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来的人不少呀,谢谢同学们。本来我想讲《怎样做学问》,已经写了粗略的讲稿,这个题目太大了,不是一两个小时能讲透的,还是讲《学者的品质》吧。这是讲稿的第一部分。整个讲稿分三个部分,一是品质,二是方法,三是语言。这次的讲座是历史系办的,我把我的老同学孙益力先生也请了来,刚才我们一起喝了点酒;离的这么远,你们不管饭,他替你们管了。孙老师是历史系的教授,我也是历史系毕业的,比孙老师低一级。孙老师的学问比我好,我讲的不对的地方,老孙你可要指正呀,别误导了同学们。最近太忙,这个讲稿准备的不充分,有的是新写的,有的还是旧稿子,你们看,连纸都不一样。这几张竖写的,是前年在北京大学讲的稿
简介:本文旨在以保罗·利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利科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利科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性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利科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long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性,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