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冲击载荷强迫微加速度计的敏感质量大大偏离平衡位置,使差动静电力发生器的非线性效应体现出来,其结果是使正常工作时敏感质量仅在平衡位置附近有微小位移的状况下成立的负反馈闭环系统模型不再适用,敏感质量的受控特性可能变为正反馈,从而使微加速度计失效。为提高微加速度计受外界大载荷冲击后的可靠性,分析了加速度计的敏感质量在不同限制的静电反馈力下的受控特性及对应的闭环系统特性,推导了在已知止挡机械参数下确定微加速度计相应电气参数从而避免此类失效的防吸合准则。多次的验证实验表明,按防吸合准则设计了系统参数的静电力反馈加速度计,在受到远超过其本身量程的载荷冲击后,可以100%地防止吸合现象的出现。
简介:通过对局部凸空间上凸函数可微性的讨论,首先建立了关于凸函数β可微性的特征定理;定义在局部凸空间E的非空开凸子集D上的每个连续凸函数f均在D的一个稠密的子集上β-可微(也称E具有β-LP性质)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其对偶E“中的每个w~*紧凸子集均是自己w~*一β暴露点的w~* 闭凸包;然后进一步证明了E~*上的w~*一β扰动优化定理成立,即定义在E~*的每个有界w~*闭集A~*上的w 下半连续有下界的函数g以及每个ε >0均存在x0 A及x E满足使得(g+x)(x )=infA (g+x)且{xi } A ,(g+x)(xi )→infA (g+x)推出xi -xo ,当且仅当E具有β-LP性质.
简介:针对硅微振梁式加速度计输出频率随环境温度漂移的问题,提出了抗温漂的硅微结构设计方法及相关工艺,降低了环境温度对输出的影响,在室温条件即可达到一定精度。通过建立“硅-玻璃”和“玻璃-陶瓷”耦合模型,分析了造成硅微振梁式加速度计温度漂移的原因。然后提出了“抗温漂耦合设计”的微结构和“半粘结封装”的封装工艺,降低了耦合模型中的理论温漂。利用加工出的原理样机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抗温漂结构设计及封装工艺的原理样机,输出频率的温漂系数为-3.5×10-6/℃,室温下零偏稳定性为72.0μg。实验验证了抗温漂理论的可行性,可以满足室温下高精度硅微振梁式加速度计的设计要求。
简介:研究了凝固-漂浮分散液液微萃取(SFO-DLLME)-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痕量亚硝酸根的方法。以1-十二醇为萃取剂,乙醇为分散剂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离心后通过冷冻凝固操作使漂浮的萃取剂和水相分离。最佳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280μg/L(r=0.9999),检出限为0.34μg/L。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环境水样分析,相对标准偏差在2.4%-3.3%,加标回收率在98.2%-102.4%。
简介:首次制备出粉末微晶BaCl0.5Br0.5F:Sm2+红色发光材料,并测量了其低温光谱。发现其谱线宽度与BaClF:Sm2+的相比较有了约十倍左右的非均匀增宽,而且相应于5D0,1,2→7F0,1的谱线由两个峰间距分别为15cm-1,65cm-1的谱线构成,峰间距只与基态7F0和7F1有关。W.Lenth&W.E.Morener[1]讨论了光子门光谱烧孔作为频率微区光学记录的理论和应用的可能性。对于长存的光谱烧孔,可以进行二进制的数据存储与改写。该技术为实现大容量、高速度的光学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前景。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工作[2~6]。为提高存储容量,需使光谱线非均匀增宽,以提供更多的光谱烧孔可能性。为此目的,首次制备出粉末微晶BaCl0.5Br0.5F:Sm2+红色发光材料,并测量了其低温光谱,并将其与BaClF:Sm2+的低温光谱进行了比较分析。
简介:新课程倡导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促进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所谓整合有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替代”‘,即用信息技术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二是“创新”,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来支持学习.图形计算器是一台计算与作图功能合二为一的新型计算器,具有智能型模拟仿真功能,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进行试验操作,完成课堂上一些难以完成的实验,解决教学上的难点,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现以《函数图像的变换》课堂为例,来初步感受手持技术运用于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进一步思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