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蒙古族青年诗人伊勒特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诗心萌动,以诗歌画就过一幅"自我"肖像:"苏尼特的儿子/阿尔善的嘴唇/牧羊人的鞭子/牧马人的酒壶/失学儿童的椅子/伊勒特啊/东孜拉山上不死的眼睛/苏尼特不死的诗人"(《苏尼特八行》)。此后,伊勒特这位"蒙古高原坚韧的种子",总是"牵着故乡的缰绳/嚼着青草的气息"(《乡恋》),以他独立特行且自我坚持的力量,"迎着西伯利亚寒流",执着地在诗苑中奋力翱翔,已先后出版有《伊勒特诗选》、《心造的跋涉》、《起辇谷的传说》、《永远的痛》和《鸟的祈祷》(蒙古文)等多部诗集。这
简介:影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这是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在物欲横流、精神世界浮躁的当下,再看这部电影更为之动容,给人一种强烈的振憾。
简介:在十年时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我发现中国现代文学蕴涵着强烈的怨恨心理体验.在救亡、启蒙、大众等多主题交叉变奏的中国现代文化语境里,怨恨几乎无处不在:无论诗歌、戏剧、散文、小说,不管是作家主体还是作品本身,虽然其怨恨的内容与原因有许多不同,但都深藏一个共通的怨恨情结.当我在2003年前后在现代性研究中再次确定了这一发现并费了好大周折发表了①后,以编辑部为代表的不少人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鲁迅是伟岸的,而怨恨是不甚健康的,所以鲁迅没有这种体验.
简介:摘要科学实践体验活动方法指导课,让科学实践活动找到了教学着力点,但是方法指导课只是依据学生实践需求而进行,如何把握好指导的“度”,达到课堂有效,成为大家的苦恼!通过对几种方法指导课的教学尝试,摸索到这样的课得找准学生起点,明确指导“高度”;创设模拟情境,发现指导“广度”;处理表达方式,夯实指导“深度”;细化评价工具,强化情感“热度”,让学生在常态、可持续的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草原,我是为你灵魂放哨的诗人——评伊勒特诗歌的情感体验及审美意向
残酷战争中的人性体验——从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再谈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姓》
在回瞥中怨恨,在怨恨中回瞥——沈从文创作之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优化指导方法助推课堂有效——小学科学实践体验活动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