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传统水泥护坡由于造价高昂且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建设理念。骨架植被防护作为一种高速公路应用广泛的路基防护方案,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对减缓路基岩石的风化和破碎也起到了一定的延缓作用,成为了高速公路施工单位的首选方案。本文就骨架植被在高速公路路基防护中的应用展开详细探讨,为高速公路施工单位科学合理地应用骨架植被防护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骨架植被 高速公路 路基防护 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关于植被盖度对降雨量、降雨截留、土壤入渗等问题的影响进行综合探析,提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到相对积极的解决方法,旨在为相关的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

  • 标签: 植被盖度 水土保持 功效影响 研究
  • 简介:摘 要:本文介绍了秦川河东华镇镇区河段整治工程岸坡植被设计,在岸坡现状、防护工程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岸坡植被设计思路、设计原则选择适合东华镇的岸坡栽植的植被,构建突出地区和环境条件下的景观特色,对类似工程的植被设计、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城镇 河道治理 植被设计
  • 简介:摘要城市绿色廊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部分,关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为研究不同植被结构形式的廊道产生的温湿度效果,本文选取南方热带小城市勐腊县城为例,分析测试数据,结果表明乔灌草、乔灌木、乔木降温增湿效果依次减弱,降温最高可达1.1℃,增湿最高可达8.3%。

  • 标签: 绿色廊道 植被结构 温度 湿度
  • 简介:利用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数据,获得了泰山地区近10a(2006~2015)地表植被的总体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45%的地区呈显著性绿化趋势,29%的地区呈显著性褐变趋势,26%的地区无显著性变化。不同植被类型之间的绿度趋势变化具有一定差异性,农用地绿化、褐变以及无显著变化趋势占比相当,但变化值较低,总体上呈无显著变化趋势;林地和草地主要呈轻微绿化趋势;非植被类型绿化趋势无显著变化,褐变趋势较弱。

  • 标签: 泰山地区 绿度趋势 NDVI 时间序列 绿化/褐变趋势
  • 简介:摘要 :废弃采石场不仅浪费大量土地资源,而且还会严重破坏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甚至影响 城市形象。如何科学 改造,形成可持续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传统的边坡复绿工程一般将工作重心安放在边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支护设计主要注重稳定性,从而忽视绿化景观设计。以某森林公园景观修复工程为例,提出了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案,其中包括恢复 绿化与生态,创造了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工景观以及工程整治等,从而为其他废弃矿山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提供借鉴参考。

  • 标签: 采石场 景观设计 植被恢复
  • 简介:吕梁山区自然地理环境多变复杂。介绍了吕梁山西侧黄河流域和东侧汾河流域以及桑干河上游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概况,提出了吕梁山地生态功能区植被修复与重建的建议。

  • 标签: 吕梁山 汾河流域 植被恢复
  • 简介:本文利用EOS/MODIs数据,从遥感干旱监测的原理出发,首先根据大气透过率与大气水汽含量的关系,用辐射传输模型MODTRAN模拟得到重庆市大气透过率模型;其次采用劈窗算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最后选择植被供水指数法(VSWI)针对2007年重庆市春旱过程进行了多时相遥感影像干旱监测,并结合实测土壤墒情确定了干旱等级,制作了旱情时空变化图,同时与旱情实况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干旱指数(VSWI)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植被供水指数法适用于重庆市的干旱监测。

  • 标签: VSWI 土壤墒情 干旱监测
  • 简介:摘要通过对灌木草本层林冠层以及枯枝落叶层降雨量能量削减以及截留量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到垂直截流作用会对森林流域水量收入以及林地土壤的具体影响,并以此来阐述森林植被结构之中各阶层具体的水土保持作用。

  • 标签: 水土保持 垂直截留作用 森林植被
  • 简介:摘要:近年来,经过长期开采,矿山及其周围土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的同时,对当地的地貌景观也产生了一定的损坏,进而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而矿山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修复工作。本文就植被混凝土技术的运用展开了相关探究。

  • 标签: 植被混凝土技术 矿山边坡 生态修复
  • 简介:为了解不同护坡模式下边坡防护工程建设初期植被恢复状况,依托北京西六环现有边坡工程,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将12段边坡划分为六棱砖与厚层基材喷播植草2类护坡模式,分析不同模式坡位、坡长、坡向和地形条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厚层基质喷播植草模式为主的Ⅱ类边坡植被恢复效果优于以六棱砖护坡模式为主的Ⅰ类边坡;2)随着演替进程的发展,建植初期植被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规律,2011年植被恢复效果较2010年差;3)坡位、坡长和坡向的不同使植被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Ⅰ类边坡中部植被生长较好,Ⅱ类边坡下部植被恢复效果好,坡长较长的阴向边坡更利于植被恢复;4)六棱砖护坡模式更适宜在山岭重丘区应用,而厚层基质喷播植草护坡模式更适用于平原微丘区。

  • 标签: 公路边坡 聚类分析 护坡模式 六棱砖 厚层基材喷播植草
  • 简介:为了解干热河谷不同植被修复方法的土壤种子库的变化模式,采用对不同处理地段(包括水平阶间坡面、自然坡面、沟底)和对照(放牧地)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大小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元谋干热河谷山地植被修复区的土壤种子库。结果表明:1)植被修复区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均大于对照区;2)修复区内第2年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均大于第1年;3)水平阶间坡面和各类型间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差异显著;4)种子库中草本植物占很大比例;5)孔颖草和扭黄茅是种子库2大优势种。研究项目所采取植被修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结构和物种组成。

  • 标签: 千热河谷 植被修复 土壤种子库 时空变化
  • 简介:以四川省普格县为研究区,选择2000年、2006年LandsatTM数据和1:50000地形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对遥感数据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裁剪处理后,计算出两期图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根据结果经过对比分析表明普格县六年间植被覆盖度主要呈增高趋势,总体上认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和人类活动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近几年来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在该地区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 标签: 归一化植被指数 遥感 植被覆盖度 普格县
  • 简介: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已经成为决定西南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中植被的生态恢复无疑是极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物种选择又是重中之重.通过互联网搜索、文献阅读和野外实地考察,针对喀斯特分布极广且石漠化最为严重的贵州省,本研究调查和分析了喀斯特山区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所选择的物种分布现状,对其恢复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希望能对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恢复,尤其是对即将全面铺开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结果表明:在贵州省78个岩溶县(市、区)的328个地点,共调查收集到用于植被恢复的物种87种,其中生态林物种26种(主要是松、杉、柏、香椿、杨树和车桑子等),经济林物种47种,包括26种药用植物(太子参、天麻等)和其他21种经济林物种(茶、油茶、梨、桃、李、板栗等),另外有牧草14种(白花三叶草、黑麦草、紫花苜蓿等).这些物种聚集或零散种植在不同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区:A区(黔西高原山地)、B区(黔中丘原山地)、C区(黔东低山丘陵)和D区(无石漠化).就恢复效果而言,油茶、茶、中药材、花卉栽培及草地畜牧业均显示出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板栗、核桃、花椒、桃、梨等经济林物种也在其生长适宜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然而,植被生态恢复中所营造的人工林,均存在树种单一、物种配置简单、经营粗放等问题,林分的整体功能和生态、经济效益较低,亟待进行改造;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物种配置措施.

  • 标签: 喀斯特 石漠化 植被恢复 评价 物种配置
  • 简介:以杨树纯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柳树混交林、紫花苜蓿草生态修复模式为对象,对大凌河河滩地进行植物生态修复模式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杨树纯林在阻风作用显著年平均风速为2m·s-1,紫花苜蓿草地在风蚀量上低于其他年风蚀量为0.15kg·m-2,二者模式在植物生态修复效果显著.

  • 标签: 辽宁 大凌河 滩地植被 修复模式
  • 简介:鄂尔多斯高原是一个极端受损的生态系统,为避免其再度恶化,需采取紧迫措施。利用典型对应分析(CCA)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以乌海市为例,用景观指数对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海市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地貌、土壤这类环境因子对植被分布的影响要大于海拔、坡度这类大尺度的环境因素;因此,用GIS结合CCA对植被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有效的,对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系统有所帮助。

  • 标签: 典范对应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分布 环境因子 乌海
  • 简介:摘要风景园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风景园林绿色植被建设,不仅可以帮助美化城市形象,也可以为城市吸引一定数量的游客,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提高城市经济实力。

  • 标签: 风景园林 绿色植被 养护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