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骨髓细胞形态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血液肿瘤中心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治疗协作组(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MLL基因重排阳性的ALL初诊患儿(MLL^+组),以我院CCLGALL-2008方案治疗且时间相近、同性别的MLL阴性的初诊ALL患儿为配对条件(MLL^-组)。MLL^+组依据骨髓细胞中是否有嗜天青颗粒、核仁、空泡和伪足分为阳性亚组和阴性亚组。考察MLL^+和MLL^-组形态特征差异;比较MLL^+组形态学阳性亚组和阴性亚组临床表现和无事件生存率(EFS),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骨髓细胞不典型形态特征对患儿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共收治MLL^+组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0.4~13岁,18例处于完全长期缓解状态,5例骨髓复发,3例确诊后放弃治疗。MLL^-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0.8~14岁。MLL^+组骨髓细胞形态与ML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原染色阳性率和赋分值均低于MLL^-组。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核仁、嗜天青颗粒、空泡、伪足的形态特征与初诊时外周血WBC、性别、年龄无相关;6例MLL-AF4融合基因阳性者全部发现具有核仁,其他MLL重排者具有核仁的比例显著低于MLL-AF4^+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无伪足患儿第33天MRD≥10^-4的比例高于有伪足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有、无核仁的患儿3年EFS[(55.0±15.0)%vs.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有、无嗜天青颗粒的患儿3年EFS[(41.7±22.2)%vs.(83.9±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核仁和颗粒对MLL^+组预后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预测能力优于分别预测(AUC分别为0.833、0.786和0.705),P值分别为0.023、0.051和0.162。结论MLL基因重排阳性ALL患儿骨髓白血病细胞具有独特的�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骨髓细胞形态 MLL基因重排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B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患儿iTR35调节性T细胞改变及其在BCP-ALL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诊断并住院治疗的BCP-ALL初诊患儿为BCP-ALL组,并分为高危、中危和标危;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FOXP3-IL-10-TGF-β-IL-12p35+IL-27EBI3+(iTR35)、CD4+CD25highFOXP3+(Treg)细胞比例及IL-12p35、IL-27EBI3、pSTAT1、pSTAT4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T细胞IL-12Rβ2、gp130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浆IL-35、IL-10水平。比较BCP-ALL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1BCP-ALL组48例(男29例),年龄2.3~11.0岁,平均5.2岁;高危11例,中危21例,标危16例。对照组32例(男21例),年龄2.6~10.8岁,平均5.1岁。两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BCP-ALL组外周血iTR35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其胞内IL-12p35、IL-27EBI3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3BCP-ALL组Treg细胞比例及其胞内IL-12p35、IL-27EBI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血浆IL-35水平及CD4+T细胞IL-12Rβ2、gp130、pSTAT1、pSTAT4表达均上调(P〈0.001),且血浆IL-35水平与iTR35细胞比例及其IL-12p35、IL-27EBI3表达呈正相关(r〉0.63,P〈0.05)。4BCP-ALL组高、中危患儿血浆IL-35水平和iTR35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标危患儿(P分别为〈0.001和0.002),高危和中危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R35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BCP-ALL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急性B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 iTR35 IL-35 IL-12p35 IL-27EBI3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对神经母细胞瘤LA-N-5细胞VEGFmRNA表达的影响以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用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的VEGFASODN和错义寡核苷酸(MSODN)转染LA-N-5细胞,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VEGF165和VEGF121mRNA转染前后不同时间表达的变化;MTT法测定转染后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及抑制率。结果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转染后72hVEGF165和VEGF121mRNA的表达:ASODN组为0.346±0.029和0.227±0.036,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为0.275±0.035和0.165±0.017。ASODN组和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均显著抑制VEGFmRNA的表达,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抑制作用较ASODN组更强(P<0.05);转染后ASODN组和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细胞增殖显著受抑,在48h时抑制率最高,分别为(39.92±2.7...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反义寡核苷酸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抑制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转录因子FOXO3a信号通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HI)组、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组和JNK特异性抑制剂AS601245干预组(JNK抑制剂组)。各组分别在建模后24h处死动物取大脑皮层,应用Westernblot法定量检测JNK、p-JNK、FOXO3a、胞核FOXO3a、胞浆FOXO3a,以及促凋亡蛋白Bim及CC3的表达水平;应用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HI后24h,p-JNK蛋白水平增高(P〈0.01);胞核FOXO3a蛋白水平增高,胞浆FOXO3a蛋白水平降低(P〈0.01);Bim及CC3表达水平增高(P〈0.01)。与HI组及DMSO溶剂组相比,JNK抑制剂组p-JNK蛋白水平降低(P〈0.01);胞核FOXO3a蛋白水平降低,胞浆FOXO3a蛋白水平增高(P〈0.01);Bim及CC3表达水平降低(P〈0.01)。JNK抑制剂组的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较HI组及DMSO溶剂组减少(P〈0.01)。结论新生大鼠HIBD时,JNK发生磷酸化,活性增高;抑制JNK活性可抑制FOXO3a核转位,下调促凋亡蛋白Bim及CC3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 标签: C-JUN氨基末端激酶 FOXO3A 缺氧缺血 凋亡 神经元 新生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Cajal间质细胞(ICC)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先天性巨结肠(HD)发病的关系。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06年8月~2007年9月经病理诊断为HD的患儿,取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HD组,根据取材位置不同分为狭窄段(又分为短段型和常见型)、移行段和扩张段亚组。应用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肠组织GDNFmRNA水平和ICC、Cx43的分布,以肠套叠患儿手术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期间HD组纳入42例,对照组纳入5例。①狭窄段亚组GDNFmRNA表达较扩张段亚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扩张段亚组和对照组GDNF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段亚组中短段型较常见型GDNFmRNA表达低(P<0.05)。②ICC在对照组和扩张段亚组主要分布于黏膜下丛和肌间丛,呈现连续性分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ICC在狭窄段亚组结肠组织内的分布显著减少或消失,与对照组和扩张段亚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肌间丛的网络状结构完全破坏,残存ICC形态异常;移行段亚组结肠组织内ICC的分布较对照组...

  • 标签: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先天性巨结肠 RT-PCR CAJAL间质细胞 缝隙连接蛋白43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阿奇霉素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儿童急性中耳炎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医学会数字化期刊、PubMed、Cochrane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8月。纳入阿奇霉素对比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儿童急性中耳炎的RCT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评估临床治愈率、治疗失败率和不良反应。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OR及其95%CI表示。结果共纳入13篇RCT文献(5081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奇霉素组与阿莫西St,/克拉维酸组在〈10d临床治愈率(OR=0.69,95%CI:0.46~1.02)、-19d临床治愈率(OR=0.88,95%CI:0.68~1.13)、~29d临床治愈率(OR=0.99,95%CI:0.83—1.19)、t〉30d临床治愈率(OR=1.00,95%CI:0.72~1.39)和治疗失败率(OR=0.87,95%CI:0.65~1.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阿奇霉素组恶心(OR=0.44,95%CI:0.20~0.97)、皮疹(OR=0.48,95%CI:0.31~0.75)、腹泻(OR=0.38,95%CI:0.25~0.57)和稀便(OR=0.41,95%CI:0.20—0.8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组。结论阿奇霉素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儿童中耳炎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阿奇霉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中耳炎 儿童 META分析 疗效
  • 简介: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患儿白血病干细胞(LSC)的表面分子CD96的表达,并分析其I晦床意义。方法分离骨髓中单个核细胞,在此基础上采用分选型流式细胞仪分离CD34+CD38-CD123+的LSC进行培养,采用检测型流式细胞仪检测69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儿LSC表面分子CD96的表达,利用R显带技术检测69例患儿染色体核型,收集患儿血常规,检测免疫相关指标等资料。结果CD96主要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也有少量表达,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患儿CD96的中位表达含量23.4%,汉族患儿CD96的中位表达含量21.2%,表达量在两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96+患儿多伴有预后不良的染色体核型。CD96+患儿初次化疗完全缓解率低于CD96-患儿,而化疗后感染率及复发率明显高于CD96-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LSC表面CD96表达阳性的患儿预后欠佳,CD96分子可能是判断急性白血病预后的一个新型指标。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干细胞 CD96 儿童
  • 简介:目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与细胞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理病理过程有密切关系.该研究通过比较ERK1/2在病毒性心肌心肌细胞中表达变化及ERK特异性阻断剂PD98059干预后细胞活性的改变,探讨ERK信号传导通路在病毒性心肌早期病毒攻击心肌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新生SD大鼠,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得到心肌细胞.将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柯萨奇B3(CVB3)感染组,20μmol/L和50μmol/LPD98059干预组,后3组用柯萨奇B3M株感染.采用Westenblot分别测定ERK1/2,ERK激活后产物(P-ERK1/2)表达变化,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细胞病变法计算细胞病变.结果4组ERK1/2表达总量差异无显著性;CVB3感染组P-ER1/2表达为135.57±0.71高于对照组的119.41±1.97,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20μmol/L或50μmol/LPD98059干预后心肌细胞P-ERK1/2表达为113.75±1.03,42.56±2.17比感染组细胞低,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其中50μmol/LPD98059干预组P-ERK1/2表达较20μmol/L组低(P<0.01).PD98059干预组心肌细胞活性0.53±0.13,0.41±0.04明显高于感染组0.17±0.04,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浓度PD98059干预组间心肌细胞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PD98059干预组细胞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较感染组晚,程度较感染组轻,感染面积较感染组小.结论病毒在攻击心肌细胞时启动了ERK信号通路;PD98059能干预病毒对心肌细胞的感染.

  • 标签: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信号转导 病毒性心肌炎
  • 简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概念自1967年建立以来,几经演变,逐渐规范化和实用化,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1]。2012年柏林会议建立了成人ARDS诊断标准(简称柏林标准)[2],2015年建立了儿童ARDS标准(PALICC标准)[3],这两个标准为降低成人和儿童ARDS的病死率和改善生存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尽管他们不排斥新生儿ARDS的存在,但是却没有明确给出符合新生儿特点的具体临床操作规范。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标准诊断 新生儿 横断面调查 多中心 ARDS
  • 简介:胆道闭锁是一种肝内外胆管纤维化闭锁性疾病,是婴幼儿肝硬化及肝移植最常见的病因。患者由于胆汁引流不畅及肝功能不全等原因,常出现摄入减少、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代谢异常等而出现营养不良。加上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肝硬化,约80%~100%的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营养不良 胆道闭锁 筛查工具 应用 风险
  • 简介:目的探讨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8日至2015年5月4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用亲缘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23例(亲缘单倍体组),同胞全相合移植21例(同胞全相合组)。两组的预处理方案均为清髓性,回输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造血干细胞,采用环孢素、甲氨蝶呤±霉酚酸酯联合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低分子肝素±前列腺素E预防静脉闭塞病。结果两组患儿均获得完全、持久的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亲缘单倍体组和同胞全相合组:(1)WBC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3.1±2.3)和(12.5±1.4)d,PLT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9.4±8.0)和(22.9±7.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9.6±30.3)和(32.5±31.6)月,移植后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9.5%(16/23)vs71.4%(15/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亲缘单倍体相合组与同胞全相合组急性GVHD临床分级(Ⅰ-Ⅳ)65.2%(15/23)和23.8%(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缘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与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安全性与疗效相似。

  • 标签: 单倍体 非体外去除T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儿童
  • 简介:目的对GSTP1A313G位点AG、GG、AG+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关联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中的文献,收集GSTP1A313G多态性与儿童ALL关联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RevMan5.3软件和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统计合并OR值及其95%CI。结果符合本文Meta分析纳入标准的文献有10篇,其中9篇文献具同质性(病例组1476例,对照组19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GSTP1A313G位点AG、GG、AG+GG基因型与儿童ALL发病风险无关联(AG基因型:OR=1.07,95%CI:0.93~1.24,P=0.35;GG基因型:OR=1.12,95%CI:0.86~1.45,P=0.41;AG+GG基因型:OR=1.08,95%CI:0.94~1.24,P=0.28),G等位基因与儿童ALL发病风险亦无关联性(OR=1.11,95%CI:0.96~1.28,P=0.16)。按种族、对照组来源、基因分型方法和样本量大小行分层分析,显示GSTP1A313G位点上述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儿童ALL发病无关联。结论GSTP1A313G位点多态性与儿童ALL发病风险无关联。

  • 标签: 谷胱甘肽转移酶P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多态性 META分析 儿童