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通过对云南沾益西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植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植被面积大、分布广、生物多样性丰富,包含4 个植被型、6 个植被亚型、12 个自然植被群系,植物资源多。就西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大封山育林和保护力度,使现有的云南松林、灌丛、湿地群落和水生群落等得到有效保护向自然良性发展;分区域进行生态保护、优化和引种扩繁,合理利用土著物种培植造景,打造本地特色的西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景观,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关键词:西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植被调查;保护措施 1 引言 云南沾益西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曲靖市沾益区南端,范围包括西河水库,西河水系出库后沿途经过的扯寨、上双河、下双河和保家乡等村,经沾益县城规划高铁片区与西河城市公园,止于县城中心省道101的太平桥,河段全长约10km。位于东经103°40′24"-103°48′05",北纬 25°33′52"-25°37′35",面积 1040.49hm2,属滇东喀斯特高原区和滇东高原沾益—曲靖盆地区,海拔1864-2200米之间,由中山山地、盆地、洼地等构成了一套复杂的地貌组合,土壤为红壤。年日照时数2027.4h(1955-2000年),日照率46.3%;年平均气温14.5℃,最高气温为33.2℃,最低气温为-9.2℃;西河水库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17mm,受季风的影响,降水的年内分配变化较大,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6.2%,干季温暖少雨,11-4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3.8%;年均初霜日为11月19日,年均终霜日为3月11日,年平均霜期113d;年平均风速2.7m/s,3月风速最大,为3.7m/s,8月最小,只有1.9m/s。对西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植植被调查,其主要目的为湿地公园植被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2 调查研究方法 对沾益西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要路线沿水库周边进行线路调查,根据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土壤,以及植物群落的结构等特征,采取典型选样的方式设置方形样地,深入调查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结构,据此确定保护区植被的群系或群丛等基本单位。 2.1 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类型,样地设为500m2(20m×25m);灌木林、人为干扰严重的次生林及稀树灌木草丛等类型,样地设为100m2等;草地类型,样地设为4m2;湿地类型,样地设为20m2 。 2.1.1乔木层调查,对样地中胸径大于5cm的所有乔木植株进行每木调查,记录其种名、胸径、树高、冠幅、物候、生活力等因子。 2.2.2灌木层调查,每个样地内设5个面积为5m×5m的小样方,梅花型布局,即在样地4个角和中心各设1个,记录小样方内胸径小于5cm、未记录在乔木层内的所有木本植物,包括乔木的幼树和真正的灌木,记录因子包括种名、株(丛)数、高度、基径、冠幅等。 2.2.3草本层调查,每个样地内再设2m×2m的样方5个,梅花型布局,进行草本层调查,记录其内所有的草本植物,记录因子与灌木层一致。 2.2.4层间植物调查,对样地中藤本和附生维管植物种类、数量及附生高度。 2.2.5水生植物调查,对样地中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种类、数量和面积作调查记录。 2.2 样地资料整理 一种群落类型超过一个样地的,要将所调查的样地整理为样地综合表。乔木层树种按照植物群落学的方法,计算每个树种的相对株数、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等因子,再计算每个树种的重要值;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先计算其相对盖度、相对株数和相对频度,再计算其重要值。 2.2.1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相对株数+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300。其中:相对株数为样地总株数除某个树种的株数;相对显著度为样地乔木植株胸高断面积除某个树种的胸高断面积;相对频度为该群落的样地数除某个树种出现的样地数。 2.2.2灌木层、草本层物种的重要值=(相对盖度+相对频度)/300。整理灌木层的调查资料时,将胸径5cm以下的乔木幼树和真正的灌木都作为灌木层看待,统计和列表时,乔木幼树和真正的灌木加以区分,前者可以反映出群落的更新情况。灌木层和草本层中的物种,当其个体数量不多时,基本是靠逐一清点获得其株数。当有的种类的个体数量很多时,难以靠逐一清点获得株数,则主要是通过各个种的平均冠幅、盖度和样地面积进行推算。 3 调查结果 按照《云南植被》【1】和《中国植被》【2】关于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云南沾益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植被面积大、分布广,类型较为丰富,包括4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12个自然植被群系类型。 4 植被现状概括 4.1西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内分布着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陆生植被和湿地植被,湿地公园的植被体系多样、合理,其自然植被包括4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12个群系,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资源。 4.2 西河湿地公园内当地的地带性植被云南松林,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但保存面积较大,目前受到严格的保护。 4.3 湿地植被类型丰富且良好,包括5个群落(群系)类型,即蒿+车轴草草甸、菖蒲挺水群落、芦苇+芦竹挺水群落、喜旱莲子草+笔管草挺水群落、眼子菜+浮萍群落,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 5 保护措施 5.1自然群落保护。由于各种人为影响,现有的自然植被具有一定的次生性,包括云南松林及其混交林、灌丛、湿地群落和水生群落,宜采取封山育林,使现有的云南松林、灌丛、湿地群落和水生群落等多种自然植被不再遭受破坏,向当地地带性植被以及更加原生性的植被良性演变。 5.2 各种群系的优化。各自然植物群(系)是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丰富的生境,也是当地长期自然及气候条件的综合进化产物,不主张对自然群落进行引种等人工优化,主要加强管理和封山育林,让其进一步自然良性发展。 5.3 各个区域对应的生态优化措施。“核心区”和“缓冲区”,只能任其自然演变,禁止人为改造;“实验区”(“可利用区”)可以进行适当改造和优化。 湿地周边的陆地区域,可规划一些园林小品,种植观赏价值高、适应本区气候条件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珙桐、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水青树;也可以从当地观赏价值较高的物种中选择一部分,如头状四照花、火棘、杜鹃、蔷薇、牛筋条等,采种育苗或营养繁殖等途径进行扩繁造景,打造具有沾益特色的西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和修复森林植被。
简介:摘要:目前,西藏正处于公路建设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公路施工对道路边坡植被、取弃土场植被、路侧裸地生态等均产生了严重的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现象,因此对破坏区域进行水土保持植被修复显得尤为重要。西藏地区高寒、高海拔的特点,决定了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遭到破坏极难自然恢复,因此其植被修复技术较内地必然有所不同。为了寻找更加经济、合理、有效的水土保持植被修复形式和方法,本文通过对西藏高寒、高海拔地区已实施的公路工程项目进行调研,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植被修复技术的相关指标,总结其适宜性,得出各类水土保持植被修复技术的特点,提出适宜于西藏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水土保持植被修复技术,旨在为西藏地区水土保持植被修复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简介:摘 要:三峡工程的建成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三峡库区的植被变化和相关特性研究尤其重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数据云计算平台,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对研究区2000-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定量估算。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三峡库区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虽然增加的趋势很轻微,但是整个库区大部分区域都呈现出改善的趋势,其中呈现出退化趋势的区域仅占库区总面积的1.01%,而呈现出改善趋势的区域占了库区总面积的33.14%,剩下的区域几乎保持不变,整体来看改善区域远远大于退化区域,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呈现出逐渐趋好的状态。
简介:摘要: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碳库,但气候变暖对高原植被的固碳能力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研究增温下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固碳能力的变化,可为评估青藏高原碳汇功能变化及制定对策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青藏高原的草地、灌木和森林的固碳能力变化进行了分析。共收集到论文259篇,认为未来气候变暖作用下青藏高原植被固碳增加的占据多数(草地70 %;灌木75 %; 森林67%)。但由于增温同时也带来了降水、蒸发和径流等水文过程的变化,增加了未来气候变暖作用下青藏高原植被固碳变化的不确定性。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草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平衡重建。通过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分析和野外调查,我们研究了植物群落的演变和相互关系,以及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研究发现,恢复植被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不仅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能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简介:水文要素是控制湿地生态过程发展与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在湿地形成、发育、演替直至消亡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湿地植被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成分和主要初级生产者,其结构、功能和生态特征综合反映着湿地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功能特性。本文以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植被群落—水文要素丰度直方图和敏感性指数,分析探讨了保护区内5种典型湿地植被群落对水深和淹没频率两种水文要素的耐受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对水深、淹没频率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不同。其中:(1)虉草和蓼子草2种群落对水深的耐受性最强,南荻群落最弱;苔草群落对淹没频率的耐受性最强,蓼子草群落最弱。(2)相较于淹没频率,5种典型植被群落对水深的敏感性更强;(3)南荻群落对水深和淹没频率变化的敏感性最强,而蓼子草群落对水文要素变化的响应最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