在整体应变值上,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AMI组患者GLS[(19.59±3.52)比(9.25±2.16)]、GRS[(36.73±4.83)比(25.26±5.19)]、GCS[(22.63±4.38)比(15.15±3.98)]、GAS[(32.87±4.41)比(21.73±3.84)]值均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节段心肌应变值检测准确,可作为临床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的量化手段。

  • 标签: 前壁心肌梗死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结合冠状动脉所属区域各项应变参数,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对该局部区域应变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5~11月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拟诊或确诊冠心病5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5例,年龄40~70(56.01±8.55)岁.将所有人选者按三支冠脉分布区分为左前降支灌注区、左回旋支灌注区及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共153个区域;按冠脉造影狭窄是否>50%将各区域分组,共分为6组:左前降支狭窄≥50%组(25个)、左前降支狭窄<50%组(26个)、回旋支狭窄≥50%组(23个)、回旋支狭窄<50%组(28个)、右冠狭窄≥50%组(29个)和右冠狭窄<50%组(22个).所有入选者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切面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并存储,应用3DST在线分析软件获得各应变参数.将各冠脉灌注区域内各项应变等参数分别求和计算均数.分析冠心病左室局部应变等参数.结果①左前降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左前降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平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6.17±5.26比-13.03±4.84,P<0.01;周向峰值应变-31.79±14.10比-24.74±9.12,P<0.01;径向峰值应变32.02±14.64比27.70±10.48,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41.42±14.87比-33.54±11.74,P<0.01.②回旋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回旋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95±6.01比-12.04±4.25,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6±15.09比-24.23±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1.81±14.45比26.59±12.45,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7.15±13.83比-30.47±12.29,P<0.05.③右冠状动脉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23±5.01比-12.09±4.67,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7±11.95比-23.50±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0.22±15.86比26.32±7.93,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9.40±14.23比-30.29±10.84,P<0.05.④冠脉分布区局部心内膜面积峰值应变对该区域灌注血�

  • 标签: 三维 应变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脑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的年龄〉18岁、行单侧CEA的90例患者术中除脑电监测之外,还通过放置在双侧眉弓上方的感应器对患者进行连续近红外光谱监测。剔除17例患者,对其余73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有4例患者(5.5%)需要行术中转流。采用颈动脉夹闭前1min内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平均值和夹闭后5min内的最低值,对手术侧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的绝对值每下降1%、较基线值相比每下降1%,术中转流的可能性升高50%(以绝对下降值计算:OR=1.50,95%CI:1.03~2.26,P=0.03;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技术 定量监测 脑电监测 价值 脑组织氧饱和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应用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T)检测51~60岁、61~70岁PD患者52例未用药时或停药48h后的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其中已服用多巴丝肼治疗的34例患者再次检测服药1.5h后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值比较,2个年龄组PD患者去甲肾上腺素(NE)及多巴胺(DA)明显降低(P<0.05或P<0.01);5-羟色胺(5-HT)也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酰胆碱(Ach)增高,但仅61~70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年龄组比较,DA在61~70岁组实测值更低(P<0.05)。34例患者服用多巴丝肼后,NE、5-HT、DA较服药前明显升高(P<0.15)。结论PD患者脑内神经递质DA、NE、5-HT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年龄增加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同年龄段其脑内神经递质变化有所不同。ET可测量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为PD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

  • 标签: ?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 帕金森病 神经递质
  • 简介:目的探究心脏磁共振T1Mapping成像与细胞外容积(ECV)在评估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纤维化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3月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检查的63例DCM患者作为DCM,另选取5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T1Mapping成像与延迟钆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I)、每搏输出量、心率变化.根据DCM组患者是否出现延迟强化(LGE)分为LGE组与非LGE组,分别比较DCM组和对照组、LGE组和非LGE组的增强前T1值、增强后5min、15min、30min的T1值、细胞外容积(ECV)值.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增强前TI、ΔTI、ECV区分DCM组与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TI、ΔTI、ECV的诊断效能.结果DCM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EDV、LVEDI均高于对照组,LVEF、每博输出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增强前T1、增强后5min、15min、30minT1值、ECV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中LGE组43例,非LGE组19例,LGE组增强前T1、增强后5minT、15min、30minT1、ECV均高于非L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区分DCM组和对照组,ECV的AUC值高于ΔTI和增强前T1.增强前TI、ΔTI、ECV区分两组的敏感度、准确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V敏感度、准确率高于增强前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TI和ECV敏感度、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磁共振T1Mapping和ECV技术在评估均DCM心肌纤维化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脏磁共振 T1Mapping 细胞外容积 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纤维化
  • 简介: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法与肺动脉导管(PAC)法监测心脏容量负荷与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45例患者,术中分别采用TEE及PAC监测右室舒张末期容量(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量(RVESV)和右室射血分数(RVEF),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数据的一致性。结果:与基础值比较,TEE和PAC法均显示,负荷后RVEDV[TEE:(38±6)ml比(51±9ml),PAC:(153±17)ml比(188±19)ml]、RVESV[TEE:(19±4)ml比(33±5)ml,PAC:(92±16)ml比(110±23)ml]均显著增加(P均〈0.01),RVEF均无显著差异(P〉0.05)。PAC与TEE法在治疗前监测的RVEDV、RVESV、RVEF结果均具有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r=0.844、0.862、0.916,P均〈0.01),在治疗后监测的RVEDV、RVESV的相关系数显著降到0.6以下(r=0.552、0.579,P均〈0.05),RVEF的相关系数仍保持在0.8以上(r=0.892,P〈0.01)。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肺动脉导管在临床监测中一致性较高,前者为非创伤性检查,便于临床采用。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导管插入术 Swan-Ganz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患者1男,18岁。刀刺伤左侧颈部,在外院伤口缝合后,于2004年2月2日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右侧肢体偏瘫,失语,数小时后意识淡漠。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大脑顶枕部脑梗死,大脑中线向对侧移位。急诊行左侧顶枕部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意识恢复。术后CT血管造影(CTA)提示,左侧颈总动脉处有2个假性动脉瘤,大小分别为2.6cm×1.5cm和1.8cm×1cm。动脉瘤颈宽且载瘤动脉受颈部血块压迫而明显狭窄(图1a、1b)。

  • 标签: 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技术 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 头部CT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及彩超技术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利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入选病例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以及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其肱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和趾臂指数(toe-brachialindex,TBI),并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和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评价。结果两组测得的baPWV、TBI和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和收缩压是IMT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收缩压和血糖是baPWV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收缩压和血糖是T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TBI的保护因素。结论结合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指标并应用血管超声技术测量IMT,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外周动脉硬化程度,因其简便性、无创性和可重复性好而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趾臂指数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4种不同双支架技术(Crush、Culotte、T、TAP)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左主干(leftmain,LM)分叉病变(leftmainbifurcationdisease,LMBD)后的左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LAD)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变化。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ACS合并LMBD并接受双支架技术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采用双支架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分成4组,分别是Crush组、Culotte组、T组、TAP组。通过检测术后LAD的TIMI血流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各组技术的相对优劣。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M-LAD直径是双支架技术的危险因素;而LM-左旋支(leftcircumflex,LCX)直径和LM支架总长度是保护因素。Culotte组术后LAD的TIMI血流改善情况明显差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双支架技术对患者术后LAD血流的改善程度有差异,Culotte技术改善LAD的TIMI血流效果比TAP、T和Crush技术差,TAP、T和Crush技术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左主干分叉病变 双支架治疗技术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
  • 简介:目的探讨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在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心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及控制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实验猪10只,每只猪均进行以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为基础的常规剂量(A组)及在此基础上降低管电流[分别降低30%(B组)、50%(C组)、70%(D组)]的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CT扫描,所有数据均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backprojection,FBP)和iDose4重建,计算猪接受的辐射剂量,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及左心室腔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分别对总体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5分法评分),3分及以上为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并对两种重建方法处理后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B、C、D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3.13±0.63)mSv、(2.26±0.51)mSv、(1.61±0.36)mSv、(1.01±0.23)mSv.随着X线剂量降低,图像噪声增加,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降低,图像质量下降.各组内比较,iDose4重建的图像噪声均较FBP重建者明显降低,而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A、B、C、D各组内经FBP/iDose4重建后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0±0.42)分/(4.60±0.52)分、(3.60±0.52)分/(4.40±0.52)分、(3.00±0.67)分/(3.80±0.42)分、(2.00±0.67)分/(3.40±0.52)分,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FBP重建,A、B、C、D组近、远端冠状动脉的可诊断率分别为100%、95%、70%、20%和92%、72%、36%、0;经iDose4重建后,A、B、C组近、远端冠状动脉的可诊断率均大于经FBP重建后A组的可诊断率或与其相当(P>0.05),而D组的可诊断率明显低于FBP重建后A组的可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门控结合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心�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迭代重建 心脏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